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法》下一步怎麼走?各界學者共寫台灣食農大補帖,呼籲培養「味覺公民」

《食農教育法》於今(2022)年4月19日通過,再度引起社會對於「食農教育」的關注與討論。因此開學文化9月以紙本重新出版由台灣食農領域學者完成的《食農×實農:屬於臺灣人的食與農》,並在今日(10/19)邀請書中作者、學者和立委共同研討台灣《食農教育法》的重要性。

學者們與立委表示,《食農教育法》能促成台灣大眾增進食物背後的食農知識涵養,培養「味覺公民」,成為有意識的消費者,進而協助台灣食農體系轉型,朝向永續發展。不過《食農教育法》剛通過,仍須詳細規劃實施細則,政府也必須設法協助執行食農教育的民間組織或校園,才能不斷推進台灣食農教育發展。

張瑋琦說明,透過《食農×實農》,能讓讀者可以瞭解台灣食農發展的脈絡。(攝影/孫維揚)

以社會學角度切入,台灣食農領域完整回顧

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說明,《食農×實農》的內容,是對整個台灣食農發展完整的回顧,希望能藉此協助台灣達到食農永續,「這本書告訴我們,台灣在全球農業網絡的位置在哪,在國際農業競爭底下對我們生活的衝擊,以及我們要怎麼應對」。

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表示,目前台灣大眾對於食農教育仍著重活動參與,從社會學角度切入來瞭解台灣食農文化的演進,則相對不足。《食農×實農》書中囊括技術、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和地方等九個不同領域,提供讀者完整的食農領域背景知識,「例如我是寫食農系統轉型,提出以有機農業、地產地銷等模式,促成環境永續發展。」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簡妤儒則從畜牧切入,爬梳台灣畜牧集約與地產地銷體系會遇到的挑戰,並以防範非洲豬瘟為例,展現讓生產者與消費者瞭解台灣畜牧業運作模式,更能促進台灣畜牧與食肉體系轉型。

郭華仁認為,若大眾皆抱持轉型台灣既有食農系統的民意,能讓政府更積極規劃食農教育細則。(攝影/孫維揚)

增加大眾對農業與飲食涵養,成為有意識的飲食消費者

對於《食農教育法》的建議,郭華仁表示,現行台灣的食農系統仍有污染環境與碳排放量偏高等問題,必須要轉向生態有機以防止更多破壞。若藉由食農教育扎根,讓大眾都有相同的基礎認知,並匯聚食農系統需要轉型的想法,成為強大的民意,就更能促成政府進場協助轉型。張瑋琦也認為,《食農教育法》能讓台灣大眾食農行為進行典範轉移,「我們會去思考既有的農業『典範』生產與消費模式,從而找出更佳實踐食農的方式」。

張瑋琦指出,最近中央政府推行偏鄉小學納入中央廚房、卻讓自設廚房的小校喪失食農教育的機會,這就特別需要《食農教育法》保障。高雄美濃的某些小學原本自設廚房,讓學生直接參與午餐製作,也可以讓校區的食材直接送入廚房,成為最佳的食農教育場所。但如果往後都納入中央廚房的供餐模式,廢除學校自己的廚房,反而會拉長食材運送里程,「背離原本食農教育地產地消的本意」。

推動《食農教育法》的另一大目標就是培養出「味覺公民」,「就是我們支持台灣的農業生產與背後文化特色,而主動選擇我們的食物」。張瑋琦解釋,若大眾有意識選擇食物,不僅能促成台灣食農永續發展,在國際變動衝擊台灣食農時也會警覺,「例如俄烏戰爭,消費者就會知道進口小麥將被影響,而改變自己的飲食模式」,多多選擇本土農產品。

「食農教育不只是一個教育,這是大眾能透過認知,把產地到餐桌連結的過程」,立法委員洪申翰以近年台灣面對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的討論為例,若借助《食農教育法》教育大眾,讓民眾有能力把眼前食物與產地、生產模式連結起來,就不用擔心有問題的食物進入台灣食農體系,「因為消費者就可以辨認,眼前的飲食是否是他們想要的」。

龍肚國小學生體驗農事(攝影/李慧宜)

《食農教育法》的未竟之路:集合民間力量

對於《食農教育法》往後發展,郭華仁認為,法規還需要大眾持續討論,共同制定施行細則。「目前進行食農教育,對什麼對象進行何種領域的教育,師資如何培育等都未完善,還需要仔細規劃」。此外,他強調《食農教育法》應該在學校中落實,讓學生具備充實的食農知識,成為未來翻轉食農體系的動力。

張瑋琦也主張,食農教育最主要實行的場域應為學校與社區,並要適地適性地推動,例如在《食農教育法》架構下,政府可提供補助方案,支持有完整食農教育計劃案的偏鄉學校,讓它們能維持自設餐廚進行食農教育,避免被一體適用的中央廚房計畫取代。

除了部分學校,張瑋琦認為,台灣的民間有很多已經落實食農教育的組織,包含專門報導農業新聞的媒體、台灣兒童食育協會等非營利組織,反觀現行《食農教育法》的規劃可能還落後這些民間組織的實際行動,「《食農教育法》應該也要把這些民間力量集合起來,讓他們繼續協助台灣食農教育的推動與發展」。

洪申翰則提醒,《食農教育法》同時會協助大眾建立食安意識,除了要求校園跟農業生產端,更要設法納入飲食的通路或者公務體系一起落實。另外在學校資源可能比較有限的情況下,讓食農教育進入校園需要更詳細規劃,避免與既有的教學課程互相排擠。

延伸閱讀:

推動偏鄉學校中央廚房,反讓食農模範小學廚房關門?美濃小校盼續自辦廚房,守住食農教育基地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