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埔里紅瓦厝社區的巷弄深處,一株枝葉繁茂的九芎樹佇立在亮棕色木門的柑仔店前。走入屋內,尋常的醬油、醬瓜與友善香菇、有機紅茶一同陳列在商品櫃上,一位頭髮銀白、笑容靦腆的阿嬤沏了壺熱茶,邀請訪客與她聊聊這家柑仔店的故事。
阿嬤邱蕙賁經營太源商店長達 56 年,孫子王堯弘接手後改造店面,翻轉原本柑仔店擁擠的景象,販售項目更多元也更在地,還定期舉辦各種活動。太源商店有了嶄新的外貌與功能,祖孫倆人也能延續商店為民服務、維繫感情的價值。

延續下一個 50 年,孫子返鄉接手阿嬤柑仔店
邱蕙賁最初成立太源商店是想幫忙家計,也讓生活比較熱鬧。受限於社會觀感,台灣婦女早年不會任意出門,她在家門前開柑仔店販賣民生物資,不用外出工作,也能增加家庭收入。太源商店成為社區居民平日聚會場所,大家坐在店前聊天,或一同觀賞電視的布袋戲節目,讓邱蕙賁的生活充滿變化與樂趣。
2018 年,邱蕙賁跨過 80 歲的門檻,她動念想出售太源商店,換購更新的房子與家人同住,但孫子王堯弘卻不希望阿嬤的柑仔店就此結束。
曾至不同國家旅遊與工作,王堯弘造訪過許多將生意、生活與社區充分融合的小型店家。像日本京都有間超過百年的豆腐老店,家族用家中水井抽取地下水製作豆腐。而自己家中也有經營逾半世紀、與紅瓦厝社區緊密連結的太源商店,「我希望延續太源商店,讓它迎向下一個 50 年」。
此外,太源商店的老顧客縱使移居外地,仍會在年節時回來探望邱蕙賁,讓她覺得欣慰,王堯弘知道阿嬤心底仍舊不捨太源商店,於是他動用自己的購屋基金,接手太源商店並進行改造,也趁返鄉經營之便陪伴家人。
經營太源商店超過50年,近年由王堯弘承接經營。(攝影/孫維揚).jpg)
老屋改造,商店空間更寬敞
要延續太源商店營運不容易,因為傳統柑仔店與便利商店、超市等現代通路相比毫無銷售競爭力。不過王堯弘認為,太源商店的價值在社區營造,「它能提供客人交流,維繫情感,是現代商店難以企及的」。
保存原來的結構,以美化老屋的概念進行商店內部翻新,王堯弘改造後的太源商店,牆面、樑柱採棕色與灰黑色系,室內挑高近兩層樓,搭配大片玻璃窗,讓店裡不需電燈、電扇就涼爽明亮。還以埔里常見的九芎、蕨類綠化門口,室內也擺放小型盆栽,整個商店呈現綠芽迎春的興盛景象。
此外,太源商店仍保存部分老屋樣貌,廚房維持既有的白瓷磚牆面,與商店灰黑色系相襯,素色地板也鑲嵌數片舊牆面的花磚,點綴些許復古紋路。
王堯弘讓太源商店更寬敞,也是想讓邱蕙賁生活方便。年邁的邱蕙賁活動範圍侷限在一樓,所以王堯弘盡量擴大廊道、減少置物比例,讓商店相對空曠。雖然邱蕙賁不免抱怨他這樣設計商店「不好賺錢」,「但她某天突然說:『其實這樣的空間也很不錯啦!』,我就覺得值得了!」
.jpg)
賣商品也要照顧客人健康,挑選在地與友善環境好物
太源商店的商品櫃上既有大型食品公司的醃漬罐頭、料理調味品,又有埔里在地居民的手作餅乾與友善耕作農產品,這是王堯弘綜合環境永續、在地特產與社區需求的考量,最後得出的商品組合。
王堯弘觀察到,柑仔店薄利多銷,通常販售價格低、品質差的商品,例如充滿人工色素的便宜芒果乾,小孩吃完後嘴巴被染上各種顏色,「他們都知道不健康,但商店只有賣這些,沒有其他選擇」。因此他堅持不賣人工添加物過多的零食,也不再進貨利潤較高的香菸與飲用酒。
考量社區居民能就近購物,商店仍提供市面常見、價格較親民的物資。不過為顧及居民健康,王堯弘選擇發煙點較高的玄米油,貼合長者高溫爆炒的料理方式;料米米酒則選純米料理米酒,希望居民使用原料更天然的米酒進行烹調。
另一方面,王堯弘挑選埔里手工製作的奶素餅乾、綜合各種香料的素食沾醬,還有邱蕙賁親做的醬筍,呈現在地好物。他同時找尋友善環境的農友,販售他們的農產品。例如有機稻米是台中稻農為了避免鄰田污染,直接租下所有鄰田,全部進行有機耕作;香菇則是南投的菇農,堅持栽培過程都不噴藥,確保產出食安無虞的無毒香菇。
王堯弘將這些在地好物與友善環境的農產品介紹給太源商店的顧客們,也把商品故事撰寫在粉專與網站上,方便大眾能瞭解商店選物,許多顧客因此產生強烈認同感,更頻繁地光顧商店,成為支持小農維持理念的助力。
-1.jpg)
積極舉辦在地文化活動 年輕人都來認識阿嬤
太源商店本質是柑仔店,王堯弘期望它保有守望社區的功能,因此只要家人尚未休息,街坊鄰居隨時都能入店採買,或跟邱蕙賁聊天、泡茶。社區孩童也習慣在下課後光顧商店,購買零嘴、飲料,還將商店變成課輔場所,「縱使是晚上,只要敲個門,阿嬤都歡迎他們」。
王堯弘也善用太源商店的空間,舉辦各種不同活動或講座,像是請邱蕙賁示範如何用醬筍製作排骨湯等家常料理,或展出彩色修復後的埔里風景老照片,希望吸引埔里居民和外地遊客,看見埔里當地的文化特色。
洪健鈞為埔里穀笠合作社成員,初訪太源商店時,他相當驚訝一間鄉下社區的柑仔店能擺脫擁擠、雜亂的陳設,並販售具永續概念的農產品,且空間相當適合舉辦藝文活動與農村議題討論。穀笠合作社便曾在此辦地方創生講座,「我覺得商店氛圍與農村活動相當契合,讓討論議題時更具說服力」。
五花八門的活動,邱蕙賁也熱情參與,泡茶給大家喝。她希望認識更多像是洪健鈞等外來的年輕人,日後他們會進入店內跟她說:「阿嬤,我來看妳了!」
.jpg)
祖孫分工呈現青銀共創價值
王堯弘坦言,柑仔店是兼職經營,還是要有正職工作,生計才比較穩固。他擔任地方議員助理,因此太源商店雖然歷經疫情,人潮與活動縮減,也能維持既有理念,較無營運壓力。
王堯弘認為,呈現青銀共創的價值是太源商店最重要的任務。他挖掘太源商店販售日用品以外的功能,而邱蕙賁則用一貫的服務熱忱招呼入店的舊雨新知。對王堯弘而言,太源商店不僅是他們共有的店面,也是他送給邱蕙賁的禮物,「阿嬤能繼續在她熟悉的雜貨店生活,比什麼都重要」。
對於王堯弘改造太源商店,邱蕙賁不免向訪客偷偷抱怨自己孫子「太理想」、「限制她賣東西」。不過問起與孫子一同擁有、營運商店的感覺,她也直接回應:「豬窩不如狗窩穩,狗窩樂滾滾!」很高興自己能與家人繼續在這家雜貨店生活。
太源商店營運狀況趨於穩定,王堯弘決定退居幕後,只主責商品批貨與金流,與顧客「交陪」的日常營運則交還邱蕙賁主導,讓她退而不休,繼續為社區居民服務。王堯弘也希望太源商店作為埔里聚會場所的角色可以延續,讓訪客看見鄉村柑仔店的現代樣貌與人情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