種高麗菜不再怕崩盤,農委會推登記制度,有登記每公斤保6元,爆量每公頃補助10萬

高麗菜連年出現產銷失衡,去年十一月更是跌破拍賣價每公斤兩、三元,雖然目前回升均價每公斤十元以上,但未來產銷問題仍是隱憂。對此,農委會28日宣佈高麗菜種植登記制度,農民只要來登記種植面積,就可獲得最高兩公頃的收入保障,媒合加工、外銷業者以每公斤六元收購。最後手段則為耕鋤,政府保障每公頃十萬元的補助。預計二月中下旬開始實施。

過去農糧署估計國內高麗菜生產面積,每旬需求量為180公頃,並以此為標準,發布超量預警通知。但此次推出的種植登記制度,並未設置登記上限,該旬若是超過180公頃,農民仍可以繼續登記,並保障其兩公頃收入,這是否加深農民進場種植意願?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強調,農民來登記時,會通知目前超量種植訊息,「農民會自己評估,如果不划算,他就不會繼續種植。」

新聞小知識:依照全台市場需求量計算,每旬高麗菜種植面積不該超過180公頃。但根據農糧署大宗蔬菜供苗預警資訊,今年九月上中下旬,種植面積分別為211公頃、218公頃、226公頃,直到十二月上旬種植面積仍有190公頃,加上氣候平順,甘藍生長快速,市場供應量增加,導致爆量價跌。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攝影/劉怡馨)

農糧署:農民登記無上限,政府保障2公頃基本收入

登記制度規定是,農民種植高麗菜前向土地所在地農會登記,並提供地段號、面積、預定種植時間、聯絡電話等,登記總面積沒有上限,農民個人登記面積也不設限,但政府僅保障每人最高兩公頃基本收入。

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表示,農委會根據台北果菜市場批發價適時啟動措施,若是量多價跌,就會祭出三支箭:量販店、零售業媒合促銷;輔導加工;外銷出口。只要登記農民生產的高麗菜品質好,就會媒合農民團體、加工廠,以每公斤六元以上收購,若還是未能紓緩產銷壓力,則以每公頃十萬元方式保障農民基本收益,但以每位農民兩公頃為限。

胡忠一強調,登記生產制度的農民將優先納入加工外銷輔導,「加工後的產品價格可以成長五至十倍,外銷則可出口至日本、加拿大等,全世界都賣得出去。」

(右二)農糧署署長胡忠一(攝影/劉怡馨)

產銷履歷高麗菜農,每公頃加碼補助1萬5千元。有機肥補貼每公頃3萬元

為鼓勵農民做產銷履歷,登記農民若種植產銷履歷高麗菜,每公頃加碼補助一萬五千元。「因為產銷履歷對土地友善、確保食品安全。」農會在勘查農民實際種植面積後,農民也可申請有機質肥料補助,每公頃最高三萬元,因施用有機質肥料,可減緩高麗菜頂燒症,改善地力問題。

胡忠一表示,過去農糧署預警系統是每十天公佈該旬種植面積,但很多農民反映,政府公佈超量種植時,農民都已經跟育苗業者訂苗。因此農委會會跟育苗業者建立LINE群組,掌握育苗業者收到多少訂單,整理資訊後,公佈上網公開資訊,讓農民判斷是否仍要繼續加碼種植、分批種植,或是改種外銷高麗菜品種。

過去登記制度成效不彰,農委會:新制度增加保障收入誘因

但許多農民反映,過去就曾辦理種植登記制度,成效不彰。對此,陳吉仲解釋,此次登記制度新增加誘因,每公頃最高補助三萬元有機質肥料補助,再者,一定品質的高麗菜,農委會會媒合加工外銷業者,確保農民每公斤六元收購價,「有登記才會有收入保障。」

「補助兩公頃是以照顧小農為主。」陳吉仲表示,每個農家平均生產面積為0.7公頃,此次登記制度確保兩公頃收入,已經比平均面積增加一倍多。

登記未設上限且有收入補助,是否引導農民無限栽種?

不過,登記並未設定上限,即使該旬超過180公頃,農民仍可以登記,並同樣保障兩公頃收入,是否反而引導農民繼續種植,加深產銷失衡狀況?陳吉仲表示,當超過180公頃,農民還是可以登記,會保障收入,也並未限定一年登記次數。但會告訴農民現在生產面積資訊,「農民會自己評估,如果不划算,他就不會繼續種植。」他強調,政府保障的每公斤六元,扣掉成本四元,農民實際拿到每公斤兩元利潤,如果種其他作物,會有更好收入,不會全部生產高麗菜。

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表示,未設定每旬180公頃的登記上限,是避免搶先登記引起的公平問題。至於可能引發超量種植,蘇強調,農民可能預期寒流,使高麗價格攀升,「但沒寒害的話,(種植超量)價格還是會跌下去,政府只能保障你每公斤六元。」政府角色是做好公開資訊,讓農民自己決定種植與否。

蘇茂祥進一步說明,有機肥補助每公頃三萬元,只要是登記面積就可獲得,並未限制面積。但每公斤六元及最後措施每公頃十萬元,則是限定每農民兩公頃為上限。「政府應該要保障小農,大農要自己承擔風險,要種這麼多就要承擔,不能把全部風險轉嫁給政府。」最後措施每公頃十萬,可能採取耕鋤,或是其他處理方式,「還是會盡量避免啟動耕鋤,但會保障農民一定收益。」

高麗菜大農:政府僅保障基本收入,農民會自己思考

彰化縣竹塘鄉蔬菜產銷班第九班長蔡宜修種植高麗菜十四年,面積高達十幾公頃,對於農委會推出的種植登記制度,他認為,「至少是跨出一步。」過去登記制度大家不想參與,但這次政府努力蒐集各界意見,並且提高獎金制度。「大家一直說(登記制度)沒效,但仍要跨出去,一步步努力。」

對於未設定上限每旬180公頃,制度是否真能奏效?蔡表示,政府保障的基本收入,並不會獲利很大,農民知道超量,會去思考種植其他作物,或是考慮分批種植,拉長生產期間。但今年發出預警通知,農民仍然繼續種植?「其實大家都會認為,九月發預警簡訊,十月、十一月通常還會遇到颱風、寒流等,預警系統仍是參考參數,不是完全依賴它。」再者,「我們只會高麗菜,你叫我種什麼?目前我是高麗菜、大白菜輪作。」

竹塘鄉蔬菜產銷班第九班長蔡宜修(攝影/劉怡馨)

育苗場:過去農糧署掌握種苗數據約僅5成,農委會:可掌握7─8成

富田育苗農場負責人張勤財推估,過去農糧署掌握的種苗數據「差不多五成左右」,規模較小的育苗場缺乏足夠人力或專人負責登記,難免疏漏,加上許多家庭式自己育苗數量難以估計。對於農委會強調未來會跟種苗業者密切合作,掌握育苗訂單,張表示,「未來是可以掌握超過五成,但不能馬上看到成效,需要時間。」農糧署已經加強資訊輔導,業者能夠更快上手登記資訊。

陳吉仲則表示,政府掌握種苗數據約七成五至八成,因為有些並非透過育苗業者生產,但農委會數據會再修正,會預估其餘無法掌握的兩成數量,推估每旬種植面積數量。

陳吉仲:將陸續推出更多農作物生產登記制度,精準掌握菜量

陳吉仲強調,高麗菜登記收入制度,並非農委會自己訂定,而是由下而上形成,集結各農會總幹事意見。生產登記制度不只提供農民收入保障,「登記制度背後是為了外銷品種生產、推廣產銷履歷,提升生產端品質的用意。」

陳表示,種植登記制度希望農民不要集中同一時間種植,農委會也跟種苗業者合作,會在農民種植前一個月就發布預警通知。如果農民繼續登記種植,後續會媒合加工、外銷,確保每公斤六元的收購價。若是再無法解決高麗菜價格下跌,就會採取更強烈手段維持市場價格,希望不再看到產銷失衡狀況。

「高麗菜僅是第一項,過年後會再提出更多農作物生產登記制度。」陳吉仲指出,全國農業會議決議,就是希望未來領取補助的農民,都有來登記,政策會朝向這方面走。生產登記才能精準了解農民生產何種作物、需要什麼、有哪些問題,台灣農業問題才會逐漸減少。

延伸閱讀:

徹底解決高麗菜價崩危機!農民團體與農委會共識,推登記管控,沒登記就自負盈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