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養綠鬣蜥?飼主社群心痛寵物變獵物,贊成人道移除但呼籲勿虐殺

綠鬣蜥為患南台灣,幾乎成為全民公敵。政府最近公告修法,將綠鬣蜥列為「有害外來種」,需移除野外群體以人道處理。居家飼養的綠鬣蜥也將全面登記納管,如未納管遭查獲將處以罰款並得沒收。

綠鬣蜥也有一群國內愛好者,他們支持政府的人道移除政策,不過民間任意獵殺、食用,也讓鬣蜥愛好者痛心。他們呼籲尊重生命、尊重多元文化,移除政策切勿成為虐殺動物,他們期待政府建立領養制度,為無辜生命留一扇窗。

輿論常將綠鬣蜥危害的矛頭指向飼主棄養,不過長期監測綠鬣蜥的學者陳添喜發現,很多野外群體源頭附近都有鬣蜥繁殖場或展示場,鬣蜥流出的主因應是刻意繁殖所為,並非個別飼主的棄養,「個別棄養的鬣蜥數量不足以演化為野外群體」他補充。

他也批評不該讓綠鬣蜥妖魔化,更不該任意獵殺。他表示移除外來種應基於人道、專業與管理,但是目前地方農政單位獎勵民眾獵捕、甚至演變成虐殺,已經是錯誤的行為。

對飼主而言,綠鬣蜥存在於寵物市場、也有一定愛好者,一昧打壓只會轉入地下化,不如採取有效的管理。(攝影/林吉洋)

11月底大限,之後未登記而飼養、持有、繁殖均違法

30年前電影《侏儸紀》引發恐龍熱潮,業者將綠鬣蜥自中南美引入台灣,未料有些綠鬣蜥竟然脫逃,由於繁殖能力強,在台灣野外適應良好,群體暴增。如今綠鬣蜥野化群體遂成為生態環境危害,對農作物與橋梁河堤造成破壞。

去年(2019)8月16日,農委會依《野生動物法》第31條,公告美洲綠鬣蜥為「有害生態環境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今年8月20日再度修正公告,除變異種(人工繁殖的白化種或其他顏色,環境適應力差)外,其餘原色綠鬣蜥飼主應於11月30日前向縣市政府辦理登記,逾期未登記而飼養、持有遭查獲,將處罰金1-5萬元並得沒收。

綠鬣蜥因破壞環境的形象而成為全民公敵,甚至地方政府也獎勵民眾自行獵捕,造成民間興起一股獵殺綠鬣蜥風潮。在網路上可搜尋到不少影片,民眾持彈弓、瓦斯槍、魚叉獵捕綠鬣蜥,甚至剝皮火烤烹煮食用,以此主張為民除害保護環境。

這些看似守護環境的獵殺行為,在鬣蜥愛好者的眼中,卻是痛心疾首。他們遂自主發起救援行動,在社團內開放領養、登記的營救網絡,這也意外讓外界關注到這一群鬣蜥愛好者的社團。

林阿嬤說,每每看到阿龍(她對綠鬣蜥的暱稱)在電視上遭到獵殺剝皮,總是感到非常痛心,希望能夠用更人道的方式處理綠鬣蜥。(攝影/林吉洋)

冷血動物遇上有情人,綠鬣蜥飼主為何愛它?

網路社團「鬣蜥聯盟」目前約有3000位成員,版主Patrick說,「許多人因為喜愛恐龍,而愛上爬蟲類,綠鬣蜥最接近恐龍的外表,飼養鬣蜥者成為一個次文化社群。」有意思的是,Patrick更估計綠鬣蜥的飼主當中,應有超過一半比例以上是女性。

另一位「鬣蜥聯盟」版主趙嘉宓,也提供鬣蜥中途庇護,她表示,綠鬣蜥在一般人印象中兇猛具有攻擊性,實際上是溫馴的素食主義者,「鬣蜥大約有3~4歲智商,馴化後會認主人也可以訓練在馬桶上廁所,愛乾淨。」牠不會掉毛,只有一點淡淡皮革味,安靜不會黏人,非常適合怕麻煩的居家工作者。

從事美術行業的趙嘉宓觀察,飼養鬣蜥的人多半是喜歡恐龍的人,「綠鬣蜥有一種獨特美感,在美麗的外表下維持著獨立個性,看著牠往往也能得到許多靈感,吸引到許多從事設計、美術的工作者飼養」。她表示,許多從事獨立接案工作者需要長時間專注不想被打擾,爬蟲類不需要黏膩陪伴也是飼養原因。

她形容,鬣蜥的訓練過程像狗,但個性又像貓,跟飼主關係像是室友。「鬣蜥可能安靜待著一整天,不動也不會太理人。但在冬天變冷或陌生環境,也會黏著主人取暖或尋求保護。」而大家擔憂的攻擊性,她認為,「有牙齒的動物都會咬人,但經過馴化與陪伴,都可以找到人寵相處之道。」

趙嘉宓最後強調,現在已經沒有「冷血動物」這種說法,而是稱為「變溫動物」,這是兩棲爬蟲類演化過程為適應環境,節約身上能量的一種適應方法,並不表示爬蟲類生物特別兇殘。

綠鬣蜥的飼主許多人在設計、美術產業,喜歡皮革或恐龍,尤其女性居多,認為鬣蜥有獨特美感。(攝影/林吉洋)

昔日寵兒今成為全民公敵,愛好者:任意虐殺對動物不公平

如今綠鬣蜥形同全民公敵、被大加撻伐時,作為綠鬣蜥飼主,趙嘉宓也支持政府移除與登記管理政策,但對一些民眾虐殺、獵捕鬣蜥的手段卻無法認同。

「現在制定新法是為保護生態,亡羊補牢,但不該將物種污名化或仇視、虐殺。」她認為,「綠鬣蜥本身很無辜,被引進台灣,又因為人為管理不當,變成外來危害物種,但是生命本身沒有罪過。」即便被敵視的生命,也應該由公權力來執行移除。

在網路上搜尋綠鬣蜥影片,不少民眾拿彈弓、弓箭、瓦斯槍興沖沖加入獵捕,甚至剝皮之後烹煮火烤食用,如此行為已經超過人道移除限度,引發鬣蜥愛好者的不平之鳴。

在11月30日限期以前,若將在野外捕獲的鬣蜥傳到「鬣蜥聯盟」社團內,社團將提供諮詢飼養跟照顧的方法。尤其是亞成體的鬣蜥(8個月到1歲,相當於青少年階段)具有較高馴化可能性,仍有許多愛好者願意協助中途照顧並協助登記認養。

不過在11月底大限之後,這樣的救援行動或許將牴觸法令,未來聯盟能否持續救援鬣蜥將是未知數。

網路上可輕易搜尋民眾自行獵捕、甚至食用綠鬣蜥的影片。(來源網路截圖)

全面列管恐讓飼養交易轉向地下化

恐龍熱潮引發鬣蜥飼養風潮,「但熱潮一過,發現鬣蜥長很大,嫌麻煩就棄養了。」Patrick說,因炫耀而飼養鬣蜥的人總是喜新厭舊,但是真正喜歡鬣蜥的人,自然是低調的照顧。

「如今因少數不負責任的行為,必須由所有人承擔,飼主也願意配合登記。但移除政策不該抹滅生命的價值,而且也不該污名化鬣蜥或者飼主,造成對少數文化社群的壓迫。」Patrick說。

11月30日以後,綠鬣蜥全面列管,未登記的綠鬣蜥,查獲將會遭到罰款或沒收。對此Patrick認為,「一部分飼主會去登記,但是還有一部分不願意登記的飼主,則會轉入地下化。」他認為爬蟲類愛好者的心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政府、動保團體只重視貓狗,而長期忽視爬蟲類,許多飼主寧可轉入地下也不願接受政府納管。

「飼養文化已經存在,想養的人會繼續想辦法找到鬣蜥來飼養,拒絕被政府納管,這樣鬣蜥的寵物市場一樣會存在。」Patrick認為,在地方政府欠缺充足人力來執行,規定只會淪為形式。

鬣蜥愛好者小艾則建議政府,應為8月到1歲大的亞成體設立中途領養中心,「透過登記管理,抑制地下交易。」她認為,如果要防止以後綠鬣蜥黑市價格攀升,惟有開放領養,才能夠終止黑市交易及私下繁殖。

在野外捕獲的綠鬣蜥。(林務局提供)

學者:野外常見中箭流血綠鬣蜥,籲移除野生動物應基於人道、專業與管理

長期監測綠鬣蜥的屏東科技大學野保所教授陳添喜認為,野化綠鬣蜥活動力強,即便亞成體或幼蜥都不易馴化,因此不認同領養制度可以解決問題。他也表示,「野生動物黑市交易一直存在,不會因領養制度而消失。」他強調,新法在11月底後全面禁養,主要是約束那些刻意飼養、繁殖的人。

「過去發現野外群體的源頭,附近都有類似的繁殖場、或展示場。」過去因為有市場價值,價錢高就有人養來賣。只要收到查緝風聲,就乾脆打開籠子讓綠鬣蜥跑光光。陳認為,現在政策是避免野外群體擴散,只要繼續有人飼養,就會有逃逸。「11月30日以前開放登記,都有人不願登記了。以後開放領養如何管理?地方政府哪有這個人力?」

不過,陳添喜也無奈表示,「民眾任意獵殺綠鬣蜥是涉及虐待動物的違法行為,」他認為媒體也必須負擔相當的責任,「不能給民眾錯誤的觀念,外來種不該妖魔化,沒必要讓全民仇視牠,牠只是發揮野生動物的本能,媒體不該持續播放那些血腥的畫面。」

陳添喜強調,移除應該用專業、人道的方式處理,但偏偏地方農政機關仍在「擺爛」。「這是不對的行為,負責動保的單位怎麼會變成鼓勵民眾去獵捕、虐待動物?」他痛斥。

「我常常在野外觀測時,抓到身上中箭的綠鬣蜥,抓到的時候,牠一掙扎,傷口就開始噴血。」陳添喜指出,國外幫忙抓綠鬣蜥,都必須是受過講習、訓練,由主管機關登記納管,不是鼓勵私人獵捕。

屏東縣府於2019年公告,民眾可自行捕捉綠鬣蜥,向有關單位兌換獎品,陳添喜批評這種提供經濟誘因的做法無法確定來源,另日可能會引發國際保育團體抗議。(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網站)

爬蟲協會:此事重創爬蟲類寵物形象,不能讓危害擴大

由繁殖販賣業者為主要成員的的兩棲爬蟲協會,秘書長謝東穎認為,綠鬣蜥野外群體擴大主因是「脫逃」,而非「棄養」,由於媒體報導大多強調「任意棄養」,造成社會批判,對爬蟲類寵物的整體形象是很大傷害。他表示,協會扮演產官學三方溝通管道,畢竟不能讓綠鬣蜥的危害繼續擴大,「如果演化出適應北部氣候的群體,後果不堪設想。」

他也不贊同飼主社團提議的「領養制度」,他認為野外群體本來就不該捕捉來飼養。協會與政府協商結果已讓飼主繼續飼養手中的寵物,野外的撲殺也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作法。「我也是一個業者,要取一個對國家最有利的做法,我不能要求開這個門,誰都無法扛這個責任。」他強調。

謝東穎也坦言,綠鬣蜥現在在爬蟲類市場價格低迷,採取管制手段勢在必行。經協會向政府爭取,目前公告限制持有的是原色種,而人工繁殖的變異種(白化種或其他人工育種顏色)由於適應力與繁殖力低弱,仍可以繼續由協會「自主管理」。

林務局:尊重飼主心情,但政策無法網開一面

林務局的公告強調,目前人為飼養的綠鬣蜥只要在11月30日前登記,並無影響。而其餘野外群體將捕捉後人道處理,讓動物在最少痛苦狀況下死亡。

林務局保育組黃群策組長表示,過去市面寵物飼養的綠鬣蜥,不屬於《野保法》管轄範圍,因此得以流通在市面。今年9月1日農委會公告修正「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之人工飼養、繁殖陸域野生動物種類」及「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之種類」。生效後,唯有登記的綠鬣蜥才能合法持有,未登記的綠鬣蜥飼主或飼養戶將遭到罰款或沒收。11月30日以後市面上綠鬣蜥買賣也必須登記在案之後,才能買賣轉讓。

林務局人員私下透露,鬣蜥飼主愛護生命的心態能夠理解,但是跟整體環境利益比較起來,政府部門只能權衡輕重。該人員強調,爬蟲類仍有上百種,足可替代,登記飼主除接受查核責任外,並無影響飼養權,「無法理解為何有的飼主寧可冒風險而不願登記。」

至於野外捕獲開放領養的可行性,並未在林務局規劃中。「不可能讓所有野外綠鬣蜥都被收養,收養之後仍有棄養風險。政府原則是:綠鬣蜥本不該存在於台灣,目前野外群體已經失控,保護台灣生態環境為第一優先。」他強調。

綠鬣蜥是喜愛蔬菜的純素食主義者,在兇猛外表下個性溫馴,除了發情期(身體轉橘紅色)或遭遇同性挑釁外,大部分時間不會太容易展現攻擊性。(攝影/林吉洋)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