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天燈兼運動(圖片提供/劉靜芳)

你期待天燈升起,他們祈禱天燈落下│全台最老鄉鎮平溪的真實日常

平溪十分老街這頭,一雙雙期盼的眼神,緊盯著冉冉上升的天燈,期望祝福能衝破雲際抵達天聽;而另一頭,年邁的身軀撐著兩層樓高的竹竿,同樣是殷切的眼神,朝著天燈的方向追,盼望天燈能快快落下,好拿去回收變現。這是平溪旅客與當地老人的日常。

平溪天燈遠近馳名,每年吸引六百多萬觀光客造訪,繁榮背後是天燈帶來的環境成本與產業單一化,除了少數店家受惠,持續高漲的地租讓年輕人難以回流,當地老年人口比例不斷攀升、幼年人口逐年下降,看似熱鬧的平溪,竟成為全國368個鄉鎮市區中,最老的一個地方

根據內政部107年3月統計,新北市平溪區人口共4712人,其中老年人口佔28.57%,為全國老年人口比例最高鄉鎮。老化指數(每百位幼年人口所當老年人口數)則高達485.25,亦即在平溪每1個幼年人口,面對的是將近5位65歲以上的老人家,為全國平均數的4.5倍。

當地老人拆解框架和紙清潔框架拿去換錢(圖片提供/劉靜芳)

老街租金過高 年輕人無力負擔只能當「天燈手」

平溪龍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明賢七年前回到平溪發展深度旅遊,他觀察十分老街為平溪最興盛的觀光景點,老街商家約三成為外地人租店營業,七成則為當地人經營。不過,當地商家經營者平均年齡五十歲以上,「以他們經營角度來說,天燈相關商品能夠大大降低失敗率。」這也導致產業過於單一化。

十分老街店租一個月六至七萬,對年輕人來說負擔太大。「年輕人可以回來啊,但不能懷抱太大夢想,就只能當天燈手,協助施放天燈、幫旅客拍照。」吳感嘆,年輕人回鄉其實並無法依照自己興趣而有多元的工作選擇。

新北市平溪區公所社會人文課課長李元裕則指出,天燈雖帶動平溪觀光產業,「但也就帶動供應天燈源頭幾間店家的經濟。」反而使得當地店面租金提高,每個月八至十萬不等,「年輕人有辦法回來嗎?最後還是資本雄厚的人能支撐,目前較具規模的店家都是外地人來租店面開店。」

攝影/劉怡馨

八零年代人口從四萬人驟減至四千人 成為空城

除了店面租金、工作機會的阻擾,平溪當地已是長年的空城,有能力的青壯年人口早已在外地打拚生根。民國八零年代是個斷層,當地主要經濟支撐的煤礦產業沒落,又沒有替代產業出現,小孩不得不出外打拚,人口從四萬多人瞬間變四千多人。

一粒麥子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社工蔡碧真直指,「當地沒有工作機會,小孩要為自己前途著想,或是父母也希望小孩去外面發展。」天燈、老街是這十年才逐漸興起。「可是在天燈產業之前,青壯年人口不可能留在當地啊,他會餓死,不得不去外面發展。」

從八零年代陸續出走的青壯年,早已在外地生根,置產、結婚、生小孩,「就算現在有天燈產業,他們也不會因此回來。」

觀光產業無法回到老人照護 反而造成生活不便

「平溪老街看起來旅客很多,但實際賺到錢的不過就少數幾攤。」蔡碧真觀察,老街商家多為外地人來此租屋開店,但收店後人就跑回山下,平溪依然是空城。「看起來人很多,都只是過客,旅客一、兩個小時就走了,店家五、六點收店後就下山回家了。」觀光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由外地人賺走,少數在地老人因為租金而獲利。但對多數的在地老人來說,天燈產業帶來的反而是生活的不便利。

她舉例,遊客喜歡放鞭炮,老人午休時常常被「挫」起來,「心情很袂爽欸!」再不然,計程車鑽進小巷搶客人,因此不小心撞倒老人;或是老街擠滿旅客,阿嬤根本不敢上街,怕被推倒。

一粒麥子新北服務中心主任劉靜芳則說,平溪街上都是外國人,在十分老街上會有種在國外的錯覺,店家招牌、工讀生招攬聲,充斥各種語言。「觀光雖然把平溪做起來,但會覺得平溪再怎麼發展,也回不到在地的老人照護,真的就只有天燈。」

攝影/劉怡馨

天燈的明與暗:經濟效益與失火家園

當地老人都不喜歡天燈,如果在起大風時放天燈,「那是明火在整村落亂飛,變電箱燒壞、農田起火都是家常便飯。」採訪過程中,一粒麥子關懷據點的陽台就差點飄進一顆燃燒中的天燈,蔡碧真接著說,「常聽到長輩抱怨菜園瓜棚、屋頂被燒掉,都索賠無門。」反正火災不會燒到這些外地人業者的家,「他們下了班就拍拍屁股走人。」

新北市平溪區公所社會人文課課長李元裕指出,天燈爭議性大,卻仍是平溪多數人賴以維生的產業,目前還無法推動天燈總量管制。區公所制定天燈永續發展基金,希望店家按月、營收比例捐款,用於天燈常造成的火災。「但業者社會責任感較弱,繳費率超低。」「天燈都是業者在賺,外部成本卻轉嫁公部門,由消防隊處理。」

剛進入老街,便碰見天燈墜落著火(攝影/劉怡馨)

平溪老人挑扁擔追落下的天燈

不過,天燈也為當地老人帶來一筆收入。天燈筐回收一個可變現八元,一天至少賺上四十元,一個月也有一筆收入,這還只是路邊隨便撿一撿。「認真撿天燈的人,一大早就去追天燈,一個月賺到兩、三萬,有些青壯年就靠這賺錢。」

遊客看著天燈往上飛,在地老人卻是看天燈往下掉,劉靜芳開玩笑說:「平溪充滿希望啊!有錢從天上掉下來。」挑著扁擔、架著竹竿追天燈,成為平溪老人的日常。

「觀光有它產業價值在,可是這些產業如何回到在地的特色或是跟在地連結,而不是時間一到外地人就跑走,這是發展觀光應該思考的事情。」劉靜芳直指,平溪天燈產業無法跟在地串連,扎不了根。

鉤天燈(圖片提供/劉靜芳)

嘗試各種深度旅遊 期望給年輕人多元工作機會

觀光無法創生,這是九份、平溪等地血淋淋的例子,但確實減緩衰敗趨勢。只是,地方更需要維持基本的生活機能,小孩、青壯年、老人都要能夠有條件在地方好好生活。

龍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明賢舉例,十分國小一年級只有一個學生,「我不希望未來我的小孩孤零零地一個人上課,寧願他去都會區小學,而我自己每天通勤到平溪上班。」

人口多寡間接影響當地的生活機能發展,而要人口回流,產業便是關鍵。現況的平溪天燈、老街產業,讓年輕人回鄉發展的空間有限,「平溪仍需要天燈這個產業,但希望未來發展是藉由天燈讓更多人認識平溪的多元面貌。」包括生態、文化、歷史等,不要只認識天燈。「平溪其實很美,希望找出大家過去不認識的平溪面貌。」

吳明賢致力發掘除了天燈以外的平溪(圖片提供/吳明賢)

天燈外的亮光:尋找魔神仔、觀賞螢火蟲找蕨類

因此,吳明賢不斷嘗試深度旅遊,包括觀賞螢火蟲,以認養土地方式維護生態,旅客可以乘坐舊時火車觀賞螢火蟲。他也積極推出秘境旅行,像是「尋找魔神仔」,台灣許多民俗學家認定平溪跟汐止是魔神仔發源地,有個日據時期存在的山洞,當地耆老很愛講這裡的鬼故事,每次經過都感到背脊發涼。

他就規劃白天探訪藍染產業古道,晚上就探訪這些礦業遺址,「當然必須還是有個宗教導讀儀式,敬鬼神精神還是非常重要,再接著講當地的鬼故事,對我來說,這也算是另類文化活動。」

他更打算推出生態杯課程,由熟知當地蕨類的耆老,帶頭找尋深山裡的平溪特有種蕨類,並由旅客動手妝點成生態杯,搭配尋找秘境活動,推出一整套的生態旅行。「我想給年輕人多一個選擇,我先嘗試看看,如果這條路可行,希望年輕人不要怕,可以跟著一起走。」

平溪潛藏許多生態豐富的秘境,夏日便可看到螢火蟲紛飛的景象(圖片提供/吳明賢)

「如果平溪特色是老,就經營成老人喜歡來的地方!」

「我個人觀察平溪最適合的就是長照產業。」蔡表示,不一定服務失能長輩,而是從健康端開始做起,像是輕度失能、走路不便,其實都還是健康的老人。社區若能支撐這些老人,對家庭負擔輕、小孩能放心,「我們社工也很快樂啊,跟長輩互動多有趣、多有成就感。」

「長輩常回饋說有你們真好,不然不知道在家要做什麼,就算有外勞照顧,語言也不通。」社區老人照護可提供工作機會,成為在地產業。

蔡碧真認為,應該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不是為了觀光客拓寬馬路,而是為在地多數的老人思考,像是無障礙設施等,給予老人更友善的環境,甚至專為老人設計導覽行程、適合老人咀嚼的餐點等。

蔡觀察,平溪的老人其實還很健康也熱情,應該鼓勵他們做更多事情,包括販售老人製作的手工藝品、當地特色便當等。「如果平溪特色是老,就經營成老人喜歡來的地方啊!」(文未完待續,請點選這裡繼續閱讀)

一粒麥子新北服務中心主任劉靜芳(左)與一粒麥子社工蔡碧真(右)(攝影/劉怡馨)

延伸閱讀:

比天燈更明亮的長照產業│如果平溪特色就是老,就經營成老人喜歡的地方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