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引發全台建築界大反彈的南投瑞龍瀑布如意造景工程,在網友連署下讓縣府改口,願意重新評量工程設計和必要性。台灣引發話題的「驚世建築」不少,台南北門水晶教堂、嘉義布袋高跟鞋教堂,均被批評與地方無文化連結,但催生者雲管處一直以「帶來人潮」為傲,但開幕熱潮過後,究竟持續力多少?
雲管處坦承,人數的確下降中。高跟鞋教堂6月的來客數只有12萬人次,和開幕時的44萬人次相比,差了3倍以上,熱潮不再,時任雲管處長鄭榮峯曾在今年4月的公聽會上表示,婚紗商機驚人,每年業績都有10%成長,甚至規劃「鑽石教堂」繼續搶錢,現在也被內部腰斬,經營策略備受質疑。
濱海線上教堂林立,如今人潮衰退一半以上
近半年來最夯的地景當屬嘉義布袋的高跟鞋教堂,隔壁的台南北門水晶教堂和它「系出同門」,都出自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管理處(簡稱雲管處)前處長鄭榮峯之手。
2014年10月,鄭榮峯促成台南北門水晶教堂開幕,不只一夕間爆紅,更奪下Flicker票選為該年度最夯、最美景點;但隨後媒體亦報導,杳無人煙的地段土地價格飆漲,以及只有人潮、地方攤販卻沒錢賺的慘況,堪稱毀譽參半。
儘管如此,鄭榮峯卻又移植同樣模式,在八掌溪另一側的布袋蓋起另一座高跟鞋教堂。根據雲管處的官方臉書,興建高跟鞋教堂的理由,是因當地曾流行烏腳病,少女為保性命必須進行削足手術,無法一圓浪漫紅毯夢,才決議蓋座唯美教堂、以慰遺憾。而事後傳出爭議,時任處長的他接受《中國時報》採訪時表示,「感謝指教,這是最棒的行銷。」
不過眼下兩座教堂到底還有多少人潮?雲管處坦承,人數的確下降中。以北門來說,2015、2016年上半年到客數便從88萬人,跌到45萬人;而高跟鞋教堂6月的來客數只有12萬人次,和開幕時的44萬人次相比,差了3倍以上。
高跟鞋爆紅但無益地方產業,還得自己打拚
只是面對官方一直以來「先有人潮、才有錢潮」的論述,經營州南鹽場的布袋嘴文化協會理事長蔡炅樵(炅音同炯)直說,吸引大眾旅遊的教堂人數,和參加深度旅行的人數並無直接關係,「我們還是要自己努力,人家才知道有州南鹽場的存在。」
2015年州南鹽場曾舉辦別開生面的婚紗攝影展,蔡炅樵直說,的確是受到高跟鞋教堂的刺激,為凸顯教堂與地方產業脫節的質疑,他們找來六對討海或種田夫妻,在田間海邊拍下工作中的婚紗照,同樣透過結婚話題,蔡炅樵希望讓外界更認識鹽田兒女的打拼故事。
蔡炅樵坦言,自己雖不喜歡突兀教堂的地方,但的確也有鄉親喜歡浪漫教堂,他也曾建議鄭榮峯在教堂下,搭建蚵仔、鹽業、漁村意象等和地方文化相關的裝置藝術,「其實我們和鄭處長(指鄭榮峯)都認識,他現場說好,覺得這個構想不錯,但隔天不知道為什麼就又沒結果了。」蔡炅樵說。
布袋嘴文化協會舉辦另類婚紗,展現種田討海人酸甜苦辣,圖為種田人邱崇展、林美珠夫婦。
觀光局:停建鑽石教堂,但地方強推也沒轍
交通部觀光局技術組科長周欣毅表示,已針對高跟鞋教堂進行檢討,「原本還要興建的鑽石教堂,在我們內部討論下,已要求終止。」,除非鑽石教堂和地方產業、文化有明確連結,才會予以通過。
熟悉內情人士表示,兩座教堂的起因,一方面是鄭榮峯屬於積極建設的「建設行動派」,二則是兩座教堂興建金費不高,可以只由地方決定是否興建、不用中央審查。然而爭議一出後,中央決定加強管理,但「地方如果要強推,我們也很無奈。」
負責管理、營運高跟鞋教堂的雲管處布袋站主任吳峻傑表示,教堂人潮的確下滑,近日雖因點燈儀式帶來單日人潮,「但短線操作的模式確實需要突破。」他說,雲嘉南沿岸既有舊鹽業可供觀光,也有黑面琵鷺等候鳥觀賞的自然景點,值得發展、規劃,不一定只能依賴人工造景,未來還得看新處長政策才能確定發展方向。
學者:主管機關應重新培養美學,從文化環境出發
面對地方基礎不足,中央監督不利、討論不充分的情形,長期關注地方觀光建設的建築改革社社長曾光宗認為,中央不能只有單純審核書面預算、需求計畫,更必須思考地方文史關係,全程參與執行,才能降低中央、地方之間的認知落差;而地方政府在推行建設時,也必須多方採納地方文史學者專家意見,避免一意孤行。
「風景區的重點在『自然風景』」,曾光宗認為,以雲嘉南國家濱海風景管理處的轄區來看,海、魚、鳥、保育與濱海地景等元素,是該區特色,反倒應盡力發揮才能將濱海文化、風貌留在觀光客心中。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主管機關的美學觀念。」曾光宗一再強調,必須要有觀念正確、具有前瞻性的政府引導民眾思考。「否則若永遠只是這類譁眾取寵、與地域脫節的建物,一定會隨著時間而被淘汰」,必須要從地方環境文化角度出發,重新思考,才有可能建立台灣的環境美學。
延伸閱讀:
討海種田為著你 鹽田牽手拍婚紗
高跟鞋教堂驚式商機 觀光局承諾檢討
南投的瑞龍景觀臺建案被拿來跟高跟鞋教堂一論高下,大家在討論哪一個比較醜,哪一個才秀了真正的美學下限?
這個問題可以被簡略分成以下幾點:
1. 這兩個建案是否應該(能)被稱為藝術?
2. 若是藝術,是否必定要具備美的條件?
3. 當代藝術中,醜是不是另外一種美?
4. 若不是藝術,那我們的評論標準?
5. 若不評論美醜與藝術與否,我們只能討論在地人文地理了嗎?
前四點必須聊到很龐大的辨證,因此在這邊我們就不討論其是否為藝術品,或是否有任何藝術價值,僅討論:
「我們只能在乎一件作品的人文聯結與地理互動了嗎?」
我的立場很明顯是站在「不是」的這一邊。在黃色小鴨出現的時候,我也曾經使用過這種評語:「這種東西一點文化聯結度也沒有,跟藝術無關!」。但其實想來芫爾,如果我沒有難以去定義當代藝術,那又怎麼可以說文化聯結度與當代藝術有任何的相關性呢?而那些評批又或是喜歡黃色小鴨的人們,又哪一個可以明確定義出當代藝術呢?
上面是第一個反駁點。第二個反駁點我們可以看看Christo and Jeanne-Claude在義大利的作品:「Floating Pier」。為什麼這樣子的作品沒有被臺灣的「生活美學大師」或是「藝評家」,或甚至任何一個人批評?如果今天上面站的是滿滿的臺灣人,而作品是同一組人馬在日月潭做的,這作品會有任何的在地的、歷史的、人文的、地理的聯結性嗎?退一萬步想,這件作品跟義大利的某座湖泊的歷史地理聯結性在哪裡?至少,我們在「觀賞」的當下,是無從得之的。
那麼我們用「世界知名藝術家都不一定做得到(甚至根本沒必要做到)的要求」,去要求一個政府單位,甚至是競圖的建築團隊時,是不是過於嚴苛或狹隘了?
我可沒有說這些建案是很美的當代藝術喔,我只是在說明,我們可以說他不是藝術,說他不美,甚至說他醜,但拿「與在地文史沒有聯結」來試圖說明一件作品的缺點,似乎不是最恰當的批評方式?
其實應該要宏觀一點看,例子是,同樣畫一隻狗周春芽的狗跟我們一般人繪的狗差距之大,你去辯證當代藝術的同時也要具備一些鑑別力,不然誰畫的狗都可以”難以定義”步入藝術殿堂,稱為藝術作品;藝術其實有相當的主觀性,不然為什麼藝術家紛紛搶進羅浮宮、龐畢度、紐約MOMA….等?今天不去分等級,但整個藝術圈就是這樣轉,作品夠不夠好還是可以區分的!
文化連結跟藝術本來不見得有關係,我也沒聽過藝術必須對環境負責這類的話,我想這點我們觀點是一樣的。所以如果”這些建案”是藝術品,那不需要太在意,如果是”建築”,那我相信角度相當的多元,但同樣的,一樣有會等級之分,我相信沒有一個學校的建築系、空間相關科系會把這兩件”東西”拿來做為教學,但我保證批評一定滿點!原因太多我不贅述,多看看GA或是當代建築相關的書籍雜誌很容易就明白。
我個人結論這些東西應該勉強歸類在建築,只是做的太差。
舉這個Floating Pier例子很好啊!但你應該要深入一點比較好,這組作品的出發點本來就不是”人文聯結與地理互動”相關,有關係的話都是間接的,所以在創作上是風格化的理念化的,今天不論走到哪裡這個作品只屬於作品本身。回頭檢視政府單位應該要換個角度,用「世界知名藝術家都不一定做得到(甚至根本沒必要做到)的要求」是不存在的,至少在建築學的領域裡面有就有在這類地景流派的,他們不一定是世界頂尖的,但並不會做差。以13行博物館為例,認真去探討這類作品背後的理念你會發現,理念就是在地的文化衍伸設計出來的;228公園的雕塑更有豐富的文化理念支撐,這些得獎的作品都是文化/在地連結性極強的例子,你說做不到嗎?當然可以,只要藝術家或是設計者的目標明確就是要以當地文化相關聯當然可以做到!但是如果今天我們的政府作出有Floating Pier這種等級,與在地文史有沒有聯結早就不是什麼重點了。
所以終歸一句,因為做不好,所以大家都從才以容易解讀的基本面去看待事情。
鄙視的眼光是永遠看不見事物美好的一面的
要不是這幾個教堂
誰會關心這些鳥不生蛋狗不拉屎的邊捶小村
https://m.facebook.com/groups/1672237346374054?view=permalink&id=1719042468360208
上面的圖有稍微打動你的心嗎??
城鄉差距如此大之下.在鄉村地方有個公認的地標對地方是好的.好好經營才是最要緊的
大家不坊拿出您的專業建議如何經營.批評的事.先有努力之後再說再批評也不遲.
東西已經設計出來了,接受批評我覺得很正常,沒批評不會進步,我作為空間設計的愛好者,我明白作品都是經過很多次的檢討跟”批評”才誕生的,我也常常被業主批評個老半死,但並不會因此就跟業主說”有努力之後再說再批評也不遲”這類的話,用屁股想也知道這樣講業主一定會跟你說掰掰!設計圖已經出來了,就必須接受檢視、現實。努力不見得就會得到肯定,在社會上這種例子很多,因為做不好接受批評事小,你留一個爛東西在世界上那才是對不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