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子民該如何親水?「宜蘭帆船學校」兄弟檔教練,教你在冬山河乘風破浪

宜蘭冬山河有美麗的親水公園,是居民與遊客熱愛的景點,近年來,河面上更多了點點風帆。原來這條河是「宜蘭帆船學校」的訓練基地,不只訓練出多位青少年選手,兩位兄弟檔教練江秀川和江秀丰,更是各種帆船競賽的常勝軍。

帆船沒有動力,全靠風浪帶動,是與環境共融的休閒活動,國外已行之有年,在台灣也日見興盛,宜蘭帆船學校培養出許多帆船運動愛好者,高雄汕尾國小利用廢棄的汕尾漁港訓練學生駕馭帆船,也已卓然有成。台灣是個海島國家,親近水域應該是島民的天性,江家兄弟期待大家一起參與水上運動,除了娛樂健身,更可能找到人生的旨趣。

點點風帆在冬山河上乘風而行(攝影/楊語芸)

跟著孩子們長大的帆船社團  邁向專業之路

冬山河這些白帆的故事,要從重型帆船(註)愛好者江志宏開始說起。玩大船的江志宏偶然發現適合兒童的 OP 帆船,買來讓長子江秀川戲玩。當時就讀宜蘭慈心華德福小學二年級,江秀川戶外運動樣樣精,在父親的指導下,帆船也很快就上手。只是一個人在河上搖來盪去,他很快就覺得無趣。

還好慈心的同學們見到新玩具,紛紛表達學習的意願,家長們也覺得帆船運動有益身心,於是在江志宏的帶領下,成立了帆船社團,幫學生們買船、也訓練他們入門,大夥兒一起玩,江秀川才開始熱衷帆船運動,弟弟江秀丰也加入了操帆行列。

孩子們同儕競爭,每個人都信心滿滿,但興緻高昂地參加帆船比賽後,才發現技不如人。江志宏當時的帆船技術僅有自娛程度,並無正式教練資格,於是他上網找資料、買書研究、聘請外國教練來台灣授課,還送兩兄弟到歐美各國參加訓練營。

江秀川是國內帆船運動第一好手,目前是專業帆船教練。(攝影/楊語芸)

江秀川奮力一搏 休學參加奧運選手訓練

每年來台灣的外國教練都不同,其中英國籍教練 Pete Conway 讓江秀川覺得特別投緣,經常向他請教。江秀川說自己好勝心強,他已經從早年「只要跟朋友在一起玩什麼都好」的階段,進步到「帆船比賽有競爭性所以有趣」的地步。長年互動後,Conway 認為江秀川有參加東京奧運的潛力,建議他放手一搏,在磨練中拚一個青春無悔。

這時江秀川正覺得人生迷茫,他雖然考上國立大學,但對唸書沒有興趣。Conway 的提議,讓他下定決心,「現在不盡力追逐帆船的夢想,以後可能會後悔。」大二那年,他正式休學,專心準備奧運。雖然過去曾多次獲得全運會及總統盃雷射標準型男子組冠軍,但到歐洲受訓後,江秀川才覺得自己真正走入帆船運動的世界,Conway 傾全力相授,江秀川也進步神速,師徒二人都努力締造佳績。

江秀川乘風破浪的英姿(圖片提供/江秀川)

面對極限轉任教練 期待訓練出頂尖帆船選手

台灣雖然只有江秀川一名選手努力朝奧運邁進,不過全世界只有35個奧運名額,並非每個國家都可以派員出賽,江秀川在國外參加資格賽,仍舊抱憾而歸。除了因為起步晚,訓練比別國選手少之外,江秀川也誠實面對自己的極限。

「在頂尖運動場上,光是努力並不夠,誰不是用盡了全力想要爭取一席之地?」江秀川認為,他缺少了頂尖運動員的特質,或說是天賦,愈是金字塔頂端的競賽,天賦的佔比愈重,「那不是我可以靠努力來彌補的。」他坦然接受殘酷的事實,轉而投入宜蘭帆船學校的籌備與運作,希望在教練的角色上繼續為台灣帆船運動盡力。

江秀川認為,台灣有很多優秀的選手,但卻沒有專精的教練,因此他和弟弟必須出國受訓。「我可以把我的知識與比賽經驗帶給他們,我自己沒有天賦,但或許可以幫助有天賦的學生,更快走上專業的運動道路。」

YouTube video

江秀川在國外比賽的現場實況(江秀川提供)

江秀丰專精雙人帆 今年封冠 技藝備受肯定

帆船學校除了江秀川是全職教練外,目前就讀大四的江秀丰也會在課餘提供教學協助。

比哥哥小兩歲,江秀丰雖然跟哥哥一路玩到大,但他坦承帆船這種需要耐心的運動,「真不是我的菜,我很容易就不耐煩。」學帆船的前幾年,他每每下水一段時間、「盡到義務後就上岸」,寧可在岸邊抓螃蟹也不想在河面晃盪。

14歲時,江秀丰本該像哥哥一樣,從 OP 帆船轉為成人的雷射型帆船,不過他發現雙人帆更有趣。因為與搭檔一起開船,當舵手的需要控制方向跟速度,當僚手負責船的平衡、調帆與環境觀察,不像 OP 帆船靠一個人操控,雙人帆需要分工,需要討論,讓江秀丰覺得有伴不孤單。至此他便全力培養雙人帆的技巧,去年獲得全國運動會雙人帆船組冠軍,這個月並獲得在澎湖舉辦的「總統盃全國帆船錦標賽」重型帆船組冠軍。

江秀丰也加入帆船教練行列(攝影/楊語芸)

帆船比賽追求完美 沒有世界紀錄

江秀川簡介帆船比賽的規則。帆船比賽都在海邊舉辦,以台灣為例,宜蘭豆腐岬、澎湖觀音亭、屏東大鵬灣等海域都曾舉辦過全國性比賽。(宜蘭帆船學校除在冬山河訓練外,豆腐岬是另一個訓練基地。)

競賽的規定是從起航線出發,沿著指定的路線、指定的順序繞過海上幾個標的物,進入終航線。最早進終點的拿一分,第二名拿兩分,依以類推。一場賽事會進行 11 輪航次,總積分最低者為冠軍。

之所以要比 11 輪,是因為帆船是一種不確定性很高的比賽,每位選手多少都會失誤,表現上上下下,因此平均下來技巧表現最好、最穩定的人才能奪冠。帆船比賽是比各趟次的積分,每回比賽都是獨立的,而且場地也無法標準化,因此帆船比賽沒有所謂「世界紀錄」,每位選手在單一賽事中,力求趨近完美的演出。

另外,帆船運動要隨時因應環境的變化,風大頂帆時,船身幾乎要吹翻了,得靠選手往反方向後仰,把整個身子掛在船身外才能平衡;有時候在海上等了一整天等不到風,就無法比賽,因此比賽最少兩天,多則四、五天也不奇怪。江秀川還提到,要上廁所怎麼辦?可不能先回岸上喔,大家都是跳下海裡解決。

疾風頂帆,選手必須將身體攀在船身外才能保持平衡。(照片提供/江秀川)

無法靜止在起跑線上怎麼比賽?

江秀川接著補充,世界上所有競速的運動比賽,滑雪、賽跑、單車、游泳,選手都是在起跑線靜止,等待鳴槍後再出發,但帆船是一種無法靜止的競賽項目,一絲風、一點浪,就會前後移動它,再加上賽事中有太多環境的變數,因此帆船的比賽規則特別不同。

所謂「起航線」是由海上兩個標的物連起來的一條隱形線,比賽時選手可以提前下水作準備,起航前五分鐘裁判會鳴響「準備信號」,選手們要設法在線上找到最有利的出發位置,待「起跑信號」響起時,利用各自的技巧快速衝出起航線。有些比賽規定,五分鐘前若超出起航線,該航次就算淘汰。因此如何在五分鐘內盡量接近、又不超過起航線,非常考驗選手的功力。

觀察隱形的風 考驗專注與耐力

帆船無動力,只能靠風浪與選手操控技巧,特別需要專注力與耐性,既要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又要應變各種突發狀況,什麼時候頂風、迎風,什麼時候又該側風、橫風,正如江秀丰所言,「一切都要算機率,沒有絕對標準。」走左邊風速快,走右邊風向對,要如何抉擇,都靠經驗決定。

但是,風不是隱形的嗎?到底要如何觀察?對帆船選手來說,線索都在大自然裡。看雲動、看水紋、看浪擺、看潮身,大範圍要察覺「等等會不會下雨?」細微處需判斷「前面 200 公尺處有沒有風?」帆要怎麼頂?舵要怎麼擺?自己要待在船東或船西?全部都是學問。而且對單人帆船而言,這些複雜的判斷不只要快、要準,而且一切都要靠自己。

冬山河河面寬敞,適合各種水上活動。(攝影/楊語芸)

期待水域解禁 島國子民才能真正「親水」

玩帆船的人愈來愈多,水上活動也愈來愈多元,可惜冬山河有水域管制,連 sup(立式划槳)或獨木舟都不能隨便下水。海邊的規定更麻煩,以豆腐岬為例,岸上是觀光局管、下水後是港務局管、出海後是海巡署管,因為牽涉到漁船作業區,有時漁會也來摻一腳,十分不方便。

江志宏提到,冬山河看似寬廣,但其實不及一個成人高,下水很安全,不過政府就是怕出事。「其實河岸旁腳踏車道出事的機會更高,」民眾騎車犁田,大家會自認技術不佳,不會怪政府,水域活動應該也是這樣。只可惜政府碰到水就擔心,對水域活動用了不同的標準。但同樣是水上活動,衝浪卻不必申請,江秀丰直指政策管理的矛盾。

已是帆船 A 級教練的江志宏表示,以環境教育的角度來分析,各種水上運動是教導孩子們愛護環境、認同土地最好的方式,每天在冬山河上划船,自然會關心水域的健康;在豆腐岬迎風破浪,滿目所見正是台灣美麗的海岸。當更多人投入水上運動,自然會有更多人關心台灣的自然環境,這塊土地就會變得更美好。

宜蘭帆船學校的青少年個個都是帆船運動愛好者。(攝影/楊語芸)

註:帆船可粗分為 OP 樂觀型(平頭平船底,帆面小,航行較穩定,多半是青少年入門船型)、雙人型(兩人操作的帆船)、雷射型(流線型船身,船底剖面呈圓弧狀,速度快且轉向靈活,需要熟練的技巧方能操控)及重型帆船(船身大、帆面多、受風壓力大,需多人一起操作。)

延伸閱讀:

海邊的衝浪課01》漁村孩子怎能不知海!大溪國小帶起宜蘭教育衝浪潮

海邊的衝浪課02》宜蘭教育史上第一次,15所學校一起衝浪

海邊的衝浪課03》國際志工幫教學:對海恐懼緊張就更危險

海洋是我們的主場!漁村孩子衝浪成績亮眼 衝進世界錦標賽

外國衝浪客怎麼看台灣?「海浪超棒,可是台灣人說海邊有鬼….」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