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氣候變遷,農委會宣布每年投入百億,研究員:育種經費每年砍10%,如何抗逆境?

氣候變遷對農業帶來嚴峻挑戰,農委會昨(2)日宣布,未來每年將投入100億預算,用於冷鏈物流、治山防災、補貼天災農損及產銷失衡作物、強化抗逆境育種等措施。但第一線育種研究人員指出,過去十年來,育種計畫年年刪減10%,各單位面臨人力經費不足困境,加上政策型計畫力求四年內有結果,但育成新品種至少八年起跳,農委會每年僅投入不到5億資源,要應對氣候變遷恐難有實質助益。

全球氣候變遷威脅農業,台灣更加嚴峻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全球溫度自1880年以來增加速度越來越快,亞洲地區的乾旱愈發頻繁,在2040年前,全球平均溫度預計將升高攝氏1.5度。

臺灣氣溫百餘年來平均增加攝氏1.3度,夏季時間增加,夏季及冬季的每日最高溫都持續上升;過去台灣百年來降雨無明顯變化趨勢,但乾濕季節差異愈發明顯,特別是近期每年小雨日數逐年下降,豪雨日數則愈發波盪;近20年來,台灣周圍海平面每年上升3.4公分,將造成土地流失危機,可耕地面積流失速度為全球前十名。

圖片來源/農委會

作物減產、可耕地流失、溫度及降雨擾亂漁牧

陳吉仲表示,今年暖冬使龍眼荔枝減產9成、蜜量下降,乾旱導致蒜頭及茶葉產量減少,近幾個月的豪雨則使瓜果類受損,至少超過20種作物收成受到影響,近五年農損節節上升,平均每年金額高達135億元。

氣候變遷對農業造成全面性影響,農地方面包含可耕地減少及沿海地區鹽化;水資源方面則因降雨型態改變,導致大面積停灌、高強度降雨威脅既有設施及擾亂作物生長週期。

畜牧方面,生產區域雖多有房舍遮蔽,但動物有適合生長的溫度及環境,溫度上升產影響家畜禽生長及繁殖性能,造成生長緩慢、產量降低的結果;漁業方面,極端氣溫改變漁業資源分佈,例如:水溫上升,造成南下越冬魚種向北退縮、低溫寒害及暴雨嚴重危害養殖環境。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攝影_林怡均)

因應氣候變遷,每年將投入百億調適措施

陳吉仲表示,農委會自2010年起,以科技計畫進行農業氣象試驗研究,未來將以每年100億規模,投入農業工程面及社會面,進行十大調節措施。

農委會企劃處副處長周妙芳說明,明年起每年投入100億編列項目包含:水土保持與治山防災20億元、冷鏈加工物流體系20億元、強固型農業設施12-14億元、補助天災農損約15-20億元、研究技術與育種約6億元、生物多樣性維護約1億元等。

其餘項目的經費使用則會有起伏,因此預留一部分經費空間作為緩衝,例如:農業保險依照農民需求作變動補助,目前覆蓋率僅有10%,未來覆蓋率提高則補助費用也會提高;每年出現產銷失衡的作物品項,也有編列經費做補助。

農委會:每年六億投入育種計畫,水稻及溫帶水果為主

周妙芳表示,針對技術及育種的經費平均每年約6億,其中有關氣候變遷投入1.29億元,會用於農業氣象的資料搜集,主要費用花在各項收集資訊的硬體設備上;其餘農林漁牧育種的4.85億元,會分配給所有試驗單位及改良場,每個試驗所及改良場強項不同,例如:高雄農改場會著重於熱帶水果、苗改場投入蜜蜂研究。

農委會科技處處長王仕賢說明,未來選育品種會以水稻及溫帶果樹為主,至於龍眼減產九成、小麥穗上發芽等其他農作物問題,目前不會有新的育種計畫,建議以環境控制或導入新資材等方式進行調節。

至於育成耐逆境新品種,至少需要7─8年的時間,即使育出也必須以市場接受度再行調整,未來預期增加「參與式育種」,讓更多單位一同加入。

第一線研究人員:育種經費年年刪,如何做抗逆境育種?

針對農委會提出育種計畫,不具名的研究人員指出,近年來育種經費逐年下降,以該員執行的育種計劃為例,經費從一開始700萬減少至現在的200萬,甚至必須「以案養案」,也沒有聽到新的長期育種計劃。

研究人員指出,現有多為政策型計畫,力求4年內產出成果,但若要育成新品種,短則7─8年,加上市場接受度修正,至少要10年,因此目前育種計劃多為現有品種篩選,而非全新品種育成。

研究人員進一步解釋,4.85億看起來多,但實際上是全台農林漁牧各試驗單位、特生中心等的總和,實際分配到各單位十分不足,過去十年下來,各單位每年提出的育種計畫都較前一年刪減10%,中央統籌剩餘款項則以新的提升計畫名目使用,年年刪減的結果,連維持現有育種計劃都相當不易,更遑論做全新的抗逆境育種。

對此,周妙芳回應,育種經費補助每年會有起伏,連年平均下來總經費並無減少,底下個別計畫的經費則增減不一,若無特別說明新的目標或特殊性,計畫內容與前一年相同,確實會做刪減。

研究經費有減無增,育種人力嚴重不足

另一名正在執行「抗逆境品種」育成的研究人員,以自身計劃說明,抗逆境新品種育成,無論動植物都需要耗費大量經費,因為育成環境必須在容易發生耗損的地方,實驗材料的耗損、維護環境投入的人力物力,現有的經費即便是單一作物投入幾百萬也完全是杯水車薪。

研究人員透露,明年開始會啟動「韌性農業計劃」,給予每個作物有不同的目標,例如:耐熱、節水等,但事實上因為許多研究人員育種經費短缺,一起加入計劃撰寫後,經費平分後每項計畫僅有近百萬,扣掉材料費後,頂多聘用1-2位臨時人員,人力極度短缺。

該名研究人員表示,研究經費連年下來有減無增,中央統籌預算一部分編列來補助農民,許多經費並不會撥給研究人員,研究人員又要研究又要服務農民,所得到的資源卻寥寥無幾。

期待參與式育種,但中央需提供完整運作方案

研究人員表示,國內育種人力嚴重不足,許多研究人員研究同時也要兼做繁瑣行政事項,若有「參與式育種」能減緩現有育種人員的負擔,目前國內青農普遍學歷高、具備知識背景、甚至參與農民學院課程,若能納入參與育種,將有很大幫助。

該名研究人員表示,在執行育種的實務上需具備高度彈性,農民自行育種也可調整時間及次數,但公務體系必須依循既定流程,因此中央必須提供完整規範及運作方式,以免執行上遭人詬病圖利特定單位。

延伸閱讀:

龍眼的極端挑戰!冬天高溫不開花,龍眼果實減產9成,龍眼蜜一滴未收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