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燒兩年有餘的新冠肺炎Covid-19導致全世界出現劇烈的物價波動,今 (2022)年2月24日開打的俄烏戰爭,更為國際原物料市場投下震撼彈。自從戰爭發生以來,大宗物資漲幅最大的是化學肥料,截至3月底為止,國際肥料價格指數漲幅增加44%,並持續上升。雖然我國農委會以「實名制」和「肥料補助」雙管齊下,暫時穩住國內肥料供應,但是專營進口肥料的業者和使用進口肥的農民卻遭受巨大衝擊。

台肥價格穩 但進口肥料漲80% 農民吃不消
開著貨車在田間四處穿梭,來自桃園的春天哥,已經在高屏地區從事代耕業五年多。現在南部水稻進入孕穗期,正是作物要努力吸收營養全力成長的階段。春天哥平均一天要幫客戶完成40公頃的水稻施肥工作,至少要用上50袋台肥的43號有機質複合肥。一提到「肥料漲價」四個字,他說:「還好現在政府有補助,台肥的肥料沒什麼漲,不然農民就慘了。」
可是,長期使用進口肥料的農民就沒這麼幸運了。屏東高樹的農民潘志民曾獲得2015年十大神農獎,也是政府認證的產銷履歷達人。4月1日愚人節這一天,他在社群媒體貼上貨車滿載肥料的照片,標題寫著,「堅守崗位,繼續從農」。
潘志民務農13年,現在擁有14公頃的棗子園和百香果園。3月底,他買了這批貨車上的1,200包進口肥料,價格較過往漲了80%。他說:「工資現在增加5%,肥料漲80%,可以算得出來,我1年1公頃的成本至少增加7萬,那14公頃的成本會多出100萬。」

為了自產自銷、打出口碑,潘志民四處上課、求教專家,在高雄農業改良場的協助下,透過檢驗水質、土壤掌握土壤特性,並使用進口肥料精準施肥,為水果增添口感和風味,也因此累積不少長期支持的老客人。他擔心,一旦改變肥料品牌,會直接影響農產品的表現,老客戶無法接受。
高雄美濃的番茄農民蕭成龍,耕種面積近1公頃,他跟潘志民一樣,也是使用進口肥料來主打自有品牌的農產品。去 (2021) 年9月,他看肥料價格蠢蠢欲動,早早預先買足兩季種植番茄的肥料,目前倉庫還剩一半約100包,預估可以平安度過今年的難關。可是想到未來,他依然憂心忡忡。

國際肥料漲幅驚人,進口業者hold不住
益欣肥料成立於1973年,是進口肥料的資深業者,擁有國內半數以上的進口肥料登記證,目前肥料成品半數來自歐洲,其餘購自中國、加拿大和美國。董事長葉佳憲自2009年從父親手上接下經營權,今年遇到公司有史以來最大危機。
5千多坪的倉庫內,過去肥料滿倉、人聲鼎沸,平均一年吞吐量2,000個貨櫃,折算下來約4萬5千噸肥料,可是今年1月到3月,進倉肥料只有3,000噸,不到往年同期的三成。
葉佳憲解釋,因為新冠疫情和航運塞港,去年年中的國際肥料行情價已經開始上漲。「以海運成本來看,我們進一個貨櫃的成本原來是2、300美金,到了11月,已經飆到1,000美金,今年年初衝高到2,000美金,漲幅之大難以想像。」
再加上中國在2021年年底以檢驗為名技術性卡關禁止肥料出口,導致全球缺肥情況雪上加霜。葉佳憲說:「我們去年10月向中國業者下單購買磷肥相關產品,今年2月初才到貨,本來期待中國鬆手,可以改善肥料短缺的情況,沒想到2月24日俄烏戰爭開打,重創歐洲肥料供應鏈。局勢走到這一步,我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坐在葉佳憲身旁的益欣廠長吳政翰,聽到這裡只能猛抓頭髮。
硝酸鈣大缺,下游客戶等了八個月,益欣葉向捷克廠商訂的肥料,終於在4月7日進倉。葉佳憲強調,公司是等這批肥料確定上船,才通知零售商和經銷商,「一聯絡完,肥料才剛出海,馬上就賣完了」。

戰爭讓肥料之役再燃狼煙 業者:最苦的日子來了
俄烏戰爭開打後,全球的肥料之役緊接而來,台灣也身陷其中。
大虫農業是挪威國際大廠雅苒(Yara)的台灣代理商。負責人廖國富說:「雅苒在基輔的辦公大樓一開始就直接被飛彈擊中,更讓人擔心的是肥料產品連三漲,說誇張一點,現在是一天三個行情,報價一直向上更新,供應很緊迫。」
國內進口肥料大廠之一的王馬企業是業界老大哥。董事長黃耀山表示,台灣沒有礦產資源,無法自行生產鉀肥和磷肥,現在也沒有製造尿素,「我們的肥料無論是成品還是原料,都高度仰賴進口。」
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顯示,俄羅斯是2021年全球第一大氮肥出口國,第二大鉀肥和磷肥的供應國;俄羅斯海關在2021年統計,該國的氮肥、尿素、複合肥、氨氣和磷酸一銨在全球的出口市場各占49%、18%、38%、22%和14%;荷蘭銀行今年3月指出,俄羅斯、白俄羅斯加起來的鉀鹽出口占世界出口量的40%。
黃耀山表示,尿素是很重要的氮肥,國際行情價從1噸200美金漲到900美金,鉀肥更是從1噸200美金漲到1000美金,該公司進口的肥料主要來自歐洲,價格以倍數在成長。
「我做生意22年,現在是最痛苦的日子!以前我們的熱銷商品一包650元,現在要漲到1000元才能反映成本,可是我們降價到850元求售,銷售量還不到往年同期的兩成。」黃耀山越說越激動。
.jpg)
政府補助肥料漲幅五成 保護農民擠到進口商
為避免肥料成本攀升轉嫁到農民身上,也要穩住民生必需品的物價波動,農委會自1月10日起推動購肥實名制登錄制度,也同步協助國內肥料製造業者吸收原料漲幅的一半,到3月底為止,政府已經投入2.7億元。
看著政府補助國內業者壓住肥料末端售價,進口肥料業者只能把苦水往肚裡吞。葉佳憲表示,現在農民用1公斤12元向台肥買尿素,這個價格回推的成本價是1 噸380美金,但是現在國際肥料市場開標,1 噸尿素至少1000元美金。他自嘲:「我們不敢進貨,同業之間都在說以後要放長假了。」
進口肥料約佔國內肥料市場的兩成,現在業者是有錢買不到肥料,買到肥料又要面對虧損。王馬企業的黃耀山說:「我有30個員工,不能不進貨,可是進貨又不好賣,賣出去又不見得有利潤。現在是成本太高、風險太大,進貨也不是,不進貨又不行。在這樣的困境下,政府的措施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我們不求補貼,只求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
葉佳憲表示,農委會這樣補助國內業者,讓進口肥料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可是如果不補助,農民生產成本提高、糧食上漲,他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不過他強調,這次國際肥料的價格之亂,應該是政府大力推動合理化施肥和精準用肥的好時機。

學者提醒趁勢推動合理化施肥 擴大有機肥使用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表示,實名制可以強化農民合理化施肥的習慣,補助肥料漲價的五成是不得不的手段,「這跟之前2008年能源危機的狀況很像」。另外,他也建議政府,加速推廣有機肥料的使用。
楊明憲指出,肥料市場分為兩種結構,一是農系如台肥公司,二是商系如進出口貿易商。「農委會可以著墨的是在農系,相當程度壓抑肥料價格,但是商系這邊,農委會實在不能做什麼。」
農委會農糧署農業資材組組長黃俊欽一再重申,目前台灣肥料的原料來源穩定,雖然價格上升,但是政府盡量協助業者吸收漲幅,讓農民可以順利施肥耕種。「我們跟國內業者有『滿倉容量』的共識,評估到今年年底前都可以供貨無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