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海岸的台灣裝置藝術《海將軍頭冠》,拿下巴黎、義大利設計大獎!

以台灣魚種石斑為設計概念的裝置藝術─「海將軍的頭冠」,位於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旁雲林口湖遊客中心前,色彩繽紛吸睛,近期成為熱門打卡景點,今年四月拿下義大利國際A’設計大獎銅牌後,本月再度榮獲2020年巴黎DNA設計獎,成為「越在地越國際」的最佳案例!

「海將軍的頭冠」是由鄉村藝術家陳昱良設計、由台灣工藝之家協會理事長暨國內交趾陶大師謝東哲的團隊施作而成,將傳統社會信仰的海上女神媽祖轉化為海將軍意象,並以台灣特色養殖魚類「龍膽石斑」為造型靈感,並以繽紛的色彩和元素呈現台灣多元族群的樣貌。

陳昱良表示,口湖擁有很美的魚塭、海洋以及濕地,過去因地處偏僻、生活資源較少,鮮少受到關注,希望透過藝術創造民眾拜訪當地的動機。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徐振能表示,海將軍的頭冠比起過去的高跟鞋水晶教堂,融入了在地豐富的情感,不只外地人受到吸引前來打卡,當地人也相當喜歡,未來也會讓更多在地元素加入公共藝術。

夜幕低垂時的海將軍的頭冠(照片提供_有村藝術文化有限公司)

把雲林海線視為第三故鄉的鄉村藝術家,蒐集地方元素創作

外觀亮麗而色澤繽紛的「海將軍的頭冠」,在風頭水尾的雲林口湖格外亮眼,負責設計的藝術家陳昱良表示,海將軍的頭冠至少花了兩三年的時間醞釀,先在當地進行田野調查、蒐集地方元素後才設計而成。

「我的第一故鄉是高雄,第二故鄉是台南土溝,第三故鄉便是雲林海線。」陳昱良生長於高雄,唸書時蹲點在台南土溝,十年前在台南開設「有村藝術文化有限公司」,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雲嘉南的鄉村從事藝術,與口湖的緣分是在十年前工作時結下的,「成龍集會所是我在雲林海線第一個意外之作,而後累積了無數作品,海將軍的頭冠究竟是第幾個,我也數不清。」

陳昱良表示,自己原則上只接農村的案子,成長於都市的自己有很多接觸藝術的機會,長大後踏入鄉村,發現無論是生活資源還是藝術,皆比都市匱乏,「在大城市談藝術當然可以高談闊論,但我希望鄉村也能享受到藝術,我則用藝術幫地方說故事。」

海將軍的頭冠設計者鄉村藝術家陳昱維(照片提供_有村藝術文化有限公司)

繽紛色彩展現海島多元族群及歷史文化

問起「海將軍的頭冠」的創作理念,陳昱良表示,當初希望為整個雲林海線製作一個特別的地標,希望能融合多元族群、海洋、當地信仰、在地元素等,海將軍指的就是海神媽祖,「臺灣四面環海,過去四百多年的歷史、產業經濟的發展,與海洋息息相關,臺灣的基因裡有著海洋。」

陳昱良說明,最一開始來台落腳的是原住民,明清以來,臺灣這片島嶼上有過中國、荷蘭人及日本人的統治,直至今日島上依舊有多元族群居住,海將軍的頭冠上繽紛的色彩及各式元素,便是呈現多元族群文化,「以馬賽克拼貼,視覺上會有些抽象又有些具象,也是展現多元文化的融合。」

「海將軍的頭冠」主色系紅色是台灣常作為福喜的代表色;黑白金邊圖帶代表日本的細緻;山型紋則是轉化原住民圖騰,分別用藍、綠、橘三色象徵「大氣、海洋、陸地」;白色愛心則代表每年媽祖誕辰時沿海會出現的白海豚;魚唇原型來自離島常見的闊帶青斑海蛇;船舵造型的魚眼象徵南島語系族群的航海精神。

海將軍的頭冠(照片提供_有村藝術文化有限公司)

石斑外型提醒大家吃海鮮之餘更要珍惜海洋

「海將軍的頭冠」屬於裝置藝術,對陳昱良來說也是新鮮的嘗試,「裝置藝術是純視覺的創作,過去在鄉村的創作大都是跟空間結合,像是社區廚房、泡茶空間的設計。」而他仍舊希望裝置藝術除了觀賞,仍可以和人互動,因此將魚肚騰出空間,讓人可以在內乘涼休息。

「海將軍的頭冠」外觀是參考龍膽石斑的特別外型,陳昱良說明,過去的人因為知識不發達,對海洋的態度是敬畏的,也因此對海神相當虔誠;但近代人和海洋的距離遠了,互動只剩下餐桌上的海鮮與水上娛樂,「訪問過程才知道口湖有養龍膽石斑,但也越養越少。」

選擇石斑做發想,一來是龍膽石斑外型特別,二來是以人們熟悉的海鮮魚類為媒介,同時提醒:「享受海洋資源的同時也要尊重海洋。」透過守護海洋的女神媽祖,化為海將軍,象徵為了拯救被人類破壞的海洋環境,不惜犧牲軀體,留下頭冠,來告訴人們愛惜環境的意義,以呼應海洋保育及氣候變遷。

雲林區漁會的秘書蔡文東表示,相較於石斑魚大宗產地的高屏地區,雲林天氣冷,因此龍膽石斑的養殖數量不多,但也不是沒人養,「可以藉由這次的裝置藝術,讓更多人來到雲林,這樣也很好啊!」

「用藝術說當地故事,透過藝術創造拜訪的機會」

陳昱良考量到當地是風頭水尾的環境,為了讓裝置藝術能永遠保留下來,製作材質是以不鏽鋼條及鋼網作為骨架、水泥砂漿做塑形,表層以亮釉磁磚、陶片及傳統抿石子工法為主,並嵌入陶盤壺蓋點綴造形增加趣味,再搭配鏡面玻璃材質構成外觀主體,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視覺感受。

「海將軍的頭冠」雖是裝置藝術,但製作過程採用近代臺灣廟宇屋頂龍鳳造型常見的工法和材料,作為轉化神明的運用。顏色上也擷取臺灣傳統廟宇和神尊裝飾常用的元素,特別委託國內交趾陶大師謝東哲的工班,製作低溫釉窯燒的陶片和磁磚,燒製的陶片和磁磚成品色澤帶有不穩定的效果,馬賽克拼貼後,色澤繽紛卻又有歷史淬煉的視覺感。

「以我這個都市人的觀點看,口湖是很美的漁村;但在地人視角來看,口湖很偏僻,資源匱乏,是恨不得馬上離開的地方。」陳昱良表示,走入鄉村的過程看到人口外流,海線更是極其嚴重,因此自己希望能投注資源及能量給海線,透過藝術訴說當地的故事,也透過藝術創在外地人拜訪的動機。

雲管處:口湖鄉親也喜歡海將軍,將重新改造「高跟鞋教堂」

「海將軍的頭冠」並非是雲嘉南地區第一個裝置藝術,幾年前嘉義布袋已有高跟鞋教堂,吸引大批遊客的同時也受到許多評論,如:設計與該地區風馬牛不相干。對此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徐振能表示,比起高跟鞋教堂,「海將軍的頭冠」與在地的連結感更強,未來的公共藝術都會納入在地元素進行改良及設計。

曾任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副局長的徐振能說明,高跟鞋教堂當初的設計是從工業及工程角度出發,雖然特別的外型引來遊客,但當地對此相當無感,「與在地連結不深,對布袋人來說很突兀,像是外來物。」

徐振能表示,現在希望公共藝術都能與在地結合,以「海將軍的頭冠」來說,陳昱良是南部囝仔,創作前先深入調查、了解當地歷史,整體作品施作時也加入傳統工藝,完成後整體質感相當高,「融入了豐富的地方感情,不要說外地人一直來打卡,當地人看了也很喜歡。」

徐振能表示,「海將軍的頭冠」對口湖的城鎮形象是加分的,遊客增加、帶動當地觀光,現在也有不少年輕人返鄉,「雖然過去人口外流嚴重,但孩子長大了,願意留下、返鄉的人反而格外珍惜自己的故鄉。」他透露,看到「海將軍的頭冠」對當地的影響,現在也正邀請五位藝術家為高跟鞋教堂做改造,希望融入布袋當地的鹽、風等元素,未來也會去德國參賽。

延伸閱讀:

驚世建築可以救觀光?高跟鞋與水晶教堂現在怎麼了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