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東方白鸛,凝聚農村榮譽感:日本豐岡經驗

東方白鸛曾是日本豐岡市老一輩農人的兒時回憶,但隨著農藥普及和棲地破壞,1971年,日本最後一隻野生東方白鸛死於豐岡市。痛心不已的當地人,以「讓東方白鸛有一天再度回到豐岡的天空」為目標,成立「東方白鸛共生課」,農民減低農藥、引入水源營造濕地。40年過去,80隻東方白鸛翱翔在豐岡的天空,東方白鸛米成為當地的驕傲、學童的營養午餐、里山的經典案例;一隻白鸛的死亡,促成一個農村的重生。

在坪林推動藍鵲茶的台大城鄉所碩士生蕭定雄,今年7月透過龍應台基金會計劃,來到豐岡取經,昨天發表成果,吸引林務局,以及各地做生態、農村規劃的工作者前來,「當地市長說:『我們要追求的是,當經濟成長率零時,農村如何永續生存。』」他感動地說,豐岡將白鸛榮譽植入當地人心,值得台灣借鏡。

農藥超標八萬倍,野生白鸛1971年在日本滅絕

卡通動畫中,送子鳥叼著剛出生的嬰兒,為引頸期盼的爸爸媽媽捎來喜訊,被歐洲人視為幸運的送子鳥即是歐洲白鸛,目前全世界有6萬多隻,但和牠屬同一種的東方白鸛就沒這麼幸運了。

分佈在東北亞的東方白鸛,是食物鏈高級消費者,以蛇、青蛙為主食,但1960年代後,綠色革命帶來大量農藥、化肥,東方白鸛的主要棲地日本,曾在白鸛體內驗出超標八萬倍的農藥PCB(有機氯類農藥),其產下的蛋,因蛋殻過薄無法孵化;加上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砍伐白鸛最愛築巢的松木,1971年,最後一隻野生的東方白鸛死於豐岡市,全世界也只剩2千多隻。

但白鸛的消失,卻為人口大量流失的豐岡市,開啓重生的契機。

豐岡市是個四面環山的盆地,位在日本關西兵庫縣北方,約有九萬人口,如同台灣農村,當地年輕人外流到鄰近的京阪神工作,農民年齡多超過70歲。遍佈全市的水田,讓這裡成為東方白鸛的聚集地,在野生東方白鸛消失前幾年,豐岡就以人工飼育兩隻東方白鸛,卻因中毒太深,無法自然生育、孵卵,豐岡市不得已從俄羅斯輸入六隻東方白鸛,並在1989年復育成功。

「但復育成功後,他們卻反而失去了目標,不知道該怎麼辦。」蕭定雄說,復育成功和重回天空有很大差距,早期,日本曾以竹竿取代被砍伐的樹木,讓東方白鸛在上面築巢,後來證明徒勞無功,當地政府官員佐竹節夫,唯有恢復棲地,才能讓東方白鸛真正翱翔在家鄉天空。

東方白鸛張開翅膀超過兩公尺,屬大型肉⾷食⿃,是全球瀕危的保育類動物
東方白鸛張開翅膀超過兩公尺,屬大型肉⾷食⿃,是全球瀕危的保育類動物(圖片/豐岡市役所提供)

科學數據搭配白鸛護育農法,讓農民看見希望

豐岡市在2002年成立「東方白鸛共生課」(現東方白鸛共生課),由佐竹節夫擔任課長,訂定「讓東方白鸛有一天再度回到豐岡的天空」的目標,積極成立復育基地,引進專家學者、大學資源,取得新聞輿論支持,但他們很清楚,若沒有當地人的參與,這個計劃無法永續。「人工復育只是相關人員在復育中心自己搞,和市民很有距離,但是放飛後,飛進了豐岡盆地就跟市民非常有關係了。」佐竹節夫說。

為此,第一步要改變農民耕作習慣,相較於抽象的概念,佐竹節夫向居民呈現,過往白鸛在水田中悠游自在的圖像,到近代因農藥過多、棲地破壞逐漸消失的過程,以動人且柔軟的故事,說服農民在冬季放水淹田、加入減量使用農藥計劃 。

豐岡東方白鸛野生復歸關鍵人物佐竹節夫
豐岡東方白鸛野生復歸關鍵人物佐竹節夫(攝影/蕭定雄)

 摸索出當地特有的「白鸛護育農法」

蝌蚪長腳後,才能把水田的水放掉,維持生態系穩定
蝌蚪長腳後,才能把水田的水放掉,維持生態系穩定(圖片/豐岡市役所提供)

不過,豐岡政府不認為加入計劃的農民,理當承受產量損失,他們和民間團體、東方白鸛護育米生產部會合作,嘗試鴨間稻、自然農法,努力提升稻米的產量和品質,不強制推行無農藥,甚至以科學調查說服農民,白鸛每走410步才會踩壞一株秧苗;在農民遲遲無法克服雜草時,他們向NHK求救,一位退休校長看到新聞後,向農民推薦EM蜜糖活性液抑制法,效果比隔壁噴除草劑的農田還要好。

有趣的是,他們還採取「生物確認」方式,觀察小蝌蚪長腳後,才可以放掉水田裡的水,確保蝌蚪可以安全孵化成青蛙,維持生態系的穩定。

經過多年努力,豐岡摸索出當地特有的「白鸛護育農法」,2007年,豐岡市的森津地區,被列為「東方白鸛飛舞生息田」,目前總面積為13.2公頃,19戶農民加入,全豐岡3千公頃稻田,約有9%使用白鸛農法,其中80%是減農藥農法,產量雖比慣行田少兩成、勞動時間多8~12小時,收益卻是三倍以上。

東方白鸛護育農法和灌行農法比較

東方白鸛護育農法(蕭定雄製圖)

創造榮譽感,小學吃白鸛米、讀農耕史

除了結合生產和生態,豐岡成功的關鍵,在於塑造全體市民的榮譽感。

蕭定雄說,一開始到當地,他也很疑惑復育棲地的觀念如何推廣,他詢問當地人為何要恢復傳統農法,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人⋯⋯的回答都是:「為了讓白鸛回到我們的天空」,他才發現,豐岡市從小讓學生閱讀早期白鸛和人共存的農耕史,舉辦為白鸛祈福活動、每週兩次午餐吃白鸛米,復育白鸛的觀念,早已內化進人心,「當地小學生吃到外地米,沒辦法入口,直說還是我們的米最好吃。」蕭定雄讚嘆又佩服地說。

走在豐岡街上,隨處可見的白鸛標誌、白鸛御守,政府公務車和公車,印的是白鸛優雅飛翔的圖片,甚至還推出白鸛火車、白鸛婚禮,宇宙還有個以東方白鸛為名的太空補給站,無數學校到白鸛田生態教育,優秀農民被尊稱為「農業經營士」⋯⋯種種措施都讓當地人引以為榮。

但豐岡並不以白鸛為滿足,當地政府和民間團體合作,教農民記錄田間生態,檢視當地生態系是否夠強壯,在一處由廢棄荒地改造成的人工溼地上,他們找到了螢火蟲、各式昆蟲,甚至連鹿都從山上跑下來吃草,蕭定雄觀察:「他們思考的不只是復育數量,而是大環境問題,唯有建立完整的生態系,才能真正永續。」

公務車上有東方白鸛當地公車上有東方白鸛

飛機有東方白鸛連外太空都有東方白鸛...

白鸛休息田成為許多小學的教育場所
白鸛休習田成為許多小學的教育場所(圖片/豐岡市役所提供)

豐岡經驗在台灣是否可以實現?

一連串精彩的分享,讓參與演講民眾嘖嘖稱奇,紛紛探討台灣是否能建立這樣的模式,曾在坪林參與藍鵲茶的蕭定雄分析,台灣推動里山精神的是林務局,但林務局是中央機關,制定政策難免綁手綁腳,日本則是由下而上推動,「地方政府小,但就是因為小,才會成功。」

他認為,台灣多半只說服農民改變農法,想辦法幫農民賣產品,但豐岡引進民間團體、由當地人共同管理,強調社會、文化關係、集體參與,「他們創造的是機制,制度可以一直運轉下去。」

此外,日本的中央和地方分配款約為3:7,還有「故鄉納稅」制度,民眾可以將部分稅金交給指定的地方政府,2008年,豐岡便設立了「東方白鸛豐崗寄付金」;另外,當地也透過日本農協體系JA,將白鸛米行銷全日本;2006年,甚至成立更高層級的「東方白鸛共生部」,透過各項措施,穩定經費來源。

豐岡政府之所以如此堅定,除了因親眼目睹東方白鸛的滅絕,還有對經濟發展的深刻反省。

蕭定雄說,豐岡曾有觀光業,但後來附近蓋了條公路,人們從此呼嘯而過;他們也曾嘗試引進工業,卻失敗作收,「當地市長說:『我們要追求的是,當經濟成長率零時,農村如何永續生存。』」蕭定雄說,當下聽到這句話十分震驚,很難想像,當台灣還在追求經濟成長率時,豐岡想的不是突破極限,而是在極限下,維持永續生存的模式。

但即使豐岡走了40年,仍舊面臨農村老齡化、農地荒廢的問題,蕭定雄認為,台灣不必完全複製日本經驗,「不是每個地方都可以找到瀕臨絕種的生物啦!」台灣最吸引人的是人,該學習的是日本運作模式優點,搭配動人的農民故事,找出台灣的特點,才能真正促成在地的里山精神。

蕭定雄去年和今年兩度到豐崗,希望能將日本經驗帶回台灣
蕭定雄去年和今年兩度到豐岡,希望能將日本經驗帶回台灣(攝影/林慧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