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來,國家中醫藥研究所開發的「清冠一號」備受關注,清冠一號方劑含十味中藥材,其中一味「黃芩」可清熱解毒,目前「清冠一號」所用黃芩幾乎都是進口,東部地區有種植少量面積,但尚不足以自給自足。
台灣黃芩產業是否能因疫情發揚光大,成為農業發展的新興項目?答案可能並不樂觀。儘管花改場已建立黃芩的有機栽培模式,但種植黃芩的農民認為,因中草藥材販售受法規限制,國內目前並無完整的配套收購制度及發展政策,導致中草藥市場混亂。
製藥公會中藥經營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勝昌製藥廠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威著則認為,台灣的中草藥產業政策應仿照韓國高麗蔘,先盤點出潛力發展品項,並傾全力發展其中一種,發展過程除了投入效用及功能的研究,也需有統一定價制度,否則市場會受限、不利於長遠發展。
清冠一號清熱來自這一味:黃芩
黃芩為傳統中藥材,《本經》記載,黃芩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中醫會將黃芩的根部用於柴胡湯,黃芩的主要有效成分為黃芩素、黃芩苷及漢黃芩素,現代研究則顯示,黃芩具有抗菌、抗腫瘤、消炎、抗氧化、抗發炎及抑制人類肝癌細胞之增生、降低肝細胞纖維化、降低前列腺癌等功效。
黃芩是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植物,據《自然保育季刊》第117期,唇形科植物特徵之一為植物體會散發出芳香氣味,如歐薄荷、羅勒、百里香及紫蘇,但黃芩屬不具任何香氣。黃芩屬底下約有350種植物,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國內擁有7種:臺灣黃芩、南臺灣黃芩、向天盞、印度黃芩、布烈氏黃芩、田代氏黃芩、長葉黃芩,但可惜的是,這7種黃芩皆非藥用黃芩的品種。
花蓮區農改場研究員張同吳表示,近年有人引進藥用黃芩,目前國內已馴化出特定品系,雖然品種尚未固定,但每株黃芩的性狀差異不大,不影響所含有效成分,且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曾比較,本土黃芩所含有效成分比進口黃芩來得高。國內黃芩種植目前約五公頃左右、集中在東部,近期因清冠一號而受到矚目,而在疫情之前,國內已有生技公司採購黃芩來製作保養品。
黃芩好種,但藥材販售受到法律限制
黃芩不只可以當藥還可做保養品,也非常好種。張同吳說明,黃芩生長並不挑環境,由於使用根莖部位,土壤排水良好即可,每株黃芩根部鮮重最多只有40至50公克的產量,因此農民會採取密植,每分地可種植約七、八千株;雖然黃芩種愈久,根部會長越大,但冬天低溫時會進行休眠,生長速度會變慢,此外,生長時間拉長容易遇到雨季,根部遭遇淹水會受損,因此現在農民採取一年一收的耕種方式,每年三月播種、九月至十月收成可以得到最高產量。
現在國內黃芩均為有機栽培模式,張同吳說明,每分地在播種前施用約400至600公斤有機質肥料作基肥,後續播種後以抑草蓆防治,便無需再下追肥,且黃芩也無病蟲害,無需再花錢買資材防治。
既然如此好種,現在清冠一號正夯,黃芩種植面積理應上升,但事實不然。張同吳表示,黃芩僅能作藥材使用,無法像當歸可入藥又可入菜,且因藥性寒涼無法多吃,種植面積上升的前提在於藥用市場需求增加。
對於藥用作物的市況,花蓮藥用保健植物生產合作社理事長紀進池說明,不只黃芩,所有藥用作物的販售都受到法規限制,藥用作物採下後未經處理被視為「中草藥」,農民可直接販售沒問題,但這些藥用作物一旦經過乾燥或是切片,便成為經炮製加工的「中藥材」,法律規定中藥材的販售必須要有藥證,而此法規也成了本土中藥材發展的障礙。
「有藥廠收購就沒事,自己賣的人很危險」,紀進池進一步表示,農民自行販售新鮮的藥用作物幾乎是遊走在法律邊緣,因為新鮮作物雖然還未變成藥材,但有人販售時卻以藥材功效做宣傳,且未進行有效成分分析便就地喊價,導致許多中草藥植物目前在國內行情紊亂、價格落差極大,對於整體國產中草藥的發展相當不利。
本土中草藥價格昂貴,藥廠難負擔
紀進池所說的原因只是其一,本土藥用植物難以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價格高。製藥公會中藥經營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勝昌製藥廠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威著說明,國內中藥濃縮製劑的製作是受到國家嚴格管制的,中藥濃縮廠要通過確效作業,製程確效中,設備材質、批量大小、煎煮時的水溫度,空調確效的風量、風速、温濕度,水確效的pH值都要穩定,藥材也要檢測是否有重金屬殘留、黃麴毒素或其他不纯物等,「坦白說,中藥製劑製作成本不低,如果藥材價格高,藥廠壓力就更大。」
李威著表示,國產中藥材的價格遠高於進口,以丹參為例,國產新鮮丹參每公斤要價960元,且藥廠要將丹參烘乾才能使用,新鮮丹參五公斤烘乾後只剩一公斤,等於每公斤丹參藥材光是原料成本至少4800元,更何況業者還要自行烘乾,但進口、已烘乾的丹參藥材每公斤只需80元,「使用國產藥材算是盡到社會責任,但考量現實狀況,業者生存壓力很大。」
李威著直言,多數中藥材屬於經方類(常用藥),「要讓人人用得起,所以價格不能太貴」,本土藥用作物成本會讓藥廠非常有壓力,另外,清冠一號熱銷是意外,在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民眾可以公費取藥後,清冠一號的詢問度飆升,各地中藥診所才紛紛進貨,「在指揮中心宣布之前,清冠一號可說是滯銷的,這次熱銷純粹是機緣巧合。」
業界:本土中草藥產業發展需盤點重點項目來發展
紀進池與李威著均認為,台灣若要發展本土中草藥,需要做戰略盤點及發展。李威著說明,應比照韓國高麗蔘的做法,先集中火力到特定項目上發展。重點項目的抉擇,第一步可先盤點出台灣特有的民間草藥,下一步便是篩出有進口替代潛力的品項,「只要進口供應不穩,本土中草藥就有機會」,例如目前已經列入藥典的石斛和白芨。
盤點出品項後,後續則需兵分兩路,一條往研究,另一條為擬定制度。李威著表示,中央政府要撥出部分經費鼓勵學者研究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及功能,有大量的研究文獻來證實藥效,藥材才會有發展可能。而有了發展可能,市場則需維穩,紀進池表示,藥材的市場需要受到管制,包含統一的販售方式及定價分級標準,才能讓生產端、藥廠端到市場端穩定發展。
對於業界建議,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僅表示,農民生產本土中草藥前應考慮有無效益或是競爭力,種植時也要有戰略觀,至於哪些本土藥材適合發展,尚需謹慎評估及盤點,有賴各界一同共襄盛舉。
延伸閱讀:
防疫熱門》保健聖品薑黃抗炎爆紅,春紫紅黃功效各不同,薑黃素非唯一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