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農產因她而發光!三小市集李宜倩南漂扎根14年,憑傻勁挺小農翻轉雲林

雲林有多好玩,問她就對了!她是李宜倩,14 年前來雲林唸書,便從此黏在雲林,把自己變成了雲林人。李宜倩在製作大學畢業專題時,認識許多雲林農民、開設「小農福利社」,畢業後開公司創辦「三小市集」,從實體市集延伸到店面、電商,透過各種方式讓大家認識友善土地的雲林物產,近期還開發客製化禮盒、市集年菜以及企業認養田區等新服務。

李宜倩發現,雲林不只有富饒的農產,還有許多職人日日夜夜盡責地把農產變成食材,於是她發展出《雲林食通信》,讓雲林的職人們被看見。近期她還走出同溫層,與建築師、設計師成立「雲林食務所」。李宜倩希望,未來能開創更多就業機會,讓更多人願意留在雲林。

李宜倩在雲林就讀大學後,就被雲林黏住,長年為雲林農民服務。(攝影/林怡均)

「三小」畢業專題,成就小農福利社和農夫市集

初見個性靦腆、語速緩慢的李宜倩,很難想像她竟是一間公司的負責人,聽著她如數家珍介紹雲林,會以為她是土生土長的雲林人。事實上,李宜倩 18 歲以前的生活圈是雙北一帶,她在新北中和長大,考上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後才來雲林定居。

2011 年,李宜倩的大學畢業專題是做老屋活化,她和同學整理三個紅磚屋以及警察辦公用的防空洞,專題取名為「三小棟」。除了打理老屋外,畢業專題也要求空間必須經營使用,「當時設想要與農業做連結」,於是便以「小農福利社」為名開張。

招牌一掛,便有農民造訪,第一位訪客是原味蕃薯園的楊協翰。李宜倩清楚記得,楊協翰進來劈頭就問:「我是小農,你們在幹嘛?」李宜倩與農民的緣分就此打開。楊協翰是資深有機農民,人脈很廣,幫忙擴充了小農福利社的產品。隨著畢業時間到來,李宜倩思考如何讓老房子和小農福利社更加活絡,最後決定要辦市集。

當時雲林並沒有主打有機友善農產品的市集,李宜倩沿用「三小棟」的名字,將市集取名為「三小市集」,三個小分別代表「小土地、小日子、小滿足」。不過,這名字卻讓她在邀請攤友過程不太順利,「很多農夫聽到這名字就不想來」,幸而最後湊齊了十位攤友,三小市集便開張了。

李宜倩為畢業專題創辦三小市集,長跑十年,成為農民介紹自家農產品的平台(照片提供/李宜倩)

市集為農民分工,包裝、客服、販售一條龍

說起青澀的過去,李宜倩對自己有些汗顏,因為辦市集到開公司都沒有考慮任何商業條件,直到開公司第三年,有了股東、新同事加入,她才稍稍對經營公司有概念,「我覺得自己有點笨」。不過,這位「有點笨」的女孩在與農夫相處的過程中,一點一點贏得他們的心,市集的生產者從最初的10 位,如今成長到 120 位。

三小市集的特別之處,除了每週定點市集販售農產品,平時客人想買農產品還能去實體店面、網路電商販售。李宜倩接觸農夫時發現,生產者與消費者思維完全不同,以地瓜為例,同樣的田地,農夫種相同品種會比較好照顧,也會希望一大籃一大籃販售,但消費者吃不了這麼多,會希望一次買幾根或是一小包即可。

「農夫不見得有人力可以包裝、處理出貨和客服,所以才需要店面和電商」,李宜倩直言,她過去認為農民就是被盤商、通路商剝削,但某次企業大訂單讓她意識到專業分工的重要性,因為農夫會變老,所以市集的職責是處理作物採收後的包裝、保存及販售,盡可能讓農夫保留心力、讓消費者方便購買,也讓更多土地能以更友善的方式種植。

現在三小市集的實體店面產品豐富,李宜倩細數,過去只有米、蔬菜、生鮮水果、果乾等農產品,現在則增加了麵條、零食、醬油、牛奶、手工皂,甚至有梔子花清潔劑、防蚊液,多元產品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市集也維持極大彈性,Covid-19 肆虐時,實體活動人流受到衝擊,市集便推出蔬菜箱為農民解圍

李宜倩與農友們關係密切融洽,店內許多農民都已相識多年(攝影/林怡均)

食通信發掘在地職人,食務所展開無限可能

供應三小市集產品的 120 名生產者有六成來自雲林,四成則來自其他地區,「因為市集接觸的人已經不只是雲林在地生產者」,李宜倩以花生為例,過去只接觸花生農,但是花生從種植到產品會牽涉到種苗、採收、乾燥脫膜及加工等環節,每個環節都是一個產業。她認為,從農產到食材的過程應該讓更多人知道,因此便和台灣食通信總召楊璨如一起發展出《雲林食通信》,藉由刊物完整呈現生產到餐桌的過程。

消費者買《雲林食通信》刊物還會收到當令食材,可以看又可以吃,透過新的互動方式打開生產者接觸消費者的想像,李宜倩也在製作一本又一本食通信的過程中,陸續發現雲林有很多厲害的職人,並看到雲林的產業正在改變。例如虎尾糖廠裡面藏著國寶級的製糖師傅,近期也推出新創產品:台糖三溫糖。

2021 年起,在國發會協助下,李宜倩和建築工作者、設計師夥伴一同成立「雲林食務所」,目的是想讓來到雲林的外地青年成為「旅人以上、居民未滿」的關係人口。在食務所可以接觸到各行各業、不同團體背景的人,也讓她和市集原有的網絡更周密、延展。例如聽障協會想為聽障者導覽市集,就讓李宜倩第一次體驗了「無聲導覽」,從頭到尾都是用手語介紹市集。

因雲林食務所而拓展出的新嘗試,便是市集年菜。2022 年 1 月,李宜倩將市集內農民的產品組合、委託專業業者開發成符合食品衛生法規又美味的年菜,並限量販售,每賣出一份,就捐一份給偏鄉地區的獨居長輩。

李宜倩認為,每份食材的生產者、品質以及價格揭露,在未來會越來越普及,然而好食材做成的產品更有文化或社會的底蘊,對消費者來說,花同樣的錢更有意義,才有消費的動力,「單一生產者很難做到,這就是市集存在的的意義」,讓更多不同領域的人願意為了讓社會更好而消費。

介紹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雲林食通信(圖片來源/三小市集)

為農民著想,幫小生產者升級

市集年菜頗受消費者好評,李宜倩正在規劃讓明年翻倍成長,並向更多公司企業提案。她與公司企業的合作方式多元,從客製化禮盒到包田區採買都有,「以前柳丁是一包一包賣,現在已經有公司是直接一分地、一分地去認購」,不只是為農民賣菜、賣水果,她也希望協助農民、加工者們一起把生產過程變得更友善,例如一起團購更環保的包材。

近期李宜倩為農民規劃的服務還多了一項:「學習」。「市集不應該只是賣東西」,她表示接下來會每週和生產者分享一個小主題,例如:農業淨零碳排政策,為此,市集同事全員已經先參加碳盤查課程,接下來會與雲科大教授討論,如何將複雜的資訊轉為農民可理解的語言,知道如何將田間措施轉為更具體的影響力,「這些知識未來會成為農夫的武器」。

李宜倩對雲林農民的照顧、對在地的經營,周圍的人都有目共睹,甚至曾被農夫當做兒媳人選。信儀藥草水果園主人黃信義對她讚不絕口,他認為,李宜倩不會誇誇其談,總是實實在在做事,且任勞任怨,只要農民的作物產出,就會第一時間在實體市集、臉書粉專或是 Line 群組跟客人廣告,三不五時還會帶農民去觀摩不同農場,「宜倩很好,很為農民著想,心裡總是惦記著我們」。

「我們全家都感謝宜倩,因為她才讓御鼎興變得有活力」,御鼎興醬油二代接班人謝宜澂表示,最初去擺市集時,名氣並不響亮,曾經整個下午只賣出一瓶醬油,後來靠著當時還是學生的李宜倩幫忙設計新包裝、記錄製作醬油的過程,並在市集協助行銷,才讓御鼎興被更多人看見。而後李宜倩經營店面及電商,上架的價格都是農民說了算,她從不殺價,「她是很棒的人,農民都開玩笑說,如果宜倩去選縣長,我們一定投她」。

李宜倩協助老醬油廠換新裝後,打出響亮品牌(攝影/林怡均)

活絡雲林,為地方留住更多人

李宜倩畢業後開公司堅持至今,現在公司有有七位成員,其中兩位是雲林在地人,連李宜倩的妹妹也加入行列。在雲林待了 14 年,最初吸引李宜倩是熱情又無私分享的農民們,現在,她希望讓雲林成為充滿活力的地方。

李宜倩認為,雲林雖然面臨產業轉型、人口老化等問題,但仍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尤其對年輕人來說,居住成本較低,非常適合想創業的人,「我期待雲林能留住更多人」,她也會盡其所能來幫助雲林更加繁榮。

延伸閱讀:

本土蔗糖的華麗轉身!從三溫糖到甘蔗雞尾酒,《雲林食通信》向糖廠致敬

「小家庭年菜」暖心上桌!三小市集友善農產變年菜料理包,自用公益兩相宜,集資讓偏鄉長輩過好年

為消費者解決問題,就是農夫的機會!雲林三小市集,突破疫情逆勢成長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