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蓮農友竟然變成水雉最佳保鑣!由高雄美濃湖水雉棲地志工發起的水雉復育,經歷六年耕耘,四周的野蓮農民也積極加入,野蓮田的水雉渡冬數量從14隻成長到32隻,今年孵化的幼鳥更高達25隻,讓投入復育的夥伴們都備受鼓舞。
野蓮農民從一開始不歡迎水雉,慢慢認識牠也愛上牠,現在不僅成立巡守隊記錄水雉生活狀況,更有農民在今年水雉進入野蓮田繁殖時,放棄部分田區的採收,讓水雉幼鳥安然成長。農民們的犧牲與嘗試,探究野蓮與水雉的共榮新可能,也賦予美濃更有生機的美麗景色,未來可望發展「水雉野蓮」友善生態農產品。
從不歡迎到認同復育,野蓮農民被水雉的美感動
俗稱水蓮的野蓮,是高雄美濃重要的農作。舊稱中圳埤的美濃湖,是現在水雉在高雄的重要棲地。包圍美濃湖的野蓮農,原本與水雉毫無瓜葛,卻因 2017年,退休教師黃淑玫與劉孝伸夫妻在附近租用一甲濕地復育水雉,慢慢牽起緣分。
「美濃湖旁邊有眾多野蓮田,渡冬的水雉都會飛去田裡覓食。」黃淑玫分享,野蓮葉片比較小,較難提供水雉築巢。不過野蓮田裡的水生昆蟲是水雉食物來源,因此常看到在美濃湖的水雉飛去附近野蓮田覓食。
起初在野蓮農民的刻板印象裡,鳥類大多會踩壞野蓮葉片、啄食嫩葉,看到水雉出現在田間都不太歡迎。美濃野蓮產銷班第 18班班長李煥生回憶,最初看到黃淑玫夫妻默默的租用濕地、種植菱角,只是為了復育水雉,「真的很納悶,不懂為什麼要幫助野鳥。」
為了消除農民對復育水雉的疑慮,黃淑玫夫妻會邀請美濃湖附近的野蓮農民一起觀察水雉,藉由互動分享水雉的習性。黃淑玫對農民強調,野蓮主要食用的部位是鮮嫩的葉柄與莖部,水雉走在野蓮葉片上,不僅不會傷害野蓮,還可以幫忙清除害蟲。
「第二年就有農民認同復育水雉的行動。」黃淑玫開心的表示,不少野蓮農民在瞭解水雉後開始安全用藥,增加水雉到野蓮田覓食的頻率。水雉更頻繁出現在田間,也吸引更多賞鳥人士觀鳥,同時與農民對話,再加強農民對水雉的喜愛。
「水雉真的很漂亮!」李煥生認識水雉之後,也著迷於牠們從野蓮田飛起時黑白相間的羽毛搭配修長尾巴的倩影。野蓮農民李金洲在美濃擁有近 40塊野蓮田,也對水雉有了深厚感情,「看到美麗的水雉到自己的野蓮田,都會很感動,想要每天都看到牠們。」
農民積極參與野蓮田巡守,水雉數量翻倍成長
在黃淑玫夫妻、高雄市野鳥學會與美濃野蓮農民的合作下,讓水雉渡冬數量從 2017年的 14隻,至 2022年增加到 32隻。水雉越來越常在野蓮田出沒,促使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在 2021年推出「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 (簡稱「生態給付方案」),鼓勵野蓮農民改變栽培方式,讓水雉更安全覓食。
「我們看到美濃野蓮農民願意跟水雉共享環境,產生新的相處模式。」高雄市農業局植物防疫及生態保育科科長張韻萍表示,生態給付的補助,更鼓勵農民跳出原本慣行栽培模式、收起鳥網與水雉共存。
生態給付方案還包含成立巡守隊,鼓勵農民巡邏水雉棲地。李煥生說明,高雄鳥會水雉棲地工作站主任陳柏豪詢問野蓮產銷班成員意願時,「我們都很熱情地想要參與。」於是產銷班成員會輪班巡守,在每個月的第一週檢查美濃湖棲地與鄰近野蓮田的水雉的現況,登記以後回報給高雄市政府。
「每次跟野蓮農民出門巡守都很開心。」陳柏豪分享,巡守隊已經持續超過一年,他看見產銷班農民從原本認不出水雉,到現在熟稔水雉的生活型態與習性,感覺到他們對水雉更加關心。李煥生也感謝陳柏豪每次協助巡守,在過程中教導農民辨認水雉、提供望遠鏡與鳥類知識,「在參與巡守的過程,我感覺又更貼近水雉。」
李煥生補充,政府的生態給付激勵農民更注重水雉復育,加上今年天氣晴朗,美濃區水雉復育狀況相比去年好上許多。不僅記錄到的鳥窩都有幼鳥順利孵化,數量更從去年3隻到今年目前的 25隻,無疑是對復育夥伴們最大的鼓勵。
打造「藍色感動」,農民嘗試與水雉共處新可能
今年美濃還第一次出現了水雉在野蓮田上築巢,順利孵化幼鳥的情景。「這是從來沒有的經驗,因為野蓮採收,難以讓水雉築巢。」發現自己的野蓮田被水雉「相中」,李金洲高興之餘不免存有掙扎。他解釋,野蓮葉片通常在種植超過 50天後,水雉比較容易築巢,往後推 20幾天是孵蛋期,同時會遇上野蓮採收。如果不採收,等待水雉公鳥養育幼鳥,「野蓮就會老化,沒有經濟價值。」
但若移動水雉的巢,恐有成鳥棄巢的風險。李金洲與黃淑玫等人溝通後,決定來做「田間試驗」,探索野蓮農和水雉相處的新可能。他強調,「水雉第一次在野蓮田孵化幼鳥,黃淑玫他們又一直用心耕耘水雉復育,我很感動,也不想妥協。」
於是李金洲在水雉孵蛋時,用藍色塑膠繩圍住部分野蓮田,暫停繩內的野蓮採收,讓水雉可以繼續繁殖築巢。黃淑玫表示,李金洲圍住的野蓮範圍長 21公尺、寬 23公尺,「這就讓他保守損失收益 5萬元。」而這被水雉復育人士稱為「藍色感動」的塑膠繩,讓巢裡順利孵化四隻幼鳥,安穩在池中成長。
「我們還第一次發現,原來幼鳥就有游泳能力!」李金洲還興奮的分享,這次「藍色感動」讓美濃居民觀察到更多水雉生活樣態。讓他們觀察到幼鳥孵化七天後,就能跟隨公鳥在池中游泳長達 60公尺。另外他也發現,水雉生性膽小,但是在野蓮田的工人維持適度距離時,仍可以維持野蓮田其他區域的採收,不會讓水雉成鳥受驚而棄巢。
黃淑玫表示,李金洲的嘗試,創造了更多野蓮農民與田間水雉共處的可能性,往後其他農民若也遇見水雉在野蓮上築巢時就可以參考。而李煥生與李金洲熱情為水雉復育貢獻的心力,讓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特別頒發獎狀,表揚野蓮農民在美濃水雉復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期許找出「水雉野蓮」共榮之道
雖然美濃野蓮農民積極參與水雉復育,但李金洲認為,像他這樣犧牲部分採收換取水雉築巢「代價還是太大」,要其他農民仿效,有其難度。他分析,農民通常是藉由不同種植時間,讓野蓮在各田區可以連年採收,供應全年需求。只要其中一塊田區暫停採收,不只當下收益受損,也會影響後續栽培時程,打亂採收安排。
李煥生也強調,目前的生態給付方案,難以囊括整個美濃的野蓮農民。「目前的規定太複雜了,申請的條件太多,讓農民申請意願降低。」劉孝伸進一步分析,美濃的生態給付規定與台南官田區類似,不過野蓮的田區規劃、生產與採收都與官田主要作物菱角,有明顯的差異。「除了擴大給付基金,也要調整規定,才能更符合野蓮農的需求。」
黃淑玫建議美濃現行的生態給付方案,朝向友善農業推展,把原本的野蓮產業加上水雉的角色,朝向「水雉野蓮」發展品牌。陳柏豪也希望讓水雉成為美濃在地形象,協助爭取農民資源,也拓展環境教育與社區發展,並讓美濃與水雉結合的實例讓其他地區看見。
「我們看到官田與水雉的結合,也想再持續努力。」李金洲心知要讓水雉走入野蓮產業非常不容易,但眼見美濃湖的水雉在野蓮田生出寶寶,他自己也想持續嘗試下去,希望有天能夠一邊採野蓮,抬頭就能見到壯觀成群的水雉在田間飛舞,「那樣的畫面一定很美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