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動物福利,家樂福超市偕同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以下簡稱「動社」)今共同宣佈,家樂福旗下所有量販通路、超市,將自 2025 年起只販售「非籠飼雞蛋」。
「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感謝家樂福作為業界先行者,也指出歐盟及其他亞洲國家在蛋雞福利已有先進政策,質疑台灣無對應政策,提供產業升級指引。農委會畜牧處表示已公告草案,未來「蛋殼」會噴上生產方式代碼,提供消費者辨識。然而記者實際採訪多位消費者,多表示不會打開蛋盒去檢視雞蛋,遑論記住代碼辨識,建議直接在蛋盒上註明生產方式比較可行。
家樂福關心動物福利 2025 年全面停售籠飼蛋
「台灣一年要吃掉 70 幾億顆蛋,」家樂福企業社會責任暨溝通總監蘇小真表示,這麼多雞蛋怎麼來的?值得大家去關心。當全球的畜牧產業都在朝永續目標發展時,台灣的蛋雞產業仍多在乎產值,隱藏的人畜共通疾病、食品安全、環境永續等風險,未來都將由國人共同承擔。
為此,家樂福自 2018 年與動社合作,領先國內通路,逐步完成「非籠飼雞蛋專區、自有品牌平飼雞蛋、嚴選放牧雞蛋」後,今日更承諾將於 2025 年全面停售籠飼蛋,同時積極帶動品牌供應商,朝同樣的目標前進。
「2018 年,大家可能不相信這件事能成功,但籠蛋一定會被全面淘汰,大家要開始行動。」蘇小真感謝轉型的蛋農、學界、動社,以及所有採用非籠飼雞蛋的店家,特別感謝消費者的認同,讓家樂福的非籠飼雞蛋銷售比例不斷提高,疫情期間,非籠飼雞蛋更是賣到缺貨。
把錢花在健康吃 好過花錢找醫師
陳玉敏指出,如果不能善待經濟動物,人類也無法獲得安全的食物。籠飼及非籠飼雞蛋的營養價值雖然一樣,乍看之下,便宜的雞蛋似乎比較划算,但是籠飼養出體弱的蛋雞,若遇病害大規模撲殺,造成的經濟損失應該攤在每顆雞蛋的成本上。更別提因為籠飼母雞無法透過砂浴等方式去除羽蝨等寄生蟲,因此必須在雞舍噴灑農藥,導致生產出「芬普尼藥殘蛋」,反而危害消費者健康。
陳玉敏表示,友善雞蛋的蛋價並不必然高過籠飼蛋,陳玉敏指出,約七成雞蛋的售價落在 7-12元/顆,友善雞蛋約莫 9-15元/顆,她呼籲消費者謹慎選擇,聰明消費,支持友善動物的蛋農,也照顧自己的健康。
經濟動物廢籠時代來臨 台灣政策宛如牛步
陳玉敏也指出,歐盟早在 2012 年全面禁止使用格子籠生產雞蛋,今年 6 月宣告,將在 2023 年年底前提出法案,預計 2027 年全面廢除歐盟境內經濟動物不人道的關籠囚禁、飼養方式,「正式宣告經濟動物廢籠時代來臨」。
同時,亞洲各國「廢除籠養蛋雞」的腳步也未曾停歇。2011 年,韓國建立經濟動物福利標準認證體制;2021 年,泰國設定非籠飼雞蛋生產標準,推出非籠飼蛋雞認證,希望逐年拉高非籠飼蛋的市佔比例;同樣也在 2021年,菲律賓建立非籠飼《菲律賓國家標準》。
台灣雖然也在蛋雞的福利上有所努力,例如 2015 年,農委會公布《雞蛋友善生產定義與指南》,鼓勵蛋農根據指南轉型為平飼、放牧或豐富籠,同年,《食安法》第 25 條修法,規定友善生產的雞蛋需在外包裝標明「平飼」、「放牧」或「豐富籠」;然而非友善生產的「籠飼」雞蛋反而無須做任何標示。
2016 年,農委會為鼓勵蛋農轉型,還提供低利貸款,不過陳玉敏質疑,從 2015 年至今,農委會一直未能像歐盟一樣,提出政策性的指引,只會感謝民間的推動,希望藉由消費者的力量來決定廢除格子籠的時間。「明明知道國際的趨勢如何,農委會卻沒有願景跟政策來引領產業進步。」陳玉敏表達遺憾。
農委會草案,未來從蛋殼可知雞蛋生產方式
農委會畜牧處動物保護科科長鄭祝菁回應表示,政府十分關心經濟動物的福利,「但是最重要的癥結點是消費者的需求」,鄭祝菁強調,應該著力於消費者的教育及倡議,當消費者想要非籠飼雞蛋時,市場自然會回應。
不過當記者進一步詢問政府作了哪些教育消費者的工作時,鄭祝菁回應,任何制度的設計與投入,都有行政成本,政府只能按照預算及量能穩健推行。「雞蛋應該如何標示,其實會內一直有討論,如果需要提出認證系統,也可以再跟相關團隊進行溝通。」
陳玉敏接著指出,目前《食安法》只規定友善生產的雞蛋需在外包裝標示「平飼」、「放牧」或「豐富籠」,卻未要求「籠飼雞蛋」需加以標註,導致許多籠飼蛋宣稱加了葉黃素、靈芝等,或是在包裝上放奔跑母雞的照片,反而讓消費者誤以為是值得高價購買的好蛋,「我們跟農委會抗議很久,消費者得到的資訊並不對等。」
未來將在蛋殼上噴代碼 消費者:在蛋盒上中文標示更方便
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科長程俊龍則回應,政府已訂定《指定洗選鮮蛋為應登錄溯源資訊之農產品與其應登錄之項目及標示方式》,未來供應校園食材、國軍副食、超商、 超市、量販店、大賣場及網購通路販售之洗選鮮蛋,需於流通、販賣前,將溯源資訊登錄於「台灣雞蛋溯源平台系統」,並於蛋殼噴印代號,屆時消費者即可分辨雞蛋的生產方式。
然而細查畜牧處所謂的「標示」,是將兩排數字噴印在雞蛋蛋殼上,第一列有 6 碼,為畜牧場及洗選廠編號,第二列則有 7 碼,1-6 碼為包裝日期,第 7 碼則以不同的代碼代表不同的生產方式,R:放牧生產、 F:平飼生產、 E:豐富化籠飼生產、 C:一般籠飼生產。
問題是雞蛋放在盒子裡,如果是透明塑膠盒,或許還可以看到,許多紙盒外面還會再加封套,無法細看蛋殼的標示。而且,消費者在超商選購,還得牢記或是查詢不同代碼的意義,根本喪失標示應有的簡單、易懂原則。
《上下游》在街頭民調發現,消費者多半沒有打開蛋盒的習慣,都是拿了直接結帳,也有人表示「櫃子旁邊要說明代號的意義,因為沒有宣導的話,消費者要記住編號會有困難」。另一位消費者更直指:「與其要學著記住編號,不如一開始就在蛋盒上用中文註記:放牧生產、平飼生產、豐富化籠飼生產 、一般籠飼生產就好了。」
農委會:草案仍在公告期,若有建議可表達
程俊龍表示,104 年在蛋盒上標註友善雞蛋,依據的是《食安法》,後來有民眾反映雞蛋可能被「偷天換日」,應該每一顆都標示才對,因此才會在今年依照「農產品標示規則」,要求每顆蛋殼都要噴印。如果一定要在蛋盒上標註「籠飼雞蛋」,需要修正《食安法》。程俊龍指出,蛋殼噴印的規定還在公告期間,民眾若有建議,可以至草案平台表達。
至於是否因為籠飼業者反彈,政府因而在強制推動友善飼養或廢除籠飼的政策上牛步前進,程俊龍強調絕無此事。「只要消費者有需求,業者就會跟進。」他認為消費者才具有改變市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