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Dyson吸塵器除蟲,隔壁的說我們瘋了」,農友創意減藥栽培,勇奪首屆IPM永續善農獎

農委會自106年宣示十年內農藥減半,為達此目標,向農民推廣「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以下簡稱IPM)做減藥栽培。農委會為鼓勵第一線以IPM觀念操作的農民,參照國際IPM獎項辦理方式,在國內首度舉辦,藉由頒獎讓農民經驗傳遞及推展,鼓勵更多農民一同以IPM來減藥耕作。

本次共有69位參賽者,分別來自本島的北中南東,評審團橫跨產官學及消費團體,透過書面審查、田間走訪查核,最後選出第一屆得獎者:淇珍御果游淑珍、太陽很多張簡裕峰及三光米股份有限公司共享殊榮。

IPM小知識: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PM的概念為「預防勝於治療」,透過綜合多種防治方法,防治單一或複合害物,例如病蟲害、草害及生物。其原則為:將害物族群控制在經濟危害水準以下、盡可能採取非化學製劑的防治方式、非要用藥時採用對人體及環境危害最低的選項。

永續善農獎得獎者合照(照片提供_農委會)

淇珍御果:吸塵器抓椿象,ND金柑連任冠軍

本次獲獎人之一是位於宜蘭礁溪的淇珍御果游淑珍,5年前與丈夫許錫淇接手金柑果園,今年是正式耕種的第3年,果園已取得產銷履歷等標章。過去從事室內設計的夫妻倆,接手時發現土質和草相都不佳,於是決定以少用化學藥劑及化肥耕種。

透過觀察作物生長、土壤檢測,並諮詢花改場,他們發現:只要精準用藥,時間久了,品質和產量都不會輸給慣行。「今年七月到現在我們都沒有用藥了。」游淑珍掐指算著,非農業背景的他們採用IPM也有自己的一套方式。

兩人在三月底為金柑園做清園時,會將剪下枝條弄碎消毒再堆肥,後續根據所記錄到各病蟲害好發期,以花改場推薦用藥做防範,像是茶粕、波爾多劑等。而七月面對最苦惱、會噴出毒液的刺副黛緣椿象,夫妻倆則以Dyson吸塵器、網子等做物理防治,游淑珍堅定的說:「隔壁的說我們瘋了,但金柑全果可食,那時候用藥會造成殘留的,絕對不能用!」

許錫淇回憶,太太原本是手工抓蟲,卻意外被椿象毒液噴到眼睛,因此他嘗試以dyson吸塵器除蟲,沒想到真的很有效,「沒辦法,太太最重要。」許笑著說。

淇珍御果主人:許錫淇、游淑珍(照片來源_防檢局,翻拍_林怡均)

園內採草生栽培,他們認為豐富草相可為土壤保濕,也能保護果實,「很多蟲只要有得吃,就不會危害果實。」夫妻倆只擔心草長太多,會定期除草,為節省人力,還引進遙控除草機。

夫妻倆目前果實農藥殘留檢驗為零檢出,連續兩年都是金柑評鑑冠軍,已有加工廠還收購小果及格外品做成蜜餞,甚至有果醬業者直接契作一公噸。談及下一步,他們未來想讓果園「公園化」,變成親子教育果園,持續散布理念給更多人知道。

金柑內以遙控除草機割草(照片提供_淇珍御果)

太陽很多:果樹減半,生態第一,生產最後

另一位獲獎人為台東的釋迦農張簡裕峰,當初為了擁有更多家庭時間返鄉,接手父親的釋迦田,以IPM的概念作田間管理,兩大策略為增加作物的行株距、草生栽培,讓田間害蟲及天敵互相制衡,成功提高釋迦正果率並減少落果。

「以前我爸爸都是種好種滿,但病蟲害也是長好長滿。」他回想,過去為求產量把釋迦種的很密,甚至種到跟鄰田的交界上,平均一公頃有1200-1500株。但他觀察到太密反而使病蟲害好發,有的還會躲到邊界果樹靠近鄰田的一面,等防治期過了再出來危害作物。

此外,密植也造成土壤中的果樹根莖交錯,只要颱風造成果樹倒伏,容易造成病蟲害交叉感染。張簡裕峰將新田區規劃為一公頃700株,透過拉大行株距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前期收成比較低,但病蟲害比較好控制,得到的正果跟A果也比較多。」

正在巡田的張簡裕峰(照片提供_太陽很多)

草生栽培,「跳島式割法」留住昆蟲

由於釋迦要人工授粉,他會在授粉過程觀察葉面、葉背、果樹,判斷是否有病蟲害,再決定是否施藥。「釋迦對溫度很敏感,溫差太大容易落果。」果園內採取草生栽培,能為土壤保溫保濕,溫度穩定的狀況下,釋迦落果也大大減少。

即便是草生栽培,仍需要定期割草,他採取跳島式割法,作業道及樹冠層下方交替割,「要留昆蟲住的地方,剛開始害蟲會變多,但接下來天敵也會變多!」他認為,害蟲及天敵最後會取得生態平衡,甚至其他動物也會回來。

張簡裕峰為果園創立品牌「太陽很多」,他認為,自己的從農之道要兼顧生態、生活、生產,而生產排最後順位。「不見得要大富大貴,但希望生活是有價值和品質的。」他希望本次永續善農獎,讓更多人知道IPM及友善環境的生產方式。

評審:IPM是有機友善的基礎,未來也應納入離島

本次評選歷時半年以上,其中評審代表,前農業藥物試驗所研究員楊秀珠表示,每個參賽者都很優秀,評選相當不容易,而審核過程有三大困難:觀念建立及區別、不同背景評審的共識、不同作物的評斷標準。

「IPM不是有機友善,但卻是成為有機友善的基礎。」她說明,田間審查才發現,參賽者對於IPM的認知並不清楚,甚至和產銷履歷、有機友善混淆,光是讓大家理解IPM就花了很多時間,「那30位的田間審查幾乎都是在幫農民上課、認識IPM。」

「不只本島,離島也有農業。」她認為,越來越多農民有IPM觀念,而今年參賽及入圍皆為本島農民,之後也應讓離島農民一同參與,例如金門的高粱,離島農民的努力也應被看見。

前農業藥物試驗所研究員楊秀珠(攝影_林怡均)

農委會:除了IPM,也要搭配植物醫生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到目前為止,國內平均每公頃土地施用12公斤農藥,想達成10年內農藥減半要靠農民的改變及努力,IPM是重要操作觀念,本次以頒獎讓優秀農民被看見,而入圍的參賽者皆為有機、友善或是產銷履歷,留下經驗給更多農民,甚至之後會讓他們成為種子教師,擔任第一線IPM推廣大使。

而未來除了頒獎,他表示,產銷履歷、有機友善都有獎勵政策,之後也考慮用獎勵政策鼓勵IPM農民,此外也會持續推動《植物醫師法》,在未來,植物醫生幫農民診斷、為作物開處方箋,更精準使用資材達成減藥。「植物也會生病,也要看醫生的,未來植物醫生的普及,能讓所有人買到安全食物。」

防檢局長馮海東表示,希望透過頒獎推動IPM,也因此參考國外經驗辦理永續善農獎,原先設計「現場操作組」、「技術創新組」、「應用推廣組」三個獎項,今年選定現場操作組為第一屆獎項,從農民操作經驗跨出第一步,來年會持續頒發其他獎項。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攝影_林怡均)

通路:最重要的是食物安全,未來採購也要友善環境

產業評審之一的大潤發流通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生鮮採購處蔬菜市場經理柯喆翔表示,近年來消費者普遍都有食安意識,本次參與評選是以挑選上架品的標準去看,首要考量安全,再來是品質,最後才是價格。

柯喆翔表示,IPM是未來趨勢,之後也可能和本次入選農民合作,而未來採購也會參考IPM精神,除了產品本身的食安,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也要最少。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