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22)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不是非得進入動物園或野外才能觀察,其實都市生活週遭就有各種生物與我們同在,許多鳥類就在此覓食、求偶、築巢。筆名「一日一種」的日本作家以風趣幽默又具知識性的文字和插圖,將散步或通勤路上稍加留意即可觀察到的 43 種野鳥特性,集結在《鳥類的機智都市生活》一書中。
鳥類真的是「外貌協會」嗎?誰是鳥界的天才小釣手?金背鳩的鳥巢像危樓?烏鴉把肥皂叼走作什麼?不讀不知道,一讀保證嚇一跳,原來鳥兒們這麼聰明!
(以下圖文摘自《鳥類的機智都市生活:從覓食、求偶、築巢、叫聲,一窺 43 種鳥鄰居令人意想不到的日常》一書,由遠流出版授權轉載。文中小標由《上下游》另行編輯,與原書無涉,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該書。)
日常生活中就能邊做事、邊賞鳥
賞鳥不需要特殊的工具或裝備。雖然望遠鏡能夠帶來更充分的觀察體驗,但沒有也無所謂。至於服裝,一般都會建議方便行走的穿著,但如果沒有去到山裡,無論是西裝還是和服都沒問題。不過,移動時聲響較大的服裝,會讓鳥兒產生警戒心,可能不大好。
此外,賞鳥也不需要挑地方。任何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賞鳥。把散步的路線或通勤、通學的路線等當成賞鳥地點就已經足夠。推薦入門者「邊做其他事情」邊賞鳥,譬如邊散步、邊慢跑、邊上班上學……等等。
習慣之後,如果覺得「我想看更多種類的鳥!」再找周末假日去到稍微遠一點的地方也不錯。

為何麻雀與青蛙被串掛?
「吱嘰吱嘰吱嘰……!」在其他鳥類不大鳴叫的秋天,有一種鳥會發出響亮的叫聲,那就是紅頭伯勞。想必也有很多人知道,紅頭伯勞會做出一種在其他鳥類身上看不到的奇特行為──「串掛」。
在紅頭伯勞出沒的地方附近,如果有帶刺鐵絲或是帶棘刺的樹木,不妨找找看,說不定能夠發現被串掛起來的可憐小動物或昆蟲。
不管是昆蟲、蜥蜴、青蛙等小型生物,還是麻雀、老鼠等體型和紅頭伯勞沒有差多少的大型生物,都會被紅頭伯勞串掛起來。甚至連小烏龜都成為串掛的對象。
「串掛」的理由有各種說法,譬如儲存食物,或者宣示領域等。近年的研究發現,串掛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公鳥的求偶活動。公鳥在進入繁殖期時,透過吃掉大量串掛的食物,唱出響亮的歌聲。
秋至冬季是容易看見串掛的時期。在紅頭伯勞的領域周圍尋找串掛,說不定也很有趣。

用腳「唰唰」踢水草,捉起嚇跑的魚
你聽過「唰唰」這種捕魚的方法嗎?就算沒聽過,應該也有不少人童年到河邊玩耍時,曾用這種方式捉過魚。「唰唰」指的是拿著網子在岸邊準備,用腳「唰唰」地踢水草或河底,把跑出來的魚趕進網子裡。在魚類調查的領域,會使用稍微艱澀一點的稱呼,叫做「kick-sampling」。
小白鷺也會用類似的方法捕魚。牠們先用腳尖「唰唰」地攪動水底,再捕捉想要逃跑的魚與小龍蝦等生物。這可說是擁有長腳趾、長脖子與尖銳嘴喙的鷺科才有辦法執行的技術。
除此之外,小白鷺也會用嘴喙輕啄水面掀起漣漪,讓魚以為是食物(蟲子)掉落水面而靠近,趁機把魚捉起來,這種方法稱為「漣漪漁法」。或者也會找上釣客乞食,稱為「乞食漁法(?)」。小白鷺運用智慧,用少許勞力就能獲得食物,讓人不禁感到佩服。

魚鷹靠腳趾的棘刺抓著獵物飛翔
說到猛禽,大家都會想到捕捉其他鳥類或哺乳類的猛禽,但也有專門捕魚的掠食者,那就是魚鷹。
魚鷹在湖泊與河川上空飛行覓食,一旦發現獵物就鎖定目標,從空中一口氣衝進水裡。如果順利捉到魚,就會往上飛,把魚帶回巢裡或是容易食用的地方。魚鷹帶著魚移動時的抓法非常特別,腳一前一後呈一直線,魚頭朝著前進的方向。這樣的姿勢看起來就像搭載飛彈或魚雷,所以又稱為「魚雷抓法」。推測牠們採用這樣的抓法,是為了減少空氣阻力。
魚鷹的腳趾帶有粗糙的棘刺,不僅能止滑,腳趾的可動範圍也大,即使採用魚雷抓法,魚也不容易掉下去。這或許可說是專門捕魚的掠食者特有的構造。

烏鴉家的建材居然是衣架?
鳥類的巢多半位在人類不容易發現的地方,但烏鴉的巢很大,也在人類周遭,所以相對容易發現。
烏鴉的巢,特徵就在於巢材。在小樹枝當中,夾雜了色彩鮮豔,像是鐵絲一樣的東西……,仔細看就能發現是鐵絲衣架。都市裡的樹枝較少,烏鴉不得已只好使用衣架嗎?好像不是這樣,因為在樹木豐富的環境中,烏鴉依然會使用大量衣架築巢。或許因為衣架既堅固又輕巧,對烏鴉來說是最適合的巢材。但我們也發現,烏鴉的巢也不是全用衣架築起,還會結合一定數量的樹枝。
三至四月是烏鴉築巢的時期,這時衣架特別容易被叼走,如果附近有烏鴉,最好小心一點。即使晾著衣服,烏鴉也會靈巧地把衣服拆下只叼走衣架。據說烏鴉比較不會叼走塑膠製的衣架。
如果只偷衣架或許還算可愛。要是在電線桿築起含有衣架的巢,那就危險了。衣架的鐵絲部分接觸到電線桿的機器,可能造成漏電、火災或大規模停電。雖然對烏鴉很抱歉,但如果發現這樣的巢,最好聯絡電力公司撤除。

鳥兒「演好大」 騙敵人離開鳥巢
假設這裡有一隻肚子餓的野貓。貓咪發現了一隻鳥,於是慢慢靠近。這隻鳥受傷了嗎?牠張開翅膀,看起來精疲力盡。「這是絕佳的獵物!」這麼想的貓咪更進一步逼近。
結果鳥兒邊拖著翅膀,邊步履蹣跚地想要逃跑。這時貓咪靠得更近,鳥兒已經命在旦夕了嗎……就在這時!鳥兒突然拍拍翅膀飛走了。傻眼的貓咪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獵物逃跑。
鳥兒演的這場戲稱為「擬傷行為」,目的是為了把天敵帶離鳥巢。換句話說,牠們透過假裝受傷來誘敵。擬傷行為比較常出現在把巢築在地面的鳥身上,譬如小環頸鴴等鴴類、雉類、綠雉、雲雀等。
如果你發現了做出擬傷行為的鳥,說不定這隻鳥正在把你帶離牠們的巢。這時候請不要盲目地尋找鳥巢,最好裝作沒興趣的樣子,悄悄離開現場。

誰說我只會叫「啾啾」?
漫畫只要畫出城市風景,再附上「啾啾」的文字,讀者就能理解「這是早晨的場景」。說到麻雀就會聯想到「啾啾」叫與早晨,這樣的印象就是如此深植在我們的腦海裡。
但麻雀的叫聲真的是「啾啾」嗎?仔細聽附近的麻雀,就能發現牠們的確經常「啾……」「啾……」地叫,但實際上牠們除了「啾啾」之外,也會發出「嘰、嘰、嘰」或「嗶啾、嗶啾」等各種聲音。舉例來說,如果牠們發出低沉銳利的「啁啁,嘰嘰嘰」,或許就是在警戒。而交配的時候,也會發出「嗶喲嗶喲嗶喲」的可愛聲音。
麻雀的鳴唱也很難分辨,但如果在春天,聽到麻雀不斷重複「啾啾啾嗶啾嗶啾」等類似的音節,就很有可能是鳴唱。即使只舉出麻雀這個例子,也能清楚說明,如果仔細側耳傾聽,就會發現鳥類的叫聲有各式各樣的變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