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主角─南瓜,又名:金瓜、倭瓜、番瓜、金冬瓜、飯瓜,營養豐富且味道甘甜,既可當蔬菜也可主食,從果肉到籽皆可食用。餐桌上的南瓜家族龐大,從常見的木瓜型南瓜、栗子南瓜家族到大小外型不一的觀賞用南瓜,甚至連常聽到的櫛瓜,也是南瓜家族成員,11月到隔年2月收成的南瓜最甜,不同料理適用南瓜品種不同,一起來認識南瓜家族的成員們!(南瓜營養如何全料理?請點選這裡)
萬聖節必備的傑克燈,原來是栗子南瓜的親戚
萬聖節的南瓜雕刻源自於愛爾蘭民間傳說,關於一位名叫Stingy Jack 的男子和惡魔的故事,Stingy Jack因戲弄過惡魔,導致死後天堂和地獄都不願收留他,無處可歸的Stingy Jack不斷尋找可以休息的地方,他將炭火放在打了洞的白蘿蔔中,作為燈籠照亮前進的路。
自此之後,愛爾蘭人便將馬鈴薯或是大頭菜挖空,放入蠟燭,英格蘭人則用甜菜,模仿Stingy Jack製作手提燈籠,後來在1840年代,美洲大陸的新移民發現更棒的材料—南瓜,因此演變成現在的傑克南瓜燈。
用來製作傑克南瓜燈的南瓜是西洋南瓜的一種,農友種苗公司蔬果課課長梁國聖說明:「跟市面上常見的栗子南瓜是親戚啦,萬聖節用的那種南瓜是會長比較大的品種,國內沒有很多人種,因為纖維比較粗,不太好吃,通常拿來觀賞而已。」
南瓜、北瓜、櫛瓜都是南瓜
南瓜有五大種類,分別為:中國南瓜、西洋南瓜(印度南瓜)、美國南瓜、黑子南瓜、墨西哥南瓜。其中國內最常見的是中國南瓜及西洋南瓜,菜市場上買到的阿成、阿嬌等土南瓜,屬於中國南瓜;價錢較高的東昇、栗子南瓜則屬於西洋南瓜。
原產於北美洲的美國南瓜,可分為夏南瓜、冬南瓜及觀賞南瓜,其中市面上常見櫛瓜便屬於夏南瓜;冬南瓜及外皮突起觀賞南瓜國內較少見,國內較常見冬南瓜為是夏南瓜變種的「金絲瓜」,知名品種為「白秋」。
原產於南美洲的黑子南瓜,因果內種子黑色而得名,外皮有像西瓜的白綠花紋,又名「北瓜」;在中南美洲作為食用蔬菜的墨西哥南瓜,臺灣較少見。
南瓜家族:阿成、阿嬌、阿芳、阿雄,原來是同事和親戚
國內南瓜目前市佔率最高的是中國南瓜「阿成」、「阿嬌」,是由農友種苗公司創辦人陳文郁育出,把現有的中國南瓜品種攤開來看,會發現名字都非常接地氣:阿成、阿芳、阿嬌,甚至還有大姑、二姑、三姑等,相當有趣。
梁國聖解釋,這些名字部分是來自當時公司的同事,另一部分則是陳文郁為紀念家人而取名。「喊起來很像農村居民的名字,也是比較親近農民啦!」梁國聖笑著說,現在阿成、阿嬌在國內南瓜市場裡無人不知。
除了中國南瓜,市面上大部分的栗子南瓜也是由陳文郁所育出,「我們陳先生對栗子南瓜情有獨鍾,所以就育出各式各樣的品種。」梁國聖細數,從最常買到的一品、小黑、東昇、小紅到較少見的李白、瑞福,都出自陳文郁之手。
近幾年來流行的栗子南瓜,因口感甜度俱佳而受到歡迎,市面上常見多為「一品」、「小黑」、「東昇」,花蓮農業改良場研究員王啓正說明,其實栗子南瓜仍是被歸類在西洋南瓜類別,但因口感像栗子而有了栗子南瓜的俗稱。
王啟正:11月到隔年2月收成的南瓜最甜
南瓜屬於短日照作物,12小時以上長日照高溫會使雄花增生,12小時以下短日照低溫則會讓雌花提早及增生,雌花為產量關鍵,在冷涼季節種下,例如:春天時提早育苗及播種,可以增加產量。
南瓜從播種後到收成,約需要90-120天,花蓮農業改良場研究員王啟正說:「11月到隔年2月收成的南瓜是最甜的。」國內南瓜大多在秋後種植,因為冬天的溫度較低,喜好低溫的西洋南瓜會在此時大出,而較耐高溫的中國南瓜阿嬌,在夏天時仍會出現在市面上。
今年異常氣候讓許多作物減產,南瓜也遭殃,王啟正表示,南瓜常見的矮南瓜捲葉病毒和胡瓜嵌紋病是這10年來最嚴重的,因此去年和亞洲蔬菜中心研發出抗病毒的「友旺」,母花多、產量高且抗病毒,希望能協助南瓜農。
種植面積越來越多,南瓜越種越小
國內南瓜十年來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國內產量也提高,去年有5169公頃、82048公噸,市場上的南瓜體型卻越來越小,梁國聖說明,為因應小家庭料理方便,現在種植單果多落在1.5公斤內,約是4人小家庭一餐可使用份量。
梁國聖補充,單顆2、3公斤以上的大果,通常是餐廳使用,小家庭無法消化,而對農民來說,大果結果率也較低,一株瓜苗頂多結1-2顆,效益不高,近期陸續將現有品種往小果方向改良,例如:現有白色西洋南瓜李白,單顆落在3公斤以上,一株僅有一果,明年會推出小果品種。
南瓜種植面積的增加,梁國聖認為和加工品有關,「大家對南瓜的利用度提高了,南瓜不只是煮來吃,還會拿去做蛋糕、布丁,甚至是做南瓜派。」其中西洋南瓜的加工品適製性較佳,也因此帶動了西洋南瓜的種植風潮,進而提高了國內南瓜種植面積。
南瓜王國:花蓮縣鳳林鎮,南瓜大王:謝明峰夫妻
臺灣從南到北皆可種植南瓜,王啟正與梁國聖不約而同表示:「花蓮的南瓜是最好吃的!」梁國聖認為,栽培管理會決定南瓜的品質,但若在同樣品種、一樣的種植管理的前提下,花蓮南瓜的決勝關鍵在於良好環境,他說:「土水是別的地方學不來的。」
花蓮縣確實也是南瓜主要生產區域,尤以鳳林鎮為最大宗,而全台種植南瓜面積最大的要屬花蓮縣鳳林鎮的謝明峰。
栽種面積達30甲,採無毒栽培的謝明峰,10多年前和妻子鄭雅玲辭職回鄉務農,一開始種植大西瓜,而後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全台最大的西洋南瓜加工廠,開始契作南瓜,目前上架到Costco、全聯及家樂福等通路。
30甲的農園內種植各式各樣的南瓜,其中仍以價格親民的中國南瓜阿成、阿嬌為主,分別在2-3月、6-7月大出,採收時以半機械化減少撞擊,並用大籃子在田間做分級,「我們種的南瓜是全國最多的,但為了顧好整體品質,也不打算再擴大面積了。」鄭雅玲堅定的說。
南瓜種植者多,價格受影響
南瓜近年來總產值提高,但鄭雅玲認為,種植的人太多了,去年到今年的南瓜價格已經受到影響。她進一步說明:「一堆人看到南瓜價格好而來種,但品質不佳、滯銷,最後就賤價拋售,市場價格變低,契作通路會來跟我們議價,反而讓南瓜變成苦主。」
鄭雅玲一家以契作數量來做生產排程,契作數量出貨後,剩餘南瓜則出貨給小販及餐廳、行口,「小販跟行口並不穩定,如果找得到更便宜的,就不會來找我們。」鄭雅玲說著,而無法出貨的格外品,謝明峰和鄭雅玲則會網路販售或是捐給孤兒院。
近幾年來,謝明峰和鄭雅玲除了單純出貨,也開始試著在市集、展場等露臉,「想一想還是要讓大家認識我們比較好。」鄭雅玲第一線面對客人,分享田裡點滴、解答疑問、教客人怎麼吃南瓜,也在田間設置南瓜廊道讓人到產地參觀,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文未完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