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聽過「一午二紅紗三鯧四馬加」的俗諺,意指野生午魚是台灣沿近海排名第一好吃的海鮮。但體會過午魚美味的人卻不多,除了好吃的大午、竹午(體型大的野生午魚)數量稀少,即使價格較低的養殖午魚,也非國人常食用的家庭海鮮。
然而,根據聯合國統計,台灣是全球養殖午魚及出口午魚最多的國家,2019年,全國午魚養殖量約1.2萬噸,其中超過8千噸銷往中國,佔產量七成。目前因中國尚未大幅開展養殖午魚,台灣具有產業先行優勢,然而,台灣午魚面臨品種弱化、技術門檻低等風險,若未能創新,一旦中國養殖質量追上,台灣午魚恐步上石斑後塵,由先行者淪為落後者。
午魚的潛力絕對不只在中國市場,牠是一個國際性的魚種,是台灣水產養殖的另一個機會之門,而台灣養殖午魚的發展契機,很可能就藏在台灣野生午魚的DNA中,十分值得養殖業關注。
養殖午魚是「四指馬鮁」,野生午魚以「多鱗四指馬鮁」為主
午魚在台灣是指「馬鮁科」的魚,依照目前的研究,在台灣可以被稱為午魚的魚有七個魚種 ,而經濟價值比較高的是體型比較大的「四指馬鮁屬」中的兩種魚,包含以養殖為主的「四指馬鮁」(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以及2004年才被確定的新魚種 「多鱗四指馬鮁」(Eleutheronema rhadinum),但牠其實早就存在,只是以前大家以為牠是「四指馬鮁」,直到2004年才確認是「多鱗四指馬鮁」。
目前台灣養殖午魚主要是「黃鰭」的午魚,是從印尼引進的「四指馬鮁」品種,但傳說也有少量「黑鰭」午魚的養殖,只是這些黑鰭午魚應是因為養殖環境造成體色的變化,不是野生常見的多鱗四指馬鮁。
台灣對午魚生態認識太少,正式研究更少
午魚是棲息在沿岸泥沙海底附近的肉食性魚種,名稱來自中國,因為中國東南海域也是午魚的產地,而每年5月,午魚會游進港灣產卵是捕獲的高峰,因此這尾端「午」節進來的魚就被稱為「午」魚。在福建也稱牠為午筍、廣東沿海地區又稱「馬友魚」,可能因為「馬」加「友」兩字相連,延伸成為「馬鮁」這個與「鮁 」不相關的學名出來(註:「鮁」在中國是「鰆魚」的學名,與午魚完全不相干)。
但是在台灣,野生午魚的產季是在每年的中秋到隔年的清明間,而非五月。因為我們對台灣午魚的認識實在太少,對午魚生態的研究更少,直到2020年3月,海大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助理教授蘇楠傑等人,在《Fisheries Research》發表台灣第一篇大規模的午魚生態資源研究。這份午魚成長與體型的研究報告,共計採樣了5362尾野生午魚,全部是多鱗四指馬鮁,魚齡介於174-652天,尾叉長介於11.5-78公分間的樣本,算是台灣對這尾魚首次比較正式的研究。
國際對午魚研究多,先雄後雌比例懸殊
相較於台灣對午魚的陌生,國外對午魚(四指馬鮁)的研究報告很多,綜合資料顯示,午魚是一尾長壽的魚,根據Fishbase的記錄,最大體長可達200公分、最大體重145公斤、壽命可以達到14歲。牠是一尾雌雄同體的魚,1-2歲成熟時是雄魚,2-3歲轉變成雌魚,根據馬來西亞的研究,午魚在大自然中雌雄比約為「1:9.8」,也就是說竹午(3公斤以上的野生午魚)都是母的。
(註:有關於午魚的成熟及變性時間,隨各地不同,例如澳洲的研究發現,澳洲的午魚與馬來西亞及印尼午魚並不太相同,但會變性的繁殖模式是一致的)。
另外根據國外研究,午魚是一尾會在河流及沿岸間進行覓食洄游的魚種,洄游的範圍並不大 ,通常只有數十公里到一百公里的範圍,因此每一系群間存在相當的差異。午魚對鹽度變化的接受度很高,在0.03%到3.5%的鹽度都可以存活,不過午魚比較怕冷,14℃以下就會死亡。
然而,台灣對午魚生理、生態及資源的研究仍很欠缺,我們不但不清楚台灣午魚的分布狀況、洄游季節、繁殖模式,也不清楚每年確實捉了多少午魚,近年才開始努力從分類作起,非常需要加速前進。
馬鮁是國際性的經濟魚種
依據FAO的統計,2017年,全世界有23個國家有申報馬鮁(午魚大家族)的產量,主要申報的是中大型的馬鮁,一年有14萬6,120噸。這些馬鮁被視為高品質的高價海鮮,也被大量消費,但隨著海洋資源逐漸不足以供應市場需求,午魚的養殖也逐漸興起。台灣目前是養殖午魚量最大的國家,中國也有少量的午魚養殖(但因量少未向聯合國申報),甚至早在2000年初,美國的NOAA也在夏威夷開始午魚外海箱網養殖的試驗 。
從台灣沿著西南太平洋分佈到印度洋,都是熟悉午魚或生產午魚的國家,也都視午魚為具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在南半球的澳洲及印度洋午魚也被稱為「Blue Salmon」、「Indian Salmon」,是休閒釣客追逐的重要對象魚。
在2000到2001年間,澳洲昆士蘭、北境及西澳釣獲了18.5萬尾的午魚,平均每尾重達1.75KG,令人羨慕!另有11.8萬尾午魚被釣客放回海中 (Henry and Lyle, 2003)。因為午魚的普遍及美味,使得這尾魚在各地都有相當的知名度,具有國際性的經濟價值。
午魚在中國被視為養殖發展新風向
午魚在中國東南沿海有很長的食用歷史,對於愛吃海鮮的廣東人來說,午魚可以蒸、煎、煲、湯,怎麼煮都好吃 ,在海南島,午魚也是過年送禮的首選 ,在沒有冷凍庫的時代,人們更以鹽醃過的午魚發展出如魚飯這類的特色料理。加上午魚被稱為馬友魚,對喜歡好采頭又功利的中國人來說意味著「馬上有」,因此也是祭祀的上選魚。不過中國人越來越多,野生午魚不夠吃,所以台灣養殖的午魚有了新市場。
養殖午魚的門檻並不高,2000年初中國就有養殖的傳聞,2005年廣東珠海、中山地區也引進台灣午魚苗,但是仍因為一些操作條件不佳而失敗,留下午魚「打個雷都死」的印象 ,導致中國養殖戶對午魚興致缺缺。
到了2011年、2012年間,中國陸續有多家養殖業者從台灣引進魚苗 ,2015年在福建地區魚苗銷售量就有6000多萬尾,海南島2016年也有在地繁殖午魚苗60萬尾,以及成魚上市銷售 。台灣最大水產飼料廠──全興,也在中國銷售午魚飼料。
2018年,中國開始了台灣認為不可能的午魚箱網養殖試驗 ,2019年,中國養殖的「300公克午魚」池邊價為80-100人民幣/公斤,約為台灣池邊價的兩倍。而且魚體越大越貴。中國午魚苗價格每尾是1.0-1.5人民幣,更是台灣的4倍,在巨大利益吸引下,午魚被中國媒體封為2019年的「新風向」,基本上午魚養殖已經在中國遍地開花了 。
台灣午魚養殖的風險與機會
2014年後,台灣養殖午魚因銷中而大幅成長,即使面對疫情,銷售價量仍節節走高。但是回顧過去,台灣海鱺、石斑等暖水性魚種,也都曾經有過類似好光景,但在中國養殖追上後,都黯然褪下光環,午魚的未來是台灣的喜還是憂?
目前台灣業者認為,台灣養殖午魚的優勢,是穩定又便宜的種苗、優良的半鹹水養殖環境,加上低價銷售以及產業先行優勢,但是這真的是台灣的優勢嗎?台灣真正的優勢,是來自完整的產業聚落帶來的彈性及機動力 ,而這些優勢如何落實在產業上?尤其在台灣的養殖產業鏈逐漸斷裂,移植到中國,如何延續台灣午魚產業的領先地位?
以下從三個面向分析台灣午魚的風險與機會:
(1)既有種苗惡化,野生午魚是否能成為養殖午魚的新種魚?
台灣午魚苗是從印尼引進的「四指馬鮁」,跟其他養殖種苗一樣,極可能有嚴重基因窄化及劣化問題,這可能是因為,台灣缺乏午魚養殖選種及育種的長期規劃。在養殖場所見,大部分養殖5個月體重200克的午魚已經成熟為雄魚、養殖8個月300克的午魚已轉換成雌魚且開始抱卵,明顯且嚴重的呈現提早成熟及小型化的問題。
然而,根據筆者與台大海洋研究所蕭仁傑教授的合作研究,在2020年3月於北部海域捕撈的野生午魚(多鱗四指馬鮁)中,其中體型最大的一尾午魚,尾叉長98公分、重14公斤多,透過耳石及脊椎發現,這尾魚只有6歲,成長速度遠快於目前已知的養殖午魚(四指馬鮁)。
另外,將這些多鱗四指馬鮁成長速度,對照於澳洲對野生四指馬鮁的成長紀錄,初步看出台灣野生多鱗四指馬鮁成長速度明顯遠快於澳洲野生的四指馬鮁。儘管需要更多的樣品數才能做出真正的科學判斷,但可見台灣野生午魚具有很大的成長潛力。若國家單位能投入資源以野生午魚來從事育種研究,可能為養殖午魚的基因劣化問題找到出路。
筆者將今年採集的大午魚資料套入澳洲的統計表中比對,圖中的紅點是台灣野生多鱗四指馬鮁的成長記錄,樣本數雖不夠多,需要更多的樣品數才有足夠的說服力,但是初步資料已可明顯看出台灣野生多鱗四指馬鮁成長速度明顯遠快於澳洲野生的四指馬鮁。
台灣海域的多鱗四指馬鮁,極可能是台灣海域的優勢種,可以是創造優勢的機會,卻不受重視。近年來國內持續發展新魚種的開發,甚至是台灣不適合養殖的外來種,但是對需要長時間投入的種源改良卻鮮有資源願意投入,這是台灣水產養殖永遠贏在起跑點卻早早出局的重要關鍵。
而且台灣野生午魚的來游時間在冬/春之際,或許更能適應較冷的水溫,在台灣可以有更多可養殖的區域,不必集中於溫暖的屏東。
(2)需要更有技術的養殖,而非投藥低價競爭
台灣午魚由於多採用高密度方式養殖,因此無法擺脫對用藥的依賴。高密度的關鍵在於市場自主性不足及缺乏長期發展策略,使產業走向低價競爭。但是大家普遍認為中國沒有適合的養殖環境,因此沒有重視中國潛在的威脅。在產量的競爭上,台灣不是中國的對手,中國近來也已經大量投入午魚養殖,因此午魚養成雖然重要,但不會是台灣的優勢。
(3)停止干預市場,開發真正的市場
台灣培養行銷能力最大的阻礙,是政府無止盡的市場干預以及對單一市場無上限的依賴,無法培養有競爭力的行銷能力。內需市場是支撐產業的首選,但是在台灣的農業外銷品項上,內需市場永遠是救急時才派上用場的備胎,新冠肺炎期間只是再一次驗證這個現象。
而台灣的水產品出口,從政府到民間皆採用短視的手段經營市場,包含養殖午魚以假冒野生捕撈的方式在中國銷售 ,一旦無法假冒為野生魚種時,台灣午魚會瞬間失去市場。
午魚是一個國際性的魚種,是台灣水產養殖另一個機會之門,我們起步雖較早,但是領先並不多,隨時可以被超越。台灣也有大量天然的野生午魚資源,卻沒有好好管理,上天賜予台灣的機會,台灣能珍惜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