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媽媽劉靜榆:門神網軍都不怕,從公投看見台灣的溫暖

(閱讀前文)人稱藻礁媽媽,劉靜榆是台灣研究時間最長、也最瞭解藻礁的學者。聽她回顧觀塘藻礁案如何一步錯、步步錯,到今日幾乎滿盤皆輸,著實像觀看一齣劇情荒謬的連續劇。只是劇情結束不是關掉電視就惡夢終結,戲劇落幕後將賠上政治、環境、經濟,以及全國人民守護的台灣民主。

中油開發硬闖關,生態調查緊追證實生態價值

2006年開始研究桃園藻礁後,劉靜榆發現她的樣區有工程人員為「台中至大潭天然氣管線新建工程」的上岸段管線進行測量,她立刻行文環保署,直言開挖海岸與突堤將破壞藻礁,建請開發單位提出因應對策,經過媒體曝光,中油也承諾會修改路線。

問題是中油一邊提「因應方案」,一邊偷跑開挖藻礁,原本允諾只開挖4公尺,後來施工面積達22公尺,挖開的土方直接堆置在藻礁上,經潮水沖散後造成更大的影響。「他們事後有公開道歉,說是公關和工務未曾溝通所致。但是對藻礁海岸,這已經是幾千萬元、幾百年都彌補不了的傷害。」劉靜榆沉痛表示。

在學者及環團積極努力下,桃園縣政府在2014年依照《野生動物保護法》將觀新藻礁劃設為「桃園觀新藻礁野生動物保護區」,雖然不符環團「劃為自然保留區」的期待,而且保護區也未包括大潭藻礁,但生態保育起碼有了進展。學者們的研究工作也為藻礁助長聲勢,如中研院的珊瑚礁學者陳昭倫2012年發表的新種柴山多杯孔珊瑚,農委會歷經5年多的審查剛好在2017年5月正式公告牠為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在桃園大潭藻礁發現的柴山多杯孔珊瑚,正是全世界最大的族群。

另外,其他學者分別就藻礁的人文、漁業利用、魚類、底棲動物、藻類分類、藻礁生態系運作等不同面向進行探索,確認藻礁生態的獨特性,這些資料得到了國際知名的海洋保育組織Mission Blue的認證,將大潭藻礁列為全球希望熱點,證實大潭藻礁具有世界級自然遺產的價值。

三接案傷害藻礁甚鉅,劉靜榆呼籲:「珍寶要留給子孫。」(攝影/蔡嘉陽、潘忠政提供)

再多研究證據 抵不過政治操作勢力

劉靜榆回想,2018年7月3日觀塘案專案小組會議上作出結論,退回開發計劃後,全員樂觀以對。按理事情應該告一段落,然適逢地方首長選舉,且深澳電廠也是當時極具爭議的開發案,在民進黨新北市選情告急、桃園選情相對安全的前提下,行政院長賴清德逕自宣布「深澳換觀塘」,要環保署配合辦理,當時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隨即請辭,請辭獲准當天觀塘案的環評通過,被媒體稱為「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訴諸公投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政治可以黑暗,但學者與環團不能喪失信心。觀塘環評通過後,許多曾經造訪過藻礁的人不願坐視這個特殊的生態系消失,仍舊尋求各種管道,希望搶救藻礁,像是行政訴訟、開記者會呼籲等等,他們甚至面見總統蔡英文,希望她實踐在野時的承諾,讓「藻礁永存」。但是種種努力皆不見成效,他們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走上公民複決的道路。

一開始決定作公投,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是台灣第一個訴諸公投的生態環境議題,十分考驗公民社會的成熟度,剛開始只能各自分配戰場,透過街頭演講、臉書分享等管道,不斷宣揚自己的理念。許多沒有看過藻礁的朋友也紛紛站出來幫忙,後來的社會氣氛讓連署氣勢如虹,不僅超過低標,還超過安全門檻將近一倍。

公投看見台灣人的溫暖

這個結果大出劉靜榆的意料之外,想不到看似冷門的生態議題,竟然可以引發如此熱烈的支持。

節能減碳及非核家園大政策方向是正確的,然而執行過程卻因為執行單位的傲慢疏失,讓這案子走到公投。進入公投或可引發國人對於生態環境的重視,也可以重新檢視整個環評制度是否有所缺漏,需要調整。

劉靜榆說,她看到各地的的志工非常努力衝藻礁連署,幾乎是豁出生命的拼法,在人聲鼎沸的市場或是夜市,扯著喉嚨喊超過16個小時,只期待路人經過的時候可以駐足聽聽看,並支持這個公投案,實在令人動容。而這麼多關心環境的人放下手邊的工作,要讓這個公投案第二階段的連署達到法定門檻,就是希望有機會救下這個特殊的生態系。「一群人無私的犧牲奉獻,讓我在藻礁公投案中看到台灣人的溫暖。」 

門神網軍都不怕,劉靜榆:「我當然會撐下去」

這次藻礁公投連署引發極大的爭議,許多人不解,為什麼同樣是專家學者,卻有兩派完全不同的意見。劉靜榆說,應該看誰能拿得出證據。她在桃園藻礁蹲點數年,記錄到許多生態之美。其他學者要幫中油背書,所以不願意花時間、不願意蹲下來,即便腳底下有那麼多生物,也會視而不見,到後來他們根本不願意進去,連拿經費做研究,也都不是做生態調查研究。

早在2007年中油油管事件時,中油就找過劉靜榆,問她:「妳要多少錢?」要知道她平時拿科技部計畫,都是幾十萬元的經費,但核電或是中油的案子都是上十億、上百億,光是用掉下來的芝麻粒去做生態研究,也都是千萬元。中油曾承諾要撥款一億元給濕地學會。雖然後來被輿論攻擊而中止,但不難明白為何有學者會幫忙中油說話。」劉靜榆說,「吃過甜頭的都回不去,拿久了就不會有良心了。」

工程單位養出很多胃口填不滿的學者作開發案的門神,他們可以宣稱:「我有聽取專家意見。」政治操作網軍四處抹黑的壞風氣,也會讓正直的學者氣餒,最後就剩下那些貪得無厭的人能夠掌權。還好劉靜榆十分堅定:「我當然會撐下去,台灣還有很多要救的海岸啊。」

劉靜榆研究藻礁15年,是台灣最瞭解藻礁的學者。(攝影/楊語芸)

台灣生態將無限沈淪? 公投見真章

「網路上流傳『中南部人民的肺來交換藻礁』的說法,一定會讓許多人退縮。」但劉靜榆認為不必然如此,還是有很多可以努力的方法。而且護礁團隊從不曾反對過三接,更不可能支持核電,他們在意的是三接興建的位置。「明明有兩全之路,當年中油若願意聘請真正的專家進行研究,桃園其實有很多合適的地點,他們自己磋跎了好幾年,一步錯、步步錯,現在還要賠上所有人員的努力和環境正義,真的很不公平。」

台灣所有的開發案都是為了通過「環境影響評估」的門檻,才去做生態調查。「會飛的就叫牠搬家,會游泳的就請牠轉彎,不會動的就幫它移植,這是過去常見的態度。」但藻礁中有既不能復育、又不能搬遷的一級保育類生物,如果開發單位還可以無視法規,繼續施工,以後環保團體就完全沒有立足點,台灣生態只會無限沈淪。「屆時生態跟環保單位都可以裁撤,或是留兩個人當橡皮圖章就好。」

劉靜榆認為,八月公投是個里程碑,如果公投獲得支持,就可以逼迫中油解決問題。但如果沒能通過,就表示全民對生態的關心遠遠不足,劉靜榆說自己不會灰心,但也會尊重國人的決定。

延伸閱讀:

研究藻礁15年,藻礁媽媽劉靜榆:珍貴生態千年一遇,要留給後代子孫

為保護藻礁打死不退,潘忠政呼籲,別讓三接決策瑕疵,犧牲 7600 年藻礁海岸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