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楊語芸

【現場直擊】北農染疫擴大,裸菜開箱驗貨、拍賣場人貼人,防疫與蔬果運轉如何兼顧?

作為全國最重要的蔬果運轉軸心,台北農產運銷公司(以下簡稱「北農」)上週傳出 18 名員工確診 Covid-19 疫病後,疫情持續擴大,今晚(20日)北市市場處證實,共有 20 名北農員工及 18 名承銷人(進場批發選購者)確診,外界憂心北農將成病毒傳染破口,「全聯的蔬菜還能買嗎?」、「去傳統市場風險是不是更大?」等疑慮未決,讓外界更加恐慌。

北農總經理翁震炘日前表示,拍賣人員不會直接碰觸蔬果,僅承銷人會在成交後隨機開箱檢查品質;台北市市場處副處長高群荐強調,北農空間大,人群密度遠低於指揮中心規定的一人一坪,呼籲民眾無須恐慌。但《上下游》於 20 日凌晨直擊北農一市拍賣現場,發現不論拍賣員或承銷人,皆需觸摸、翻動蔬果,且拍賣期間根本是人貼人擠在拍賣機台週邊,根本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另外,僅少數員工使用護目鏡及手套,甚至有拍賣員將口罩拉至下巴、未掩口鼻的情況。

儘管北市府向中央爭取優先讓北農員工與承銷人施打疫苗,但目前仍未定案,市場內人心惶惶,各種染疫傳聞甚囂塵上,北農承擔全台蔬果轉運樞紐無法休市,兩大股東農委會與北市府該如何拆除這顆疫情炸彈?

記者於20日凌晨直擊,拍賣時間一到,承銷人全部圍在拍賣機台旁,無法保持距離。(攝影/楊語芸)

不摸不碰 如何定價?如何選貨?

入夜之後,城市的脈動漸緩,北農一市才將慢慢甦醒,來自全國各蔬果產地的貨車陸續駛進拍賣場卸貨,按照地面的格線,紙箱、菜籃堆積成一道道或高或矮的短籬,籬間空隙僅容一人通行。這片由蔬果排成的縱橫阡陌中有著台灣民生問題的解方,它不只滿足北北基的蔬果需求,更為全國設立蔬果的拍賣參考價。

夜靜更深,多數人熄了床頭的燈進入夢鄉,一市中各相關人員則為凌晨三點起跑的拍賣活動,開始暖身進場。北農的理貨員為蔬果箱、籃一一編上拍賣的代號,拍賣員則帶著手持裁價機,一一開箱檢視,同時還有大盤、中盤以及菜販等承銷人穿梭其間,尋找自己需要的蔬果,他們剝開玉米外殼、翻出箱底葉菜、在手上拈拈絲瓜苦瓜的重量,接著記錄「中意」的蔬果編號,才能在拍賣時進場競價。

拍賣員要幫蔬果訂定拍賣底價,承銷人要買到物美價廉,他們靠著心中的一把尺完成工作,只是這把尺需要手、眼來協助,難如北農官方所言,不摸不碰就能夠成交。

拍賣員需開箱拿出蔬菜看品質以定價。(攝影/楊語芸)
儘管北農強調承銷人僅會在得標後檢視蔬果品質,實際情況卻是承銷人在拍賣就開箱觸摸蔬果,以決定標售哪些商品。(攝影/楊語芸)

拍賣區人擠人 維持社交距離

凌晨三點,拍賣市場就緒,北農以廣播宣布當天的各種蔬果到貨量,各類別作物拍賣的時間、區位,各承銷人聚合在拍賣機台附近,準備下手競標。

拍賣台週邊圍有黃色警示帶,示意承銷人不要越界,理想狀況中,它的確讓拍賣員可以維持在「一坪大」的空間內,不與承銷人接觸。然而拍賣一旦開始,「冷門」的拍賣區,如香草類作物,或許還能維持理想狀況,但熱門的葉菜、水果拍賣區中,警示帶形同虛設,十幾位承銷人幾乎逼到拍賣員面前,將拍賣區擠得水洩不通。

即便拍賣員戴有護目鏡、口罩和手套,但承銷人多半只有口罩,他們競標時雖以手勢示意,但得標時必須將辨別身份的承銷卡遞給拍賣員過卡,然後取得一張交易傳票,憑票取貨、付款,這些過程都難免肢體接觸,遑論維持社交距離的困難。

承銷人在遞交承銷卡及取得交易傳票過程中,難免會與拍賣員有所接觸。(攝影/楊語芸)
儘管設有隔離警示帶,然而拍賣現場實難保持足夠的人際距離。(攝影/楊語芸)

市場謠言滿天飛 戴護目鏡及手套者少

《上下游》在一市隨機民調,市場中謠言滿天,大有莫衷一是的氣氛。有人說「嚇死了,這裡好多人確診」,有人說「有確診者,但都在二市」,還有人說「沒聽說過,應該沒有人確診吧」,因為資訊不夠透明,才讓各種八卦消息得以壯大。

另一個簡單的市調,是護目鏡及手套的比例。雖然北農日前表示備有護目鏡和手套讓員工使用,但實際觀察統計,約廿人中才有一人戴面罩或護目鏡,戴手套就更少,幾乎沒有拍賣員會在查貨時戴手套。拍賣員和承銷人用雙手接觸裸菜,而且並非只開一箱作代表,某一區白花椰菜和敏豆的箱子全數被打開,有多少人赤手接觸過?實難計算。

蔬菜在拍賣前被開箱翻動的情況十分普遍。(攝影/楊語芸)

承銷人自認年輕或已做好保護 疫情不可怕

既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又必須接觸可能帶有病毒的紙箱、蔬果,在一市討生活的人對疫情有兩極化的反應。

李先生是年輕一代的承銷人,他認為一市的人多半已經快篩過,不必窮緊張,有疫苗可打固然好,但不打也沒關係,「我年輕抵抗力強,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菜販阿嬤也很豁達,她一邊撥弄箱子裡的菠菜一邊說,「自己注意就好,」阿嬤是少數戴著雙罩的承銷人。某搬運工認為,疫情並不算可怕,「就是比較嚴重一點的感冒而已。」

要做生意才能養家 「會中標也是要來」

然而,更多人表達出擔憂但莫可奈何的態度。賣蕃茄的梁太太說:「飯要吃,孩子要養,就算會中標也是要來。」她兒子補充道,很多人過門禁時會戴好口罩,但之後抽菸、吃檳榔,又會把口罩拉下來。他說自己聽到好多人確診的消息,希望政府可以趕快提供疫苗,讓他們施打。

中和的菜販陳先生表示,一市的蔬菜品項和品質都比新北果菜市場好,所以他習慣前來採買。疫情雖然可怕,但生意還是要做,只能自己小心,「我來這裡待三、四個小時,連水都不敢喝,口罩絕對不能脫下來。」

清潔工莊先生也有同樣的無奈,他說市場不能不營運,他也不得不工作,因為患有慢性病,他不知道該不該打疫苗,目前只能先把雙罩戴好,保護自己。

雖然北農強調每天定時清潔場地,且設有噴霧消毒門,但防疫最簡單的方式其實是勤洗手。北農的公共廁所不只老舊,洗手台上沒有肥皂,也沒有酒精可以消毒。

要保護自己 就無法做好工作

拍賣員陳先生的口罩拉在下巴處,他說天氣實在太熱,濕口罩讓他快要不能呼吸;他曾戴手套查貨,但因為流汗,沒多久手套就可以倒出水來。「如果要做好所有保護,根本沒辦法工作了。」

「我們這裡除了拍賣蔬果,更重要的目的是設定行情的參考值。如果北農休市,沒有拍賣價格,蔬果就隨盤商隨便開價了。」擔任拍賣員八年,陳先生看過許多農民被剝削的例子,拍賣制度或有缺失,但他深信這是對農民最重要的通路。

「我不敢把自己說得高大上,但我領這份薪水,就是要在這個小角落把我自己該做的事做好。」陳先生說出拍賣員的心聲。

拍賣員工作辛苦,口罩一不小心就會忘了要戴好戴滿。(攝影/楊語芸)

政府應確保北農順暢運作

黃文弘具有果菜批發商、貿易商與農經博士生三重身份,他幾乎每天都要進北農交易,除了口罩、面罩外,不論氣溫多高,他都會再套一件輕便雨衣,一離開市場就脫下丟棄,減少接觸病毒的機會。

把防疫工作做得如此嚴實,是因為以他的觀察,市場中若有病毒流竄,工作人員不碰到病毒是不可能的,「我認識好幾位承銷人都染疫了。聽說誰誰誰中了,好幾天不見,幾天後誰誰誰又回來了,整個拍賣市場都是這些消息。」

黃文弘指出,從疫情升溫以來,儘管傳統市場採買的人變少、蔬菜箱又因為包裝人力和物流問題而塞車,但國人的三餐仍舊有菜有飯,很大的原因就是「南菜北送拍賣」的這條路仍舊暢通。

「北農是一個不能關閉的市場,實體拍賣的方式也要維持,才能保障農民和消費者兩端的利益。」黃文弘表示,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去弄物流,讓產地一箱箱直送消費地,而是保護好北農的運作模式,該打疫苗打疫苗,該篩檢就篩檢,「若是輕忽批發市場對農產運銷的重要性,導致因疫情擴散得關閉批發市場,將會對農產供應鏈造成衝擊與傷害,對疫情的控制絕對是雪上加霜。」

農委會:全力防堵病毒擴散

北農疫情擴大後,農委會今深夜十點半發布新聞稿指出,已由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與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前往北農,瞭解相關防疫動線及評估疫情現況。

綜合研商結論重點如下:北農應積極啟動強化作為,包含快篩數量,有效阻斷疫情擴散,同時應調整動線並針對確診數較多的二市蔬果包裝中心,管控人流作息,衞福部亦會協助北市府設定一市、二市快篩站。同時,農委會已於 6 月 2 日函請衛福部將批發市場工作人員納入 Covid-19 疫苗優先施打名單,以提升批發市場員工防疫效能。  

冠狀病毒的感染途徑為呼吸道而非消化系統

根據美國國家公共電台引述醫學教授 William Schaffner 的研究,冠狀病毒的感染途徑為呼吸道而非消化系統,「除非是把帶有病毒的食物『吸』進去……否則進入胃腸道的病毒會被胃酸殺死。」亦即,病毒不會透過食物讓消費者吃下肚而染疫,民眾無須過度恐慌。

「防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假設你在外觸摸過的每個東西都有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就蔬果採買的角度,所有買回家的食材都必須嚴肅以對,先消毒外包裝,去除外包裝後先用肥皂洗手,才能再碰觸食材。

延伸閱讀:

北農失守將成國安危機!全面快篩、施打疫苗、強化社交距離,力求疫情降溫

Covid-19新冠肺炎影響農漁業系列報導(持續更新)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News&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