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我們的主場!漁村孩子衝浪成績亮眼 衝進世界錦標賽

文/上下游記者羅健宏、賴郁薇

台灣運動好手在世大運綻放光芒,現也有衝浪小將準備遠征日本、參加ISA世界青少年衝浪錦標賽,這個僅次於奧運規格的業餘比賽,是衝浪界的必勝之路,這次也有依海而生的漁村孩子,將為台灣乘風破浪,踏上世界舞台。衝浪不只為了比賽,對「每天張開眼就是海」的漁村少年而言,海洋就是他們的主場。

林子丞,青少年男子組U16第一名,代表台灣出征世界

「我衝浪七年,剛滿16歲,國小三年級開始,」一身黝黑的林子丞,剛結束自主訓練。站在衝浪板上的他,迅速地沿著海浪浪壁畫出一條輕淺的線條,他的眼神專注、充滿自信。

從七月底開始,林子丞為了ISA世界青少年衝浪錦標賽的台灣代表隊身份,正努力練習。見面時他說,「每天都要下水,都要練習、努力練習,」眼神沒有一絲疑惑。從小就一直為了比賽做準備,從休閒進階到專業運動賽事,鬥志高昂,果真在台東東河的比賽衝出好成績,獲得青少年短板男子U16組第一名。

林子丞(台灣區 2017 ISA世界青少年衝浪錦標賽決選賽 青少年短板男子U16組第一名)攝影/羅健宏
林子丞(台灣區 2017 ISA世界青少年衝浪錦標賽決選賽 青少年短板男子U16組第一名)攝影/羅健宏

來自外澳「每天張開眼就是海」

住在宜蘭外澳,林子丞形容「每天張開眼就是海。」他說,從小沒有什麼娛樂,才開始接觸衝浪。他說「衝浪很刺激,」尤其當衝浪板跟著海浪一起往下俯衝的那一刻,「會覺得心臟很癢。」只是這樣的感受,卻很難傳遞給同齡的人,他說「跟我年紀差不多的沒幾個。」

這股無法言明的情緒,就如同衝浪運動在台灣的縮影。儘管在台灣幾十年,大眾對衝浪的認識依舊停留在玩水的印象,政府過去也把它視為休閒活動,低估了衝浪在台灣的發展潛力,以及對地方發展的正面影響。

「住在海邊,不去接觸很奇怪」突破家長概念

衝浪發源於夏威夷一帶,是當地原住民玻里尼西亞人的傳統文化,隨著二戰後美軍進駐台灣而引進。最初只在台北金山、萬里一帶,作為美軍和少數救生員的休閒運動。因為戒嚴,民眾無法靠近海岸線,等到解嚴後才在各地迅速拓展。小顧衝浪店負責人陳麗玲提到,宜蘭算是衝浪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

儘管如此,投入衝浪運動的在地人卻非常少,宜蘭當地也只有大溪國小安排趴板的體驗課程。喬治衝浪店負責人蔡濯羽表示,衝浪在當地人的眼中是外來活動,而且「只是玩水、甚至不喜歡、覺得不正經,或沒有用,」更不用說要家長同意青少年學衝浪。

回想當初大溪社區對衝浪的看法,紀錄片工作者李雅芬給了相同的答案,「社區的人早期都是反對的。」但她認為居住在海邊,「有海不去接觸很奇怪!」長期陪伴社區青少年的她,便與社區的衝浪店和專業衝浪者合作,請他們帶青少年學衝浪,她表示「小顧衝浪店免費教、提供衝浪所有配備,我也努力讓孩子加強衝浪晉級,學校也投入打基礎,村莊就會變成一個共同體。」

紀錄片工作者李雅芬、小顧教練與顧衝浪負責人陳麗玲(由左至右)攝影/羅健宏
紀錄片工作者李雅芬、小顧教練與顧衝浪負責人陳麗玲(由左至右)攝影/羅健宏

帶孩子享受海洋

不管有沒有經驗,只要有學習的企圖心、家長同意,李雅芬便會交給教練訓練,自基本的站立技術,到辨別潮汐和海流,直到可以獨立作業為止。她表示,「我們就是海港嘛,很多小孩的父母就是漁夫漁婦,他們必須懂海,」早一點了解海,也能讓他們成為在海上救援的人。

幾乎每天下午,李雅芬都會帶著他們到蜜月灣練習衝浪。拿著衝浪客淘汰的浪板,這群青少年划過白色的浪花,在海上等待適合練習的浪。儘管一道道從外海推進的浪變化莫測,因為知道如何判斷海的流向,明白該如何應變,他們並不覺得海洋可怕。相反地,在彼此照應的情況下,每個人充分享受自浪上俯衝的時刻。

攝影/羅健宏
攝影/羅健宏

漁村小孩潛力非凡,女生也立志當國手

除了帶領青少年接觸衝浪,李雅芬也把衝浪當作關心地方的媒介,帶著他們淨灘、認識地方發展的議題,把海洋帶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她開心地表示,會有青少年主動跟她分享網路上厲害的衝浪影片,或是喊出「我要成為國手、我要為國爭光,」甚至是希望能留在當地發展,像是也在比賽中獲得好成績的李淑如就說,就把製作衝浪板納入未來的職涯想像中。

今年七月,李雅芬陪伴的青少年參加了初賽,問起表現如何?她大讚「潛力非凡,三年前我們好像在看孩子雜耍,現在是用欣賞專業者的眼光欣賞他們,現在就是一副衝浪樣!」儘管目前台灣參與賽事的青少年並不多,但李雅芬相信透過一系列的賽事,並與國際接軌,可以帶動青少年衝浪人口的改變,讓衝浪不再只是被視為休閒活動。

李淑如,衝浪很快很爽,推薦大家來玩衝浪,站在海上的感覺很棒(台灣區2017-ISA青少年衝浪錦標賽女子U16組第一名)攝影/羅健宏
李淑如,衝浪很快很爽,推薦大家來玩衝浪,站在海上的感覺很棒(台灣區2017-ISA青少年衝浪錦標賽女子U16組第一名)攝影/羅健宏

小孩衝浪帶動父母參與

原本認為小孩只是「去玩水」而反對的家長,看到孩子精彩的學習成果,對衝浪也刮目相看,李雅芬表示,「現在有很多父母,都偷偷跑到海邊看孩子練衝浪,甚至因為家有小孩學衝浪,全家都到海邊玩,」也有在漁港工作的越南媽媽,聽到旁人提及她的孩子衝浪很厲害,倍感驕傲,辛苦工作有了代價。

圖片提供/黃宥維

準備後援讓孩子無後顧之憂

然而,孩子們在風浪尖馳騁,卻還是難免有後顧之憂。「孩子沒有錢!漁村家庭不少是新移民或經濟相對弱勢,有些選手的年紀甚至還沒有辦法去打工,」李雅芬指出,對部分青少年而言,出賽費用確實是個負擔,「並不是每個選手的家庭都有能力負擔這筆費用。」雖體育署會在賽後核銷出賽支出費用、並予以補助,但在核銷手續完成前,仍需由選手、衝浪協會先行代墊。

即使目前衝浪協會已與選手談妥,由衝浪協會代墊一半以上出賽費用,選手僅先負擔兩萬元,但通過東河決選的五名選手中,已知有一名選手因經濟問題而婉拒出賽。為避免未來發生類似情況,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衝浪運動協會正討論是否有可能成立補助專款,以協助選手順利出賽。

參與衝浪學習的孩子們(圖片提供/李雅芬)
參與衝浪學習的孩子們(圖片提供/李雅芬)

衝浪初學小建議:

想要學習衝浪的初學者,除了找適合的教練教學,小顧衝浪店建議,初學者也要做好基本功課。首先是睡眠要充足,白天太陽很大,若沒睡飽注意力會不集中,效果也不好;再來是留意中央氣象局的氣象預報,避開打雷跟颱風的危險氣候;準備防曬油、拖鞋跟防磨衣褲(有些店家可以租),減少被水母或浪板摩擦而受傷的情況;心態上要敬畏大自然,不要勉強。而且維護海岸,帶走自己製造的垃圾。

延伸閱讀:

外國衝浪客怎麼看台灣?「海浪超棒,可是台灣人說海邊有鬼….」

(本文為財團法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