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檳榔廢園方案變友善!可先種新作物再砍檳榔,兼顧水土保持和農民收益

最新檳榔廢園轉作方案出爐!政府今年公告「112-115 年檳榔廢園及轉作方案」,轉作目標是 800 公頃,不僅拉長申請時間至三年,且能讓檳榔農先轉作新的作物,等作物長大一點之後再砍除檳榔。如此一來農民有充裕時間申請補助,也可以降低轉作初期無收益的壓力,並且有利於水土保持。青農與檳榔廢園輔導員皆表示,本次政府調整辦法,更貼近檳榔農實際的廢園需求。

然而本次補助仍需檳榔廢園與轉作同時申請,不能拆開,導致已經種下新作物卻還沒砍掉檳榔的農民,反而無法領取到補助。檳榔廢園輔導員提醒,若後續審核執行成果過於嚴苛,檳榔農領不到補助,恐造成他們放棄檳榔廢園。

檳榔廢園轉作進度緩慢,政府終於推出更貼近農民實際需求的新方案(攝影/蔡佳珊)

申請時限長達三年,檳榔農可先轉作再廢園

據農委會統計,全國檳榔種植面積至今 (2022) 年仍有約 4 萬公頃,年產量超過 9.5 萬公噸,是僅次於水稻的第二大作物。農糧署 2008 年起曾斷斷續續推出檳榔廢園轉作方案,成效卻相當緩慢,13 年只廢園 3,045 公頃,不到檳榔總面積的十分之一。

農糧署去(2021) 年推行「111 年輔導果樹轉作及品種更新作業規範」,自地方政府發公文起算到申請截止日不及兩個月,被農民批評匆促草率。農糧署最近公布「112-115 年檳榔廢園及轉作方案」,副署長姚志旺表示,申請時限自 2023 年 1 月到 2025 年 12 月底,農民有三年時間可至地方鄉公所申請。

另外,新方案的執行方式也有重大變化。若依先前規範,必須先廢園並種植新的轉作作物,檳榔農才能領取補助;而最新方案,檳榔農能選擇廢園和轉作並行,或先種植轉作作物。姚志旺表示,如此一來,檳榔農可先確保新作物生長穩定後,再來廢園,以免砍掉檳榔後頓失收入。

本次檳榔廢園轉作方案執行期間至 2026 年年底,廢園與轉作補助可以分開領取。檳榔農完成檳榔廢園,補助費用為每公頃 15 萬元;若轉作農糧署推薦的作物,在山坡地範圍內補助每公頃再加 10 萬,山坡地範圍外則多補助 5 萬元。姚志旺強調,檳榔農最多可分三年進行檳榔廢園,補助依照廢除比例提撥;另外,檳榔廢園與轉作補助需同時申請,若檳榔農已種植轉作作物,則無法申請補助。

農糧署目前推薦檳榔農可以轉作的作物,包括油茶、油柑、綠竹筍、茶、咖啡、可可、羅漢松、牛角瓜、黃梔子、牛樟、獼猴桃、酪梨、山竹、榴槤、紅毛丹、板栗、新興柑桔類、牛奶果及臺灣香檬等 19 項,任農友選種。

等新作物長大再砍檳榔,兼顧收益和水土保持

南投青農陳生慶與陳致甫將家中檳榔轉作油茶、並創立「小島大果」苦茶油品牌,他們認為今年的檳榔廢園轉作方案比往年更符合農民栽種現況,「多數農民是等轉作作物生產較穩定,才開始清除檳榔」。陳生慶舉例,種植油茶樹約五年才能量產油茶籽、製作苦茶油,如果規定要先廢園,農民會有五年沒有穩定收入;但依照今年規範申請補助,農民至少能延後幾年再廢園。

陳生慶也說,上次轉作規範公告時間太晚,接到消息時,已臨近申請截止日,感覺政府推動檳榔廢園轉作不夠積極。今年政府提早公告檳榔廢園轉作方案,申請時限也明顯拉長,能讓更多農民知曉並加入檳榔廢園與轉作,「應該要鼓勵政府有調整補助規範」。

某位中部的檳榔廢園輔導員也表示,「終於有比較符合農民需求的方案」。他指出,過去檳榔廢園轉作補助曾經停辦,每次申請條件也不盡相同,檳榔農容易無所適從而意願低落。現在新方案的申請與執行時間都拉長了,可讓檳榔農比較從容地規劃廢園和轉作的時程。

先讓轉作的作物生長穩定後,再清除檳榔,也較能維護水土保持。「這是本次方案中很大的進步」,該輔導員說明,台灣檳榔園通常是棋盤式種植,農民可依照檳榔位置定植新作物,等作物長大,整個田地充分被新作物根系覆蓋,之後再砍除檳榔。

有些農民已經先在檳榔樹下種植了油茶樹,等茶樹長大再砍檳榔,可避免過渡期收入歸零(圖片提供/小島大果)

檳榔廢園與轉作仍相綁,恐降低農民申請意願

然而最新的檳榔廢園轉作方案,仍然把檳榔廢園與轉作綁在一起,無法分開申請補助。陳致甫舉例,像小島大果有十甲檳榔田,目前五甲已轉作油茶,雖然這部份還沒把檳榔砍除,但未來若將檳榔砍掉也無法單獨申請廢園補助,先前的轉作也領不到轉作補助。換言之,過去已經先有轉作行動的檳榔農,反而無法得到鼓勵。

陳生慶解釋,縱使政府提供檳榔廢園轉作補助,仍低於檳榔收益,對於有心放棄檳榔的農民,政府應允許廢園與轉作的補助可以分別申請,才能增加誘因。

在中部協助農民作檳榔廢園的輔導員則表示,在檳榔農申請廢園或轉作補助後,來年的成果檢核多以地方鄉公所人員目測為主,容易誤判或從嚴審視執行成果,讓農民領不到補助。他呼籲,許多檳榔農是看到政府補助才敢投入,若後續沒給他們合理回報,可能反讓他們「檳榔廢園」之路半途而廢。

延伸閱讀:

檳榔廢園為何績效差?規範出爾反爾改「二合一」,有心轉作農民看不到也領不到

重磅專題「揭開全台最大農藥漏洞——檳榔共業三十年」

終結檳榔三不管!監察院糾正行政院怠忽管理,立委承諾推動「檳榔防制專法」

說好的檳榔專法為何跳票?口腔癌死亡人數創10年新高,各界呼籲專法刻不容緩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