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告魅力與危機 03》野生馬告「先砍先贏、越砍越少」專家:應轉向人工種苗栽培

混合薑、檸檬、香茅特殊香氣的馬告山胡椒果實,為原住民族傳統食材,近幾年來蔚為風潮,連米其林餐廳都用以入菜,深具市場潛力。不過,山胡椒仰賴野生採集,必須上山尋覓、折枝,再將山胡椒粒一一從樹枝上剝下,因此價格不菲。

每年六至八月為馬告的產期,農民會開著發財車到山上繞,找尋馬告身影。為避免別人捷足先登,許多人在果實尚未成熟時便搶先砍下馬告,「先搶先贏」,如此不僅果實風味不足,更影響植株健康。馬告樹必須留下一定數量果實、枝條,才有利於來年生長。有些人甚至為求方便直接砍下主幹,造成馬告樹死亡,使得野生馬告逐年減少。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五峰工作站站長馮永富積極研發馬告人工種苗,卻面臨技轉困難。馮永富嘆道:「對很多人來說,野外就能採到馬告,這是無本生意,根本不需要特地再花錢栽培馬告。」他透露,雖然農改場有五個技轉案,但僅花蓮瑞穗有實際商業栽培販售。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五峰工作站站長馮永富研發馬告人工種苗技術(馮永富提供)

濫砍馬告主幹 數量減少可遇不可求

馬告作為泰雅族傳統食材,以往族人上山採集馬告,將結滿果實的「側枝」砍下,來年還能重新結果。「但現在很多人直接砍主幹,好不容易長大的馬告樹,就這樣被砍斷生命。」烏來馬告農馬石源感嘆。

馬告樹約兩、三公尺高,馬石源描述,上山採集時必須攜帶樓梯,架好梯子爬上去,小心將側枝剪下帶回去,再用手工一顆顆剝下這山林裡的黑珍珠。採收季節一到,他就天天開著發財車繞著山路前來,砍下一、二十斤的樹枝下山。如今隨著馬告經濟價值浮現,濫砍現象越來越多。「以前烏來隨便都可以看到馬告,現在越來越不容易看見。」

南投信義鄉農民金慶仁一到產期,就會開車上山尋找馬告蹤影。他指出,這幾年馬告越來越有價值,大家都在採收,甚至有些人不當採集,直接將主幹切下來,狀況很嚴重。「馬告越來越少,可遇不可求,能採收到是福氣,路邊通常見不到,只能越往山裡面去找。」

烏來馬告農馬石源有片馬告林,不時上山除草照料(攝影/劉怡馨)

濫砍主幹、自然死亡 桃改場:人工種苗是關鍵

馬告樹分為雄株、雌株,由於雌株結果遭受濫砍威脅,使得野生馬告數量越來越少。而馬告更有一項致命缺點,其種子具有深度睡眠特性,故野外自然繁殖率存活率僅一成,更難以人工栽種。再加上馬告樹生命週期為十年,一到期限就會自然死亡。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五峰工作站站長馮永富說道,據野外觀察,馬告約十年就會自然死亡,「這是它的特性,我們很難突破,所以人工種苗變得很重要,一定要握有種源能力。」他無奈說,如果不朝向商業栽培,僅靠野生採集,馬告將逐步滅亡。

馮永富解釋,馬告最適合修剪的季節為二、三月,但若為了七月採收果實,拖到七月才修枝,會導致馬告樹生長不良,越長越小棵,以致發生直接砍下主幹的狀況。「剪越多枝條,馬告產量就越少,應該以手摘方式輕度採收,這樣來年產量才高。」

但他也坦言,「理想跟現實有差,沒有足夠人工可以慢慢採集,農民還是要吃飯。」因此他建議,如果馬告樹今年開花,側枝生長得不錯,但產量不高,就應該先不要採收,讓其好好生長,明年產量會更高。「馬告樹長得好,一棵可能採收六、七台斤果實,甚至二十台斤;但若長得差,可能才一、兩台斤。」

話鋒一轉,馮永富又嘆道,這僅為理想狀態,實際狀況又是另一回事。馬告仰賴野外採集,即使自己打算放著明年收,「但我不收,別人就收走了,我可能連兩台斤都沒了,明年產量多少跟我沒關係,這牽涉人性。」

烏來泰雅農特產品生產合作社接受桃改場輔導種下人工種苗,馬告樹已陸續開花結果。(攝影/劉怡馨)

桃改場研發人工種苗技術 種子發芽率達六成

因此馮永富積極研發馬告人工種苗,藉由打破山胡椒種子休眠性的技術,成功將種子的發芽率由10%提升至60%,並建立完整育苗標準作業程序,達成量產化目標。幼苗定植後成活率可達90%,並能快速生長成林,解決山胡椒商業栽培瓶頸。

即使成功研發馬告人工種苗,但馮永富嘆道:「對很多人來說,野外就能採到馬告,這是無本生意,根本不需要特地再花錢栽培馬告。」他透露,雖然農改場有五個技轉案,但僅花蓮瑞穗有實際商業栽培販售。

對於有些地方反映育苗成功率不到一半,無法達到商業栽培,馮永富強調,「以桃改場設備去執行,不會有錯。」只是各地設備不同,種子處理不夠好,就無法達到60%的發芽率。此外,雖然桃改場研發出移植成功率高的人工種苗,但坊間早已有許多賣馬告苗的廠商。馮永富對此表示,坊間主要都是從山區挖的馬告苗,並無法確保品質。

約30公分可定植的山胡椒幼苗(馮永富提供)

至於馬告種苗移植成功率的高低,馮則認為,「種東西活不活得成,跟管理有關。」他解釋,桃改場的種苗移植後耐心管理,「八、九成存活率沒問題。」種苗需在溫度較低的二、三月種植,如果七、八月種植,苗就容易死,「溫度不能太高。」且馬告苗必須栽種於向陽的邊坡上,最好有遮蔭,並配合適度除草、澆水。種植約兩年會開始結果,晚一點三至五年也會結果。

馬告苗一株要價破千,但根據過去研究指出,每十棵種苗裡,約只有四棵為雌株,這比例也讓農民卻步,擔心耗費大量成本卻未必能種植到會開花結果、有經濟價值的馬告雌株。信義鄉農會也說,人工栽種困難主要是因為必須雄、雌株授粉,「但種植前無法分辨雌雄,往往長到後期才發現都是雄株。」

烏來首先栽種三千棵馬告苗 周志國期望打造烏來馬告知名度

烏來泰雅農特產品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周志國接受桃改場輔導技轉,第一年自己育苗,發芽成功率約六、七成,種下三千多棵馬告苗。至今邁入第四年,馬告樹已陸續結果。除了自行栽種,他也分送馬告種苗,「希望盡量推廣,變成地區性產物,把產量拉上來。」烏來生馬告目前年產量約一噸半至兩噸。

周志國初期也碰到技術瓶頸,育苗、著果率差,「因為從種子處理、保存都有技巧。」他先是拿桃改場種子育苗,後續則慢慢選育烏來獨有品種。對於馬告移植存活率低,種子育成苗要移植往往失敗,周解釋,首先馬告根很脆弱,只要不小心弄斷鬚根幾乎就種不活;再者,生長環境也是關鍵,氣候、排水性等都需要注意,「我們育成的馬告苗,只要定植後,好好照顧,種在向陽邊坡,並適度給水,存活率可以達九成。」

烏來泰雅農特產品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周志國接受桃改場輔導,種下三千棵馬告。(攝影/劉怡馨)

從桃改場拿種子育成的馬告,今年第四年已經陸續結果,他刻意種在自家周圍,「怕別人偷砍啊!」「每年去山上採馬告,發現一年比一年少,私人土地的馬告都會被偷砍。」周志國憤而指出,「偷砍還不是只修枝,是整株砍下來,」導致馬告樹死亡。他強調,採集時應該要特別留下三分之一果實,「如果全部植株枝條都折斷,它也會死掉。」

野生跟人工培育出的馬告,風味沒有太大差異。既然種得出來、風味又沒差,為何到現在還是依賴野外採集?「技術不到。」周志國指出,技轉一次需要20萬,「原住民要去哪裡拿錢?叫他拿出兩萬就很辛苦,我們是傻瓜才會去做這件事。」他期望自己先嘗試人工種植,慢慢把烏來馬告打出知名度,就會有越來越多人投入種植馬告。

馬告原為野生,要轉為人工栽培,從種子處理、育苗到種植皆需悉心照顧。(攝影/劉怡馨)

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馬告離商業栽培還有段距離

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副技士汪明耀則坦言,「野生植物馴化成經濟作物需要花時間,加上每個地區環境不同,大量栽種馬告還有技術需要克服。」即使烏來已跟桃改場技轉,也看似跨出成功第一步,不過汪認為,大量栽培牽涉許多層面,整個SOP還是需要慢慢建立。

「現在農民還是沒有量化生產,育苗有時候不成功,或成功率不到一半,播種到最後不到五成能夠育成苗。」汪指出,種子處理程序一不注意,就會影響後期成苗結果。「若從改良場育成的苗移植沒有問題,但是農民自己拿種子育苗還是需要克服。」

汪表示,一般採集通常將整個枝條砍去,「摘一次就砍一次,馬告當然越來越少,」因此希望朝向經濟栽培模式,仔細照顧採收。但多數農民沒意識到未來馬告消失的困境,「主要是現在市場還沒有很大量的需求。」不過,馬告已被證實具有多項醫療功效,市場潛力大,需求會跟著出來,「在產品大量開發之前,應該提前準備走向經濟作物。」(系列完)

系列閱讀:

馬告魅力與危機系列三文

馬告魅力與危機 01》既傳統又性感,辛辣混著檸檬清香,深具世界香料潛力

馬告魅力與危機 02》真假馬告怎麼分?黑胡椒混充馬告,品質價格混亂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