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衝浪課03》國際志工幫教學:台灣不是鬼島,對海恐懼更危險

(續前文)宜蘭首次舉辦大規模跨校衝浪課程,充足師資是順利進行的關鍵,包含中華民國衝浪運動協會、宜蘭青年使命團等國內外志工,都投入人力和資源協助學生進行海域安全訓練與衝浪教學。

國際志工Ben觀察指出,台灣擁有十分美麗的海灘資源,但水上運動卻不興盛,期待透過衝浪課程降低人們對海水的恐懼,「在海上只要一緊張就容易出事!」海域知識的建立,刻不容緩。

國際志工一對一教導學生衝浪技巧。(攝影/林珮君)

國際志工被蜜月灣吸引,享受大自然的挑戰

宜蘭青年使命團是一個國際基督教組織,宗旨為藉由衝浪成為媒介,與當地社區連結,進而鼓勵在地的衝浪群體成為正面的影響,並與亞洲其他地區、國際間的衝浪社群產生連結。

九名志工分別來自加拿大、瑞典、美國和瑞士等國家,共同點是對衝浪有著極度熱愛。衝浪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可以享受腎上腺素飆高、挑戰極限的運動,需要在一次次跌倒中重新站起來,「衝浪最好玩的是你不知道下一道浪什麼時候來、長什麼樣子,你必須接受大自然給你的每一次挑戰,去嘗試、然後克服它。」

太小的浪難以將自己推上岸,大浪也可能駕馭不了,因此需要耐心等候,等待一道適合自己的浪,再加上「沒有一道浪是一樣的」,必須忍受環境的不確定性,志工們便以此為題、教導小朋友遇到困難時,如何戰勝恐懼以及在困境堅持、忍耐。

國際組織宜蘭青年使命團,左1為張慈芸。(攝影/林珮君)

先學習如何判斷安全水域、講解海流知識,再學習衝浪

九位國際志工先到各個學校進行行前教育,教導如何判斷安全水域、暖身動作如何做,講解不同地形與浪況的變化、海流與天氣的知識等,「上過水域安全知識後,家長和學生對整體海上活動都會更加放心,以後不只談衝浪,其他像海泳、獨木舟、溯溪的接受度都會提高。」第二堂課再安排實際下海衝浪,「很多小朋友一下海都會怕怕的,但是後來發現浪打過來也不會傷害自己,才開始比較不緊張、學會享受在海裡的感覺。」

志工Jack表示,在國外的漁村中,九成的小孩水性都很好,也很喜歡從事水上活動,但台灣宜蘭地區的學生對於海的認識似乎不足。而同樣是宜蘭的學校,對海的態度也可能有所落差。

對於長久推廣衝浪課程的大溪國小而言,學生下海總是如魚得水,每到衝浪時間總是迫不及待奔向海洋,享受這片湛藍大海;至於今年首次體驗衝浪的其他學校學生,很多人是第一次來到海邊,驚覺海水不比泳池、變化多端無常,各個如臨大敵般、對海水戒慎恐懼。

許多學生首次體驗衝浪運動,專心聽著教練解說。(攝影/林珮君)

國外志工驚訝,衝浪竟穿救生衣與運動帽?

在這次體驗課程中,因為有使用到三隻舵的衝浪練習板,中華民國衝浪運動協會考量參與的15所學校學生為第一次接觸衝浪,應以學生的安全防護為重,因此特地提供救生衣和運動帽讓學生穿戴,也有許多學生自備泳帽和泳鏡。雖然該舉動一度讓國際志工大呼不可思議,也擔心救生設備可能影響學生接觸衝浪板的感觸和能力,但仍尊重在地家長的擔憂,並認為「初體驗」的學生之保護措施十分重要。

成員Ben觀察指出,台灣身為海島國家,擁有十分美麗的海灘資源,但水上運動卻不太興盛,期待透過衝浪課程降低人們對海水的恐懼,「在海上只要一緊張就容易出事!」

舉例來說,不熟悉水性的孩子嗆到水時,習慣開口大聲喊叫,反而喝進更多海水,亦或是遇到強烈海流時強行抵抗,因而浪費更多力氣,導致體力耗盡、腿部抽筋,「因為不了解海,所以落水時用了不正確的方式求生,使他更危險。」因此,海域知識的建立,刻不容緩。

國際志工陪伴孩子體驗首次的衝浪課程。(攝影/林珮君)

衝浪除了海洋教育,也是凝聚社交網絡的有效運動

Jack表示,衝浪看似一項個人化的運動,其實也需要團隊精神,「一道浪一次只能由一個人衝,兩個人同時站在(浪)上面會相撞,因此必須學會分享、不搶浪,你需要學習把浪給別人。」Sam也指出,透過和朋友一起衝浪,「你會為了別人的成功而開心,也會去鼓勵落水的一方。」

他認為,衝浪是凝聚社交網絡的有效運動,「大家都很享受一起練習的感覺,一起激勵、然後一起進步。」學習衝浪的初期,可能需要思考甚多,判斷「這道浪我該怎麼衝」;而隨著年資增長以後,「老鳥們」在海上往往能靠反射動作,以直覺迎接每一道海浪的變化,也喜歡透過前往不同海域競相逐浪,作為認識當地海岸的第一步。面對不同的海域,有著千變萬化的心境體驗。

在觀察了一連串學生學習衝浪的過程中,有志工不解指出,許多台灣學生到海邊仍舊3C產品不離身,手機、平板滑個不停,無法好好體會海洋的魅力,「過度使用3C產品容易讓孩子變得比較內向、害羞,也錯過了應該在海邊社交和學習的時機。」

衝浪能訓練孩子培養耐心、毅力,也能凝聚社交網絡。(攝影/林珮君)

「台灣不是鬼島,這一代努力,下一代就會變好」

本身即為台灣人、同樣為宜蘭青年使命團一員的張慈芸(Nancy)表示,「游泳本來就很好玩了,沒想到加了一塊板子會更好玩!衝浪就是,不管你把技巧練得多熟,每次遇到的浪還是不一樣,要學會適應,就跟人生一樣。」

從小夢想是到世界各地旅遊的她,後來為了學英文而接觸教會及衝浪,因此受到信仰感染和文化刺激後,自己的價值觀也開始改變,「運動過程可以養成品格教育,我希望透過衝浪這樣有意思的活動,改變很多人。」

在前往其他各個國家服務的過程中,張慈芸也回頭思考台灣當前的處境,「台灣不是鬼島、未必比國外差,我去國外才了解到,有些國家的海邊環境比我們好─例如垃圾比較少,並非那裡本來就沒垃圾,而是因為他們的上一代有意識、開始做,所以這一代才能享受到這樣好的環境,衝浪風潮也是。」

居民張鵬良熱愛衝浪,數年前移居宜蘭,這一天下午,他帶著年僅三歲的兒子前往海邊踏浪,只見說話還稚嫩的幼童努力學習如何在衝浪板上保持平衡,眼神既專注又認真,不小心跌倒了、吃了幾口水,但很快地又勇敢起身,在原地站起後擺了一個完美的衝浪姿勢。

透過衝浪,他們期許台灣的水域安全知識有一天能更加成熟,海上活動能更佳普及,也希望為當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留下一個「與海同行」的記憶點,長大往外發展後還能記起家鄉這淡淡的鹹水味,為宜蘭孩子開啟一扇窗。(系列完)

在地居民張鵬良帶著三歲兒子前往蜜月灣衝浪。(攝影/林珮君)

系列閱讀:

海邊的衝浪課01》漁村孩子怎能不知海!大溪國小帶起宜蘭教育衝浪潮

海邊的衝浪課02》宜蘭教育史上第一次,15所學校一起衝浪

海邊的衝浪課03》國際志工幫教學:對海恐懼緊張就更危險

海洋是我們的主場!漁村孩子衝浪成績亮眼 衝進世界錦標賽

外國衝浪客怎麼看台灣?「海浪超棒,可是台灣人說海邊有鬼….」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