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鳥過得好不好?台灣首發表《國家鳥類報告》,820萬筆資料鳥況全揭露

2021年1月15日最新消息:臺灣國家鳥類報告已公佈電子檔,可點按參閱

台灣第一份「國家鳥類報告」即將完成!國際上注重保育的國家都會定期發布國家鳥類報告,國內特生中心與中華民國野鳥學會也在今天正式發表「2020臺灣國家鳥類報告」,集結了1972年至2019年超過820萬筆資料,由公民參與和官方合作而成,意義非凡,更受到國際矚目。

報告顯示,目前國內確切紀錄的野生鳥類有674種,其中有52種鳥類生存受到威脅,且有29種繁殖鳥類(留鳥為主)、15種度冬水鳥數量都在下降,凸顯台灣自然環境劣化的警訊。

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表示,這次能完成報告是長期累積、數位化的結果,仰賴全台灣關心鳥類人士合力完成,「這是國家大事,也是鳥界的歷史性的一刻。」2020臺灣國家鳥類報告最快兩週後會公布電子檔在網路上,包含中英文版摘要內容,以及一冊詳細報告,供外界自由下載。

圖片提供/農委會

民間及官方同心彙集資料,公民參與讓保育主流化

鳥類是反映棲地環境狀態的重要指標生物,許多重視環境健全和鳥類保育的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印度、南非、澳洲和紐西蘭,都會定期整理鳥類調查紀錄並發布「國家鳥類報告」,作為環境狀況的重要基礎資訊,也是環境劣化的預警機制。

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表示,鳥類資料是目前生態系資料中累積最完整的,希望未來其他生物類群,例如植物、魚類也能有國家級報告,如此一來便可將生物面臨的挑戰完整呈現,「保育不是靠官方,而是要全民一起努力,公民參與才能讓保育主流化。」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方偉宏表示,野鳥學會近幾年與特生中心密切合作,特別是公民科學eBird 的介面中文化後,國內賞鳥紀錄數量突飛猛進。作為業餘愛鳥人,能夠把能量提供給學界及保育界,對社會有貢獻,他深覺意義非凡。

黑嘴端鳳頭燕鷗全球僅有一百隻出頭,2000年以前被認為已經滅絕,2000年在馬祖發現,因此被稱為「神話之鳥」(攝影/呂翊維)

費時七年彙整820萬筆紀錄,封面選上烏頭翁

記者會現場有中英文同步直播,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秘書長呂翊維表示,「2020臺灣國家鳥類報告」由政府機關、大專院校及民間組織,包含國內各縣市野鳥學會、海保署、台南水雉生態園區、特生中心、台灣猛禽研究會、臺大、嘉大、海科大及屏科大等,經過七年的整合分析台灣鳥類監測資料而成,國際也相當期待台灣的發表。

報告內的監測資料時間橫跨1972年至2019年,許多是長年累積的公民科學資料,例如:「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累積超過780萬筆鳥類觀察紀錄;eBird Taiwan資料庫,內有近3900人貢獻超過47萬3千份賞鳥紀錄。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表示,臺灣在 eBird 每年的更新筆數都是全球前十名,也是東亞第一,「有的鳥每天可以增加兩三千份,小小的台灣對鳥類資訊的積極度,全球有目共睹。」

「2020臺灣國家鳥類報告」以烏頭翁作為封面,林大利表示,烏頭翁是國內特有種,在東部相當常見,但在全球分佈卻非常稀少,因此以封面提醒國人:「雖然在台灣是常見鳥類,但卻是全球珍稀鳥種!」而未被納入報告的物種,特生中心也正在努力搜集資料,期望下一次的發表中能看到。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攝影/林怡均)

全球黑面琵鷺一半在台度冬,馬祖發現神話之鳥

「2020臺灣國家鳥類報告」內容有三部分,包含特定類群、特定鳥種及保育議題。報告中將特定類群分為繁殖鳥(多數為留鳥)、度冬水鳥、繁殖燕鷗及遷徙猛禽;特定鳥種則有黑面琵鷺、黑嘴端鳳頭燕鷗、黑鳶、水雉、八色鳥、小辮鴴、山麻雀、草鴞及熊鷹等9種鳥類。

保育議題則探討鳥類可能的受脅原因及未來的保育策略,包括氣候變遷、濕地喪失與劣化、野鳥販賣、農藥毒害、外來入侵種及海鳥混獲等議題。

呂翊維表示,報告中會呈現台灣近三十年來重要野鳥棲地變化、族群數量消長、不同野鳥受威脅程度。以黑面琵鷺為例,就可從數據看出,因為近二、三十年來國內保育意識抬頭,族群數量持續成長,全球將近一半的黑面琵鷺都在台灣渡冬,集中在雲嘉南地區。

呂翊維還提到,黑嘴端鳳頭燕鷗全球僅有一百隻出頭,2000年以前被認為已經滅絕,2000年在馬祖發現,因此被稱為「神話之鳥」;山麻雀全台剩不到一千隻,目前族群減少原因還不明。而資料顯示,許多依賴農田、半濕地環境的水鳥的族群數量正在下降中,例如:小青足鷸,但目前並無完整農地資料分析。

近年來國內出現許多濕地光電爭議,呂翊維表示,光電亂象近期特別嚴重,但目前尚未納入報告當中,未來每兩年就會發布一次國家鳥類報告,將定期更新台灣鳥類的生存與保育狀況。「2020臺灣國家鳥類報告將在兩週內把資料上傳到網站上,請大家拭目以待。」

「2020臺灣國家鳥類報告」以烏頭翁作為封面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