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尊重又獨立自主的瑞典孩子是如何養成的?瑞典小學教育現場直擊

定居瑞典的我,兩個月前開始當「學習輔導員」(Studiehandledare),工作內容是協助還不會瑞典文的新移民學生跟上學習、適應校園生活。在三天的跟班見習之後,我開始每天跟四年級的小學生們一起坐在課堂上學習,觀察瑞典小學教育現場。

「沒有壞天氣,只有糟糕的裝備」

十一月是人人口中最難熬的月份,秋不秋冬不冬的天氣,又陰又雨,我城整個月只出現三個小時的日光,整個城市像被抑鬱的低氣壓籠罩,死氣沉沉,流感也趁機大爆發。

上午八點,我在陰鬱迷霧中騎著單車來到學校,遠遠的就聽見孩童的嘻鬧聲,足球場上、小山坡上、操場上的孩子們,頭上好像沒有烏雲,一反常態的在陰暗的十一月天裡閃閃發光。離上課時間還有將近二十分鐘,學校各教學樓雖然燈火通明,但大門不到上課前十分鐘是不會對孩子們敞開的!

不管天氣有多糟,不到時間門就是不開,孩子們也就照玩不誤,學習「沒有壞天氣,只有糟糕的裝備」這個概念,從小開始。

又雨又雪的天裡,下課還是不能待在室內取暖

時數短、不用做功課的瑞典小學生

瑞典小學的教學時數不長,中年級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周一到周四大概從8點到2點半,周五12點40分放學,低年級學生的時數會更少一點,而高年級則是再多一些。一到學校通常是10到20分鐘的「安靜閱讀」時間,類似台灣的早自習,小朋友可以看自己想看的書。

一般來說,瑞典小學生是沒有回家作業的,除非在學校真的無法完成學習,才會指派額外練習。部分學生放學會參加課後班(fritids),沒有學習補救,而是做體育、美術、烘培等活動,或單純玩耍。

瑞典小學生沒有清潔區域,不用打掃校園也不需要掃廁所,但他們在下課前必須把自己座位周遭的環境整理好,吃完飯收拾餐具,木工課後自行操作強力吸塵器把木屑清理乾淨,體育課後全班一起把器材收拾好、恢復像變形金剛般,機關多多的體育館場地。

體育課增加,對身心健康與學習都很重要

小學的基本科目包括:瑞典語、數學、社會科(包括歷史、地理、宗教、社會四個部分)、自然科(物理、化學、生物)、美術、體育、音樂、工藝(通常分為木工與裁縫)、家政、科技,中年級開始會有英語課,另外,母語非瑞典語的學生可以選修母語課,新移民學生則會有額外的瑞典語課。

這些科目中,時數上比重最重的是瑞典語、數學,再來是社會科,體育與自然科並列第四。有趣的是,有鑑於體育對身心健康與學習表現的益處,政府決議從2019年新學期開始,增加了六到九年級的體育課時數。

瑞典人對於健康與戶外活動的執著不只表現在增加體育課時數上,更是反映在下課時間上。每到下課時間,老師就會要全部的孩子出去活動筋骨,然後鎖上教室,期間還會「清場」,把在室內流連忘返的學生趕出戶外。我輔導的學生一開始很不適應瑞典這種規定,常常覺得太冷、下雨,不想到戶外活動,但最近也開始學會了「好裝備」的重要,反而玩到忘了回教室…。

除了到戶外活動之外,校內不同年級課表不同,每天上下課時間也不固定,除了第一堂課上課以外,沒有其他鐘聲提醒學生進教室,只在操場上掛著一個時鐘,學生必須自己負責掌握時間,班上的孩子們似乎都已學會時間管理,上課遲到的情事不算常見。

除了正規課堂以外,在歐洲田徑大獎賽期間舉辦跨校田徑競賽,讓小學生體驗各種田徑活動

既重視個人又重視團體的小學教育

課堂上老師講述的時間不多,大多時候只告訴你基本原則,然後就開始自主學習,看影片、做練習、分組討論等。老師很多時候都在課堂上到處協助學生完成任務,不比講課輕鬆,因為講台下就是一對一的教學。課堂上通常有20到25位的學生,有時候真的是疲於奔命。但好在,有些科目或班級會有額外的成人幫忙,可能是助教,也可能是特殊教師或是像我這樣的輔導員協助個別學生。

因為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多過老師講授的時間,平常也沒有考試,就算有也不列入平時成績(瑞典人到六年級才開始算成績),老師不可能跟在你後面催促、盯哨,瑞典小學的學習可以說是很個人、相當自發的。

瑞典人重視發想、討論與自主學習的能力,展現在各個課堂上。例如,在數學課時,老師會介紹各種解題方法,這些方法指的不是各種公式或口訣,而是各種思考以及運用不同工具的方式。利用不同的題型來演練各種方法,分組甚至全班一起討論如何解題,讓孩子們相互學習彼此不同的思考方式。在社會課和自然課,分組討論的練習則更常見,在分組作業中,孩子們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之外,也能體會到「大家的想法不同,應該互相尊重」的道理。

除了主要科目培養這些能力以外,在木工課堂裡也可以見到類似的能力培養。木工教室裡各種鋸子還有我叫不出名字的各種工具一應俱全,孩子們從發想、畫設計草圖、選材料再到製作,全都要自己動手,每個人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老師依照你的構想給建議,教你安全使用工具的知識與技巧,在這個環境裡安全第一,但老師不會因此而幫你鋸木頭或敲釘子,進而培養孩子自律與獨立作業能力。

每個完成的工藝作品都會放在這裡展示一周

好吃?營養、實惠又顧環境的學校午餐

瑞典幾乎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餐廳跟廚房,也有各自的用餐規定,大原則是飯前洗手、排隊不爭先恐後、安靜地取餐用餐、不浪費食物、用餐後自己整理桌面與回收餐具等基本用餐禮儀。每個班級有固定的座位,學生輪流擦桌子保持乾淨。

帶班的老師跟著學生們一起用餐,其他教職員可以選擇自行帶飯或向餐廳購買餐卷,一餐45克朗(約台幣160元)跟外面動輒90克朗(約台幣253元)的午餐價格相比,非常實惠。餐點一定有沙拉(大約五至六種蔬果)、兩個主菜*一葷一素)、脆麵包,水、牛奶甚至茶和咖啡也是必備。每周有一天只提供蔬食餐,響應環保與健康。周五則會有比較「討好小孩」的菜色,例如披薩、墨西哥捲餅,或學生投票選出的菜色。

在一餐12克朗的預算下,我城重視吃的健康又永續,供餐有以下原則:

1. 選購永續生產的魚跟肉類。(目前午餐提供98%的肉類都是瑞典產的)
2. 選購有機或近地種植的食材。在方圓150公里之內的距離購買食材,減少不必要的運輸。(目前已經有65%的食材符合這個標準,在2020年希望能達到80%)
3. 多點蔬果、少點肉。為了減少環境負擔,每天都提供一道蔬食料理、每周至少一天全蔬食。
4. 吃當季。沙拉可以隨著季節變化,避免不必要的運輸與環境負擔。
5. 盡量減少浪費。宣導吃多少拿多少,並且不定期舉辦比賽,鼓勵學生節約。
6. 供應現做、用原始食材製作而成的餐點。為了讓大家吃得營養,避免提供加工食品或購買現成品來加熱。(目前有90%的食物是這樣製成)

有一葷一素雙主菜與多樣沙拉的瑞典小學午餐)

餐桌上的另類學習

然而,這樣用心的餐點並未得到學生青睞,抱怨學校午餐好似一種流行,每個人都有不滿意之處,市府因此推出了「家長共食」的活動,歡迎對午餐品質好奇的家長來親身嘗試並給建議;為了讓孩子們學習餐桌禮儀,有些地區甚至試行「長幼共食」的活動,邀請住在安養社區的爺奶跟學生一起用餐,活絡雙方交流。除此之外,小學沒有販賣部,餐廳也不提供任何甜食,學生若自行帶點心也只能帶水果、麵包或米餅這些非零食的食物。

我很喜歡跟小學生一起用餐,倒不是因為午餐有多美味可口,而是除了可以觀察他們對食物的喜好之外,也能聽到他們的課餘話題。有次同桌的孩子們突然討論起「神、信仰」這件事,有個穆斯林女孩提到她之所以有現在這樣的長相,是因為她的神決定了這一切,這樣的說法引起其他小孩的各種反應。

「我會長這樣是因為我媽媽、我媽媽的媽媽,還有她的媽媽,不是因為神。」一個個性很直接的女孩連忙接話。

「我不相信神,想想宇宙大爆炸,並不是神創造一切吧。」另一個看似成熟的男孩又說。

「我的手是這個形狀完全是因為神,是祂決定的。」穆斯林女孩繼續解釋。

然後孩子們就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起誰信神、誰不信神、誰又信哪個神。

「我們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這完全沒問題,我們要互相尊重。」一個男孩突然這樣說道。大家顯然都同意,一邊討論,一邊離開了餐廳。

在瑞典教育下成長的小孩,當然不是各個都出類拔萃、成熟懂事,既獨立又懂得團隊合作,但能在宗教信仰這種大人都不見得能好好掌握的話題中,得出這樣的共識,還是不禁讓人驚喜啊。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