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水母,你吃塑膠?白沙國小孩子淨灘海廢創作,校長:漁村之子要對大海感恩

小琉球致力維護海洋與沿岸的生態環境,自102年起實施「3浬海域禁用刺網」政策,保護沿近海魚群有安全的繁殖棲地;而海岸上的淨灘活動每年也是絡繹不絕,除了居民參與踴躍,更延伸到下一代教育。

白沙國小這學期邀請「海灘貨幣」發起人林佩瑜帶領孩子「做中學」,運用拾回的海廢素材創作出水母吊飾、彩繪浮標、立體獨木舟,刺激學生思考人與海洋的關係,孩子們發揮想像力,以海廢創作出一幅幅海洋藝術作品,令老師和家長驚奇連連。

「小琉球只有一所國中、沒有高中,意味著15歲的孩子若要升學一定得回(台灣)本島,因此唯有在小時候培養對家鄉的認同感、他們長大後才會想回來。」白沙國小校長田永成期盼,小琉球的孩子能像「海龜」一般,願意「海歸」回鄉,且具備「海規」品德、擁有海洋文化的素養,才能讓小琉球的環境與產業永續發展。

到沙灘淨灘、運用海廢素材創作作品,是孩子們每週最期待的課程。(攝影/林珮君)

翻轉海廢命運  超有梗的教學素材!

下午第一堂上課鐘聲響起,本以為午餐剛吃飽、犯睏的孩子們可能會姍姍來遲,沒想到一個個精力旺盛的衝進教室,迫不及待展開每週最期待的藝文課時光。「來!我們今天要做水母吊飾喔!」小琉球海灘貨幣發起人林佩瑜,從這學期起擔任白沙國小四至六年級藝文課教師,帶領小朋友從淨灘開始,認識海洋垃圾,並著手學習海廢創作,創意推廣海洋教育理念。

從商店垃圾桶和加油站收集來的破雨衣,搖身一變成為七彩透明的水母玩偶;廢棄浮標彩繪後化身動物、魚群、甚至是火箭和彈殼。各種廢棄物在白沙國小教室「起死回生」,翻轉垃圾命運、啟發學生無限的創作可能。

小琉球海灘貨幣發起人林佩瑜也從事海廢再利用創作。(攝影/林珮君)

林佩瑜指出,便利的塑膠雨衣往往只使用一次,出現破洞或雨水浸溼後便被隨意丟棄,「免稅店是遊客的最後一站,累積了大量扔棄雨衣,我先全部收集起來晾乾,整理出還能穿的,破的亂七八糟的就拿來做創作材料,這樣它就不屬於一次性的東西了。」

只見孩子們視舊雨衣為寶、專注摺出水母輪廓,「下面要撕成一條條、這樣才有水母在游的感覺!」在勞作過程試著想像水生動物的樣貌,「這是魷魚吧!」「我覺得比較像是晴天娃娃!」此起彼落的喧鬧聲訴說著他們心中的大海故事。

學生學習用廢棄雨衣製作水母玩偶,過程中嘗試揣摩水母姿態。(攝影/林珮君)

海廢脆化更難清  浮標遍地污染環境

此外,小琉球海岸時常能撿到來自中國的浮標,漁民收網後許多斷裂網具被遺留在海底,用來固定網具於海面上的浮標也隨著海流四處飄移,最後累積在台灣沿近海域,離島澎湖、琉球的沙灘上都能看到知名的浙江浮球。

「淨灘最常見的就是寶特瓶、浮標、保麗龍和塑膠片,久了會脆化(即在海浪拍打和砂石摩擦下,塑膠片會越來越細小,甚至難以用肉眼看到)、就會更難清理,也可能讓動物誤食、甚至受傷。」林佩瑜嚴肅講述一項項海廢垃圾的由來,說明塑膠如何污染海洋、累積在環境中,又是如何回頭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健康。

沙灘上時常能撿到海漂而來的廢棄浮標。(提供/林佩瑜)

「我要畫一隻黑鮪魚!」「我想要畫成紅色的火箭!」廢棄浮標洗淨後一樣變身成創作素材,作為孩子的塗鴉畫布,大家絞盡腦汁希望彩繪出獨一無二的紀念品,甚至忽略了下課鐘響、十分樂在其中。

不過由於浮標在海水中可能溶出重金屬鉛、污染環境,因此林佩瑜總會叮嚀學生觸碰浮標後務必將雙手洗淨、才能取食。

廢棄浮標洗淨後變身創作素材,孩子們絞盡腦汁繪製出獨一無二的紀念品。(攝影/林珮君)

「我吃水母、你吃塑膠」童心創作展現海洋保育意識

海島國家依海而生,洋流帶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同時也將人類製造的垃圾反撲回陸地。海漂垃圾讓我們省思人與海洋的關係,而在孩子的手裡,不起眼的海廢加上想像力,創造出一個個維妙維肖的藝術創作。

「其實你跟他們講的故事、他們都會埋在心底,包含海龜被漁網困住、魚群誤食塑膠、海水帶來垃圾等。」白沙國小校長田永成指著教室後方那一排、由五、六年級生剛完成的立體海廢作品說道。

塑膠碎片和保麗龍做成的「垃圾噴泉」、將鯨魚團團包圍,學生哀傷的解釋:「因為鯨魚吃了垃圾、所以噴出來都是垃圾。」另一名學生用釣魚線做出一團纏繞的漁網,描述他在影片中看到的海龜受難記;更有一名學生直接在畫作上寫道「我吃水母,你要吃塑膠嗎?」。

「我吃水母、你要吃塑膠嗎?」孩子透過海廢創作傳達海洋保育理念。(提供/白沙國小)

「這是第一堂課我跟他們講的,當前海洋遇到的危機,有觸動到他、他有記住,就會變成創作的靈感,同時也會從生活做起、開始主動帶水壺、甚至提醒家人不要用一次性塑膠袋。」林佩瑜稱讚每位學生都是超級藝術家,一幅幅蘊藏真摯童心的海廢作品,實則是回應環境意識的深刻創作。

此外,也有學生利用浮標做出獨木舟、以漂流木拼成建築物,以及跳脫海洋背景框架,試圖製成一道道美味佳餚。一名在其餘課堂上活潑好動的孩子,於藝文課中展現絕佳耐心、做出令全場驚呼的袖珍餐點:一個瓶蓋先剪下蓋底做成餐盤,蓋緣再剪成一片片火腿及培根的形狀,利用保麗龍碎塊當吐司、把黃色塑膠片當作起司,再搭上撿來的竹筷和湯匙,就是一桌可享用的大餐。

白沙國小學生用淨灘撿拾的海廢素材創作成一道道「美味佳餚」。(提供/白沙國小)

「淨灘最方便的國小」:守護沙灘整潔的共識

小琉球共有四所國小,其中白沙國小最靠近海邊,校園後方走下去就是中澳沙灘,自認是「淨灘最方便的國小」,每日隔窗望海上課,沙灘的清潔也關乎老師和學生到校的心情,「守護沙灘整潔」是全校的共識,老師每學期至少陪同學生淨灘三次。

而這次林佩瑜老師的藝文課,也規劃從淨灘撿垃圾做起,鼓勵孩子收集創作想使用的海廢素材,並引發「海的原貌是什麼」讓他們思考。「海邊的垃圾很多,在地孩子可能習以為常了,視這些海廢存在為平常,但這其實是不正常的!」她一步步告訴學生,垃圾是從岸上丟下去的,也可能遠從海上漂來,讓他們在參與過程有所感觸,發覺海洋垃圾的問題,進而想以行動維護這片土地。

有了淨灘撿拾的海廢素材後,讓學生開始發想「這些垃圾如果是我製造的,我該怎麼再二次利用它?」「海廢垃圾可以怎麼運用、適合做成什麼東西?」林佩瑜引導素材的認識與使用,一邊與學生討論創作主題,也讓學生練習表達對海廢問題的觀察和試著提出解方。

她笑稱:「如果素材不夠那就大家再去淨灘一次。」她強調,淨灘只是保護海洋的一種手段,「源頭教育」才是關鍵:生活中製造的垃圾,未必進入垃圾桶後就能結束它的循環,垃圾仍可累積在環境中不斷移動,因此應該減少拋棄式塑膠製品的使用,提倡外出自備環保餐具和購物袋。

白沙國小位於沙灘旁,老師時常帶著學生淨灘。(提供/白沙國小)

透過教育期許琉球之子帶著海規、願意海歸

田永成表示,生態資源是琉球鄉的珍貴資產、也是環境教育最好的素材,面對小琉球產業結構的轉變、觀光與環境平衡點的拿捏,他認為課程中要同時融入「海洋保育」和「文化傳承」兩大軸線。

前者著重教導海洋生態、舉辦淨灘活動、認識「海龜之鄉」;後者著力彌補漁村文化的斷層,「這裡學生的阿公幾乎都是漁民,但爸爸的話可能只有一半(是漁民),更不用講現在的孩子會需要幫忙捕魚,他們可能連延繩釣都沒看過。」

透過田野課程讓學生在社區踏查、認識家鄉產業、聽船長講故事,雖然未來不一定朝漁業工作發展,但「還是要讓孩子知道我們都是漁村出來的、要學會對大海感恩」,鼓勵他們透過保護環境的理念繼承漁村的文化與精神。

「小琉球只有一所國中、沒有高中,意味著15歲的孩子若要上學一定得回本島,因此唯有在小時候培養對家鄉的認同感、他們長大後才會想回來。」如同剛孵化的小海龜奮力從沙灘爬往海邊、投奔大海,但成年後仍會橫渡汪洋、努力回到原出生地產卵。田永成希望琉球的孩子如「海龜」一般,願意「海歸」回鄉,同時也帶有「海規」品德、擁有海洋文化的素養,才能讓小琉球的環境與產業都能朝向永續理念發展。

白沙國小校長田永成積極推動海洋教育。(攝影/林珮君)

延伸閱讀:

把魚留在海裡更值錢!阿貴船長收起漁槍,帶團潛水清幽靈漁網,讓珊瑚魚群深呼吸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