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十年的環境藝術節,改變了整個村落!成龍濕地變寶地,凝聚三代向心力

連續舉辦十年的成龍溼地國際藝術節,打響了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的名號,每年來參觀的觀光客也屢創新高,十年前的成龍村曾經放棄希望,看不到未來的任何可能性;經過十年探索,以藝術發揮溼地的潛力,讓地方重拾元氣。

然而,頻繁熱鬧的活動也讓居民思索,「如果只為辦活動而辦活動,徒然消耗人力跟向心力,並無法幫助到社區。」成龍社區與陪伴團體─觀樹教育基金會決議,藝術節應回歸到「讓社區生活更好」為重心,回歸到社區居民與生產者,重新凝聚共識,才能更提高村民參與意願。

相對於過去都是居民協助藝術家蒐集創作媒材,今年改由藝術家協助居民將自己生活的題材創作為藝術,並邀集在地農漁民打造市集,期盼向外打出成龍的在地品牌,將十年環境藝術節累積的人氣,灌注到社區產業發展能量,實際改善當地環境。

藝術家與村民協力留下的作品,現在成為打卡熱門地點。本圖為今年農陣舉辦夏耘營隊,到成龍村進行訪調的合影。_成龍社區發展協會 提供

從風頭水尾的惡地,變成風光明媚的寶地

成龍村位於雲林口湖鄉,人稱「風頭水尾ê所在」,意思是「好康的肥水流不到這裡,一旦豪雨強風肆虐,卻要擋在前頭受災禍」,因此這一類地形一般多屬於生存條件困難的地區。

成龍溼地原本是一大片良田,民國75年韋恩颱風從濁水溪口登陸,重創雲林沿海。大量海水倒灌入侵,成龍村近百公頃良田浸入海水,由於地層下陷海水無法排出,最終只能廢耕。

失去賴以為生的土地,村民欲哭無淚,甚至一度要遷村棄守。然而現實上遷村並非可行選項,在村民看不見希望的時候,林務局評估濕地孕育豐富的生態,2005年提出「生態補貼」概念,由林務局向地主承租廢耕土地作為生態復育區。

2009年林務局更進一步邀請觀樹教育基金會進駐成龍村陪伴居民,以成龍溼地發展環境教育,推動「里海生活」實踐。林務局的創舉不僅改變了這個漁村的處境,也造就日後遠近馳名的「成龍溼地國際藝術節」。

成龍社區發展協會在年輕人加入後,開發許多產地互動的行程,讓更多人走入這塊土地了解她的美麗與傷痕_成龍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十年環境藝術行動,讓土地傷痛和解、也為地方探照未來

成龍溼地過去是上百公頃的良田,在老一輩居民心中,因風災海水倒灌失去土地是痛苦回憶,他們稱濕地為「鳥仔窟」–鳥類盤據之地、實則對濕地帶有悲痛與敵視。

為了讓居民與環境災難和解,觀樹基金會從2010開始舉辦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許多國內外藝術家受邀來到成龍溼地進行創作,重新探索這片「曾經快要被放棄的土地」,藉由外地人的眼光讓在地人重新看待濕地。

藝術節留下的作品,往往成為吸引外地遊客造訪的公共藝術,許多作品的意象追求人與環境的和解共生,潛移默化去修補這塊土地曾經經歷的傷痕。_林吉洋攝

藝術節讓濕地生態及漁村生活成為藝術家創作媒材,藝術家成為成龍村的好朋友,也有更多人因為擔任藝術節志工,把成龍村當成另一個家,其中包括現在擔任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經理的林珮甄。

林珮甄原本在森林小學擔任教師,2015年曾擔任藝術節志工。她說曾經四處雲遊探索自我,來到成龍村後讓她找到自我,2017年起決定停泊在成龍村為社區工作,陪伴村民繼續向前走。

市集的活動裡,有許多像林珮甄這樣的夥伴,從志工參與藝術節,然後在成龍村留下羈絆,從此成為定期洄游的魚兒。

林珮甄原本是位愛爬山的女孩,來到成龍溼地藝術節當志工尋找自我,兩年前成為成龍社區的專案經理人_拍攝者黃昱震提供

小朋友扮偵探,調查家鄉的人文生態

在村落前往市集沿途,可見到許多青少年穿梭進出,毫不生澀的指揮交通,忙裡忙外介紹攤位、協助活動進行。

原來2009年觀樹教育基金會進駐後,與成龍國小合作環境教育創辦「濕地偵探社」,讓小朋友訪談家中長輩、觀察濕地生態,一步一步了解地方的人文與生態資源。同時也讓社區長輩藉由「陪伴小朋友寫作業」,開創三代人的對話經驗。

他們一步一步認識濕地常見的蝦類、沙蟹、候鳥;村莊的經濟作物如養殖池文蛤白蝦虱目魚也是課程一部份。不過偵探社最近的樂趣是調查黑面琵鷺的滯留現象,每年渡冬的黑琵都有幾隻幼鳥會留在濕地度過夏秋季,等待來年再跟其他成鳥一起飛回北方。

濕地偵探社又名為「成龍溼地三代班」,意思是這塊阿公稱為「鳥仔窟」的濕地,過去曾經是「阿公的田」,後來成為「阿爸的魚塭」、現在「是我寫完作業去做自然研究的地方」。藉由環境教育擾動社區,也培育出下一代對土地的認同感與在地精神。

小偵探在溼地摸魚,一項一項辨識濕地物種。_觀樹教育基金會提供

成龍新生代:最大成就感來自介紹自己的家鄉、贏得外地人的大拇指!

這些社區的生力軍不僅對家鄉有認同感,對村子的未來充滿想像,即便旅外工作求學,但一有活動就跑回來幫忙。其中一位少年偵探林宥杰認為,參加濕地偵探社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於「可以對外人介紹自己的家鄉,改變外人對成龍村的印象」。

當他開始跟外人介紹成龍村,外地人都一臉疑問:「成龍村?蛤?」因為外地人印象中的口湖鄉,就是個貧瘠凋零的小漁村。但是經過他介紹家鄉之美,尤其豐富的成龍溼地生態環境,總會贏得外人發自內心的讚嘆,成為他最得意的事情!

面對未來,他非常有自信,因從小參與國際藝術節,有機會跟外國藝術家相處,不怕說英語也敢於上台講話,做專題研究更是難不倒他。林宥杰對社區充滿想像,即便未來外出求學也想繼續宣傳成龍村,仍期待一己之力「讓地方更好」!

濕地偵探社讓許多成龍村的小朋友自幼開始探索家鄉的人文與生態,對故鄉充滿認同與期待,就像高二的少年偵探林宥杰(左)表現的素樸情感,還沒旅外卻已經在心中埋下返鄉的種子。

回歸初心:不希望社區忙得像陀螺,卻忘了辦活動的初衷

雖然成龍村自2010年起舉辦國際藝術節,由於藝術家進駐結合地景環境創作,知名度漸漸提高,每年來成龍村參觀的觀光客也屢創新高。但是村民也在想:「藝術節忙翻天,到底是為了誰在忙?」

「頻繁的活動讓社區忙得像陀螺一樣,做出成績給補助單位有成績,但如果只為辦活動而辦活動,徒然消耗人力跟向心力,並無法幫助到社區。」成龍社區理事長郭明源思考,該如何讓活動成為社區居民「有感覺」的公共事務,而非少數人的事情?

郭明源表示,過去十年的溼地藝術祭累積出一群關注成龍村未來的外地人,包括藝術家與志工朋友。村子裡,也累積一群有認同感有行動力的年輕人、學生家長與長輩,這是社區最大的本錢。

社區與基金會開會決議,藝術節必須轉型,應回歸到「讓社區生活更好」為重心,回歸到社區居民與生產者,重新凝聚共識才能夠提升參與率讓大家知道辦活動是為了「社區共好」,才能夠提高志願性、義務性的村民參與意願。

成龍社區理事長郭明源認為藝術節舉辦十年,社區忙得像陀螺,卻漸漸失去最初的理想,應該是時候停下腳步重新思考未來。_林吉洋攝

藝術節轉型社區環境藝術市集,展現產業潛力

今年,成龍社區與觀樹基金會決定,要讓藝術節更深的在地化,11/16、17兩日在成龍溼地舉辦社區環境藝術市集,發表今年藝術創作成果,同時邀集在地生產者、藝術家與志工擺攤,展現在地的產業潛力。

今年創作主題是回收衣物,搭配居民的編織技術,由藝術家與志工協力製作編織藝術品,作為聯合成果展出的主要作品。

市集則是社區與觀樹基金會第一次嘗試,成龍溼地周邊仍是許多養殖魚塭產區,成龍居民多以文蛤為主白蝦、虱目魚混養的方式作為村民的經濟來源。這一次也由協會安排體驗產地互動,實地下魚塭摸文蛤,走近濕地生態觀察。

今年村民與藝術家聯合創作主題是編織,由村民利用廢衣物編織為新的環境藝術。也在市集進行二手衣物的拍賣_觀樹教育基金會提供
藝術家郭朵蒂透過參與藝術節重新發現外婆家的美好,開始創作濕地繪本,並以濕地常見鳥類製作耳環及裝飾品_林吉洋攝

「成龍溼地的未來請大家拭目以待」

觀樹教育基金會王昭湄主任表示,成龍濕地起因於:「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擷取,最後讓老天爺把土地收回去。」她認為推動環境教育最終仍是要修補在地人跟環境的緊張關係,產生多少遊客數量並非環境教育的目標。

舉辦「環境藝術市集」是為了鋪陳下一個十年的目標,未來陪伴工作重心在於創造社區更好的生活,而不只是有讓更多人進來成龍溼地。她樂觀的表示:「成龍溼地的未來請大家拭目以待!」

觀樹教育基金會王昭湄主任(左)表示,本屆環境藝術市集是未來十年陪伴社區發展產業及生活營造的重要起手式。_林吉洋攝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