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衝浪客怎麼看台灣?「海浪超棒,可是台灣人說海邊有鬼….」

相較於亞洲其他國家,台灣的衝浪起步雖然較慢,但是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在外國人眼中相當具有發展潛力,網路上還有專門介紹台灣衝浪的外文網站,加上去年台東東河舉辦國際衝浪賽事,台灣這個島嶼被越來越多熱愛衝浪的人認識。不過,若是要將優勢發揮到最大效力,台灣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攝影/羅健宏
在蜜月灣衝浪的台灣人(攝影/羅健宏)

日本亞洲衝浪水準最高,外國人看好台灣

衝浪這項運動在四十多年前被美軍帶進台灣,一直到戒嚴後大眾才有機會接觸,加上一直被視為休閒活動,發展腳步比其他國家慢許多。若拿亞洲各國進行比較,喬治衝浪店負責人蔡濯羽認為,日本是亞洲地區衝浪水準最高的國家,「因為發展最早,培養出來的選手技術相當地高,」再來是衝浪勝地峇里島,那裡有相當多西方人聚集。接著是菲律賓,然後才是台灣、中國跟韓國。排名不在前段班。

儘管如此,在外國人眼中,台灣的自然環境其實提供了相當好的發展潛力。衝浪逾十年,來自美國,在台灣擔任美語老師和衝浪教練的Chris May表示,在台灣衝浪很棒、很刺激,像是在海上等浪的時候,「會看見山,被大自然環繞,若是在加州就會是建築物,」充滿異國情調,而且還能發現衝浪秘境,像在福隆就有一個很棒的浪點。另外,「其他國家的海很多人搶浪,在台灣相對沒有這麼競爭。」

Chris May(攝影/羅健宏)
Chris May(攝影/羅健宏)

Tars Geerts 衝浪十年:台灣各地浪都有特色

同樣接觸衝浪十年,從比利時來台灣工作的Tars Geerts則認為,台灣除了有很好的景觀,整體而言,浪本身也比法國和西班牙等地來得溫柔,「很休閒,算是很好入門的!」他補充,「台灣的浪算是不會很有攻擊性,跟摩洛哥、秘魯有點像,法國那邊的浪非常有攻擊性,習慣台灣浪的人,會來不及反應,這邊比較溫柔,比較多時間站起來。」

因為住在宜蘭,Chris平常會去雙獅沙灘和蜜月灣衝浪。他解釋,雙獅和烏石港都很適合初學者,浪比較長也比較慢,但蜜月灣的浪就比較陡峭,「用遊樂設施比的話像是溜滑梯跟雲霄飛車。」雖然平時都在宜蘭衝浪,但Tars表示「最喜歡東河金樽,那裡有浪的能量、浪性最漂亮、最有力量,而且台東生活本來就很舒服;佳樂水那邊像熱帶雨林,有金沙和棕櫚樹,人也比較少。」

除了上述提到的地點,蔡濯羽補充,東部還有花蓮磯崎、南部有墾丁南灣、西海岸的高雄旗津跟台中也有浪點可以衝,「台灣很有趣,夏天西南季風帶來浪,颱風來又有中央山脈擋住,把風的能量留在台灣,冬天又有東北季風,浪況很好。」

IMG_0772
圖片提供/Tars Geerts

台灣人覺得「海邊有鬼」,怎麼發展衝浪

根據Chris和Tars的說法,澳洲當地會有衝浪團,專程來到台灣衝浪,像是台東東河和墾丁佳樂水便相當受到歡迎。Tars表示,「衝浪的人喜歡探索不有名的地方,對外國人而言,台灣算是很神秘的衝浪點,蠻有吸引力。」

在網路上,也能找到專門介紹台灣衝浪的外文網站,像是Surf Taiwan就介紹了台灣各地的衝浪概況,更把台灣跟同緯度的夏威夷相比,暱稱為Tawaii。

不過,兩人也指出,若是要繼續發展衝浪,台灣仍有需要加強的地方。Chris覺得「台灣要做的首先是再加強環境,讓環境變好,海灘變乾淨,」台灣也需要被行銷,讓其他國家的人看見;Tars則認為,管理單位和民眾對海洋的態度都需要調整,「台灣每個海岸無時無刻封閉,放告示牌說不能下水,不管游泳衝浪都不行,」

而且,台灣教育裡面沒有接觸自然環境的部分,更不用說海洋這塊,台灣人認為「海域是危險的,甚至有鬼,」這兩部分對發展衝浪會是很大的障礙。

Tars:衝浪真的很酷

Tars形容,在國外,衝浪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在水上很酷、很健康,衝浪很美、很帥、很正面,年輕人會主動去學習,」加上比利時的教育是希望小孩子能夠接觸一項運動,所以會有很多衝浪營隊,但在台灣,除非家長是有在衝浪的外國人,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補習居多。另外,台灣也比較少看到玩衝浪的上班族,不是年輕人,再來就是年紀比較大的,有比較多時間跟資源投入,跟歐洲的狀況很不一樣。

雖然對台灣衝浪發展仍有期許,但Chris推薦大家實際體驗衝浪,感受台灣各地的海浪。Tars說,衝浪是一個很健康的運動,「對你身體很好,但你不會把它當成運動,而是看成遊戲,根本在玩!」而且每次衝浪海域會不斷的更改,下水的方式和面對的浪都不一樣,充滿彈性,「是很深刻地跟大自然打交道的方式。」

延伸閱讀:海洋是我們的主場!漁村孩子衝浪成績亮眼 衝進世界錦標賽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