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下游特約記者曾怡陵
路邊、田間的野草多半不被重視,常常是除之後快的對象,不過咸豐草、紅田烏、雷公根等常見野草,卻是好用藥草。「日常野草」創辦人李俊頡,從小喝青草茶長大,現在他不只拿野草來煮茶、料理,還做成純露、沐浴包、洗衣精。他表示,野草不須農藥化肥就可以生長良好,希望透過野草產品,讓有機耕作的農民受到支持,土地得以永續生養,消費者也受惠。
「軍事用地裡荷槍實彈的警察拿著長槍搜我身,問我為什麼在這裡。」30 歲時,李俊頡因為在澳洲工作壓力太大,嚴重的幻覺幻聽讓他誤闖軍事用地,被送進療養院。回台後在台中東勢外婆家調養身體,在青草茶的滋潤下療癒康復,也埋下創業的想法。
第一次擺市集就成功,連阿嬤也買單
「小時候我回外婆家,冰箱打開就會看到青草茶。」李俊頡說,外婆去除果樹下的野草後覺得浪費,就將可食雜草煮成青草茶。在他調養期間,靠著外婆的青草茶,身心都慢慢恢復健康,「當時就想,有一天我要讓這些雜草被更多人看到。」
此後,李俊頡和友人的回收帆布包品牌「日常經典」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合作快閃店,想舉辦體驗活動吸引人流。他想到可以延續「日常經典」的概念,思考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元素,就開設了野草花藝課,帶領學員到山上採集野草並進行創作。「但我覺得花凋謝後就丟掉很浪費,就分享哪些野草乾燥後可以泡茶喝。體驗的民眾覺得很特別,甚至喝完覺得好喝,還問我有沒有賣。」
想介紹野草的初心隨著一次次的活動慢慢成型,快閃店結束後,他們又受邀參加過年市集,李俊頡趁勢把野草的創業模式架構起來。「當時的野草是跟人家進貨的,一杯青草茶要賣 90 塊才能賺錢。附近巷弄很多人在賣 20、30 塊的青草茶,要如何區隔?」他決定破除一般用大桶熬煮的方法,現場研磨、手沖。「第一次擺市集就被 U 型人潮包圍起來,有阿嬤覺得好喝,還問我怎麼不沖整桶?」
用野草做料理,風靡年輕族群
「青草產業在台灣會沒落,是因為銷售端出問題。」李俊頡觀察,由於越來越少人接觸青草產品,農民沒銷路,賣價也越來越差。「到國外走一遭,就會知道花草茶是生活體驗的一環。台灣人對青草茶的印象是塑膠牌上寫的『青草茶』三個字,總是被當成藥物,身體不舒服才要去喝,我覺得很可惜。」
2018 年,他在台北萬華開設餐廳,為青草注入年輕的語彙和色調,除了販售茶包,也以魚腥草、仙草、醬油和貝禮詩奶酒做蛋糕、用雷公根做燉飯,李俊頡將看似衝突的中西食材和諧交融,吸引不少年輕人來訪。此外還提供包場體驗服務,並與外部團體合作。
2019 年,日常野草與御鼎興醬油策動的「飛雀餐桌行動」合辦餐會,以野草和醬油入菜。飛雀餐桌發起人謝宜澂設計了「野草醬油焗白菜」,加入龍葵葉的白醬呈現漂亮的奶綠色,吃起來多了草香,降低膩感;他也用滋味微甜、鮮豔的紅田烏作為盤飾,效果出色。「這些路邊野草如果沒有被注意,就是雜草;但如果去認識、使用,就變成寶物」,謝宜澂說。
餐廳經營約莫兩年遇到 COVID-19,來客數幾乎歸零。但也因此,魚腥草等具有保健效果的茶包銷量大增,反讓李俊頡忙翻天。於是 2020 年,他決定結束供餐,專注於茶包生意。
市售食用野草問題多,心中那關過不去
採購原料量變大之後,問題也隨之浮現。買來的野草到貨時經常混雜土砂、雜草、蝸牛殼,甚至還有衛生紙、塑膠袋。李俊頡的父親回想當初,笑得無奈:「我太太挑了之後皮膚過敏,在背後一直罵他(李俊頡)。」
李俊頡也曾拿市售青草送驗,八個樣品只有兩個農藥殘留 ND(未檢出),「我不是要檢舉,只是想了解狀況。原物料不健康,那我如何說服消費者喝了會健康?我心中那關過不去。」他們決定找塊地自己種,卻什麼也種不出來。
過去李俊頡任職薰衣草森林時,曾體驗秀明自然農法等活動,為他開啟環境永續的視野。他想找有機青草農,卻不斷碰壁。李爸爸說:「有個仙草產銷班拒絕我們:『我用化學肥一年可以產一萬斤,有機肥只有三千。你要用三倍價跟我買嗎?那你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找遍各地的農民,最後找到楊梅區特用作物第 4 班的班長李子千。李俊頡說:「過去一袋一斤的貨裡有 40% 不能用,李叔叔的是 100% 可用。」李子千笑得憨厚卻堅定:「我們交給人家,絕對不能連雜草帶過去,這是我的個性。」他從創班之初就採有機栽培,早期種仙草供應農會,現在有「日常野草」契作,也種植魚腥草、咸豐草、薄荷和雷公根等作物。
食用的草並不是隨意種種就好,更需講究風味。曾經,他們發現採收後的咸豐草味道不如市售,為此特地調整採收時間。李俊頡說,「李叔叔經驗老到,決定等開花時再採收,那階段精油含量高,烘製後味道更好。」
調茶靠靈敏味覺,多元口味獲市場好評
有了安心原料,在口味的開發上也要力求符合年輕人的喜好。李俊頡以生命強韌、具顧胃效果的咸豐草為基底,搭配仙草、魚腥草、雷公根調成一系列青草茶。基於想改善水果生產過剩和觸及更多年輕客群的想法,也推出柑橘、鳳梨等水果系列的青草茶,產品大獲好評。
這些繁複多元的味道之間究竟該如何調和?李俊頡念的是文化大學園藝系、輔修生活應用科學系,加上畢業後在西餐廚房歷練十幾年,練就出靈敏的味覺,但在調茶過程中各種原料比例的調配也耗費不少心思。他一開始調出的茶湯不僅苦澀,還散發詭異的發酵味,只得不斷測試,「一堆杯子擺在桌上,跟做咖啡杯測一樣,每一款口味前前後後都要花上至少四個月調配。」只要加入新的野草,調配的流程就要重新來過。
除了勤讀中藥相關書籍,李俊頡也與萬華青草巷的店家們交好,請益青草調配的比例和對人體的影響。「我跟他們維持友好關係,尤其是第三代,我們都希望翻轉大家過去對青草的觀念。」他解釋,雙方不是競爭關係,因為客群不太重疊,「青草巷大部分的客人是為了療效而消費,我們的客人拿來當日常茶飲。」
連結相同理念品牌,讓野草走入日常
系列茶飲的生產雖已讓李俊頡疲於奔命,但對於聯名合作的機會,他仍敞開雙手歡迎,希望創造雙贏綜效。
李俊頡與理念相合的品牌合作,例如與訴求無添加色素、香料的點心品牌「上信饌玉」推出聯名禮盒,提供可搭點心的茶款,並藉由在百貨公司的據點增加曝光度;他也為希望達成塑膠瓶減量等目標的飲水地圖 App「奉茶行動」設計忍冬、芒蘆青草茶茶款;另外還運用咸豐草、紅田烏等在地野草萃取精油、純露,和時尚循環品牌「萬秀洗衣店」推出低敏環保洗衣精。
目前,「日常野草」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企業採購。「我覺得自己滿幸運的,當你的意念往友善土地的方向前進,相關領域的推廣管道也會出現。有 ESG、CSR 需求的大企業會從這些管道找,我們就容易被看見。」除了企業採購,其餘訂單幾乎來自於網路購物,近日也進入家樂福連鎖通路販售,離大眾的日常生活更靠近。
說起未來的願景,李俊頡表示,雜草在土地上有成長優勢,更容易採行友善耕作,此外還具有土壤保濕和固氮效果。他希望透過有機的耕作方式及推廣,食用野草也能發展得像國外香草植物一樣蓬勃,成為日常飲食的一環,照顧人的身心,也看顧土地的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