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境最北的公民電廠「翡翠一號」今天正式落成啟用!這座位於金山皇后鎮森林的電廠由民眾募資及捐款興建,238 片太陽能板將在被核一、核二廠左右包夾的北海岸地區發出 83.8 KWP 的電力,意義非凡。
台灣綠能發展走得辛苦,商業大廠以利益考量,屢屢以農漁村為其獵地目標,造成各種抗爭不斷。然而放眼國際,綠能發展多以分散、去集中化的公民電廠為主,但台灣的公民電廠發展卻囿於融資困難、法規不友善,一直未能展現全力。「翡翠一號」的落成集眾人之力,是能源轉型重要里程碑。
「翡翠一號」是公民電廠的典範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綠盟」)秘書長崔愫欣首先指出,「綠盟」作為「翡翠一號」的媒介者,兩年多來見證電廠興建的甘苦。在即將除役的核電廠旁興建公民電廠,「翡翠一號」由金山皇后鎮露營區提供屋頂,並由「陽光伏特家」協助設置 238 片太陽能板,是公民電廠的範例,也是作為能源轉型重要的教育基地。
「翡翠一號」已於今年 8 月 31 日掛表啟動,九月份發電達 8,700 度,十月陽光略有不足,但發電量至今日仍有 4,682 度。因為金山近海,為了降低海風、鹽分的影響,設置太陽能板時皆採用不會銹蝕的鋁支架。對光電廠商而言,一片光電板平均日發 1度電才符合效應,皇后鎮雖僅 0.7-0.8 度,然而崔愫欣認為,這即是公民電廠不以利潤導向的能源模式。
公民電廠建在核電廠旁,見證台灣能源轉型
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執行長郭慶霖致詞時感謝所有促成「翡翠一號」的助力,當初想興建公民電廠曾考慮過漁村、學校,但都有法規的問題,幸知皇后鎮森林也打算在屋頂設置太陽能光電板,但廠商皆以當地日照量不足而拒絕。雙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才促成今日的美事。
郭慶霖表示,北海岸是核能重災區,與核電廠為鄰半世紀。「從威權體制、無法自主的電廠,到今日由公民發起、展現公民選擇的電廠,意義非常重大。」核電廠不僅不像擁核方所謂的能夠繁榮地方,反而拖垮北海岸地區的前進腳步,希望未來發揮公民電廠的意義,在地方修復與創生中找回北海岸的活力。
「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希望台灣每位民眾都可以支持綠能,且在創造永續不竭的再生能源時,沒有人會被遺漏。「翡翠一號」具有多元的價值,金山雖然不是日照最多的地方,卻是見證台灣能源轉型最有歷史地位的場所,同時實踐了經濟、社會、環境的共好。
「109 位民眾用買一片太陽能板的方式支持公民電廠,另有 75 位民眾及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捐款促成電廠,皇后鎮森林也發揮社會企業責任,把屋頂租金回饋給在地課輔班。」許多美好的價值聚焦在「翡翠一號」,這種更分散、更平等、更民主的電廠,才是民眾面對地球暖化、參與能源轉型的最好案例。
公民電廠讓能源受害者變成能源創造者
皇后鎮森林露營區總經理特助郭冠雄說明,皇后鎮中的建物都以斜屋頂興建,就是為了設置太陽能光電板。可惜各廠商評估後,皆認為金山日照不足。「他們希望一天要有至少 4 小時的日照,但我們這裡只有 2.6 小時。」因此能夠與綠盟和陽光伏特家合作,他覺得非常開心。
郭冠雄接著指出,皇后鎮將「翡翠一號」租用露營區屋頂的租金,回饋給在地學童的課輔,除了收納弱勢家庭的孩子一週三天來園區接受課輔外,也結合文化大學音樂系的學生,進行音樂教學。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表示,金山、石門、萬里地區長期夾在兩個核電廠間,是傳統能源發展中的脆弱族群,但透過「翡翠一號」公民電廠產生的能源自主,讓族群有了身份的轉變,「從能源的受害者變成能源的創造者」。
楊順美強調,公民電廠就像螞蟻,一隻一隻看似力量不大,但連結起來就是一群雄兵。她呼籲政府提供公民電廠更多融資方面的協助,這是核電退場的機制,也是對抗氣候變遷時重要的在地力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