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觀念源自日本,卻在台灣發揚光大,全台有 6,000多 個社區組織透過創意與行動以在地力量改善社區問題。「社造老兵」盧思岳偕同郭瑞坤、林奠鴻、向家弘等人串連各地社區成立第一個全國性社造聯盟,從農村再生到地方創生都有他的投入,超過 20 年的堅持,讓他在去年底獲頒文化部第一屆社造貢獻獎。
盧思岳的精采人生猶如台灣社造史書。解嚴後的民間社會如何在活力中崛起?社造專業者又以什麼樣的態度與思維讓地方重燃活力?讓我們從盧思岳的人生故事裡,再一次感受社區營造的動人魅力。
青年詩人變熱血教師,為公義走街頭
頂著一頭茂密捲髮,說話快人快語,表情生動活潑,盧思岳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個平易近人的爽朗大叔。難以想像他曾是高中國文老師,又熱衷於社會改革,更因為在街頭衝撞體制曾遭法院判刑。
青年時期的盧思岳個性叛逆又愛寫詩,高中休學後以同等學力考上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在台中、彰化的高中任教。1986 年鹿港爆發反杜邦運動,他不只幫忙寫文宣,更帶領學生參與社運,成為校方眼中的問題老師。眼見民主浪潮風起雲湧,他不滿學校保守作為而辭職,專心投入社運。
八○年代街頭運動狂飆,盧思岳到處參與社運,每次出門,家人就提心吊膽,不知他何時才會回家。1989 年豐原客運罷工案,盧思岳被控「聚眾滋事」,違反《集會遊行法》判刑六個月,最後是工運夥伴湊錢繳罰金免去坐牢。
參與社運久了,他也開始困惑,520 農民爭權益對抗鎮暴警察並血濺台北街頭,但回到鄉里卻繼續接受買票,「人沒有改變,社會也不會改變。」疲累之餘,他轉換跑道,從記者、創業到擔任立委辦公室主任,最後又回到社運,再度投入無殼蝸牛運動。1999 年,921 大地震撼動全台灣,也改變盧思岳的生命軌跡。
從硬體重建到文化重建
當時社會各界投入救災重建,盧思岳以無殼蝸牛聯盟執委身分帶領志工進駐台中縣石岡鄉。石岡以客家族群為主,各家族以傳統夥房(泥磚屋合院)為單元分佈,全鄉 32 座夥房中有 28 座全倒,其餘半倒,生活無依的困境讓許多家族內部分裂為「重建」與「售地」兩派,意見嚴重對立。
夥房不只是居住功能,夥房的中心是公廳祭祀空間,家族環繞著夥房外圍興建住宅,展現客家重視宗族的傳統觀念。許多人憂懼生活無著,認為「拿到錢保障生活」最重要,主張「賣地給建商,大家分錢最直接」。
面對駐點的石岡最大家族「劉屋夥房」,盧思岳協助有遠見的族親們力推重建老夥房,他著眼的是「一旦賣了,宗族凝聚力就散了,石岡的歷史文化也毀了」。有族人直言「日子過不下去,還談什麼文化?」認為盧思岳是外人,主張原地重建夥房是為了謀利,讓他遭受許多威脅,族親內部也在會議上爆發肢體衝突。
經過眾人積極奔走、排除萬難,最終由政府跟家族合作重建二百多年的「劉屋老夥房」,成為現今的「石岡土牛客家文化館」,不僅留下祭祀祠堂凝聚族人,也成為石岡客家文化新地標。盧思岳說:「硬體重建很快,但是真正困難的是重建居民在地文化認同,文化看似無用,但影響力深遠。」
從產業到性別,921 充實社造觀念
「 921 帶給社區營造最重要的一次觀念充實」,盧思岳表示,地震不只震倒房子,也震出城鄉發展失衡、農村產業衰退、人口高齡化等問題,隨著城區大樓倒塌後的人際離散,及重建的資源與人力大舉進入災區,社區營造的焦點也從都市轉向農村。
過去社區營造鮮少碰觸社區產業議題,災後第二年石岡水梨盛產卻滯銷,盧思岳率先發動「以購買代替捐款」直銷農產品,並於次年搭建網站開發行銷通路。921 讓社造工作者意識到,社區工作最終勢必面對產業議題。
社造工作者同時還得面對農村的傳統包袱,客家庄氛圍保守,女性往往被排除在公共事務之外,盧思岳偕同劇場導演鍾喬開辦「石岡媽媽劇團」,讓婦女上台表現震災與重建歷程中的女性感受,透過戲劇力量感動無數人,培力婦女更勇於參與公共事務,這些案例帶動了台灣社區劇場風氣,更深深影響後續社造工作。
921 重建數年,一開始由外來專業團隊幫社區找資源、寫計畫、執行與核銷,不過日久也形成居民與專業者的倚賴關係。為了讓居民自主經營,盧思岳提出「培力輔導機制」概念,專業者退居第二線擔任輔助者,讓居民站上第一線接手運作。
推動「社造中心」制度,一般居民也能輕鬆作社造
盧思岳的倡議當時可說是「不可思議」,制定政策的官員跟社區居民都不相信社區組織有辦法單靠居民運作。為此,盧思岳帶領災區民件重建團隊串連組織的「台灣社區重建協會」與九二一震災重建推動委員會協商,說服當時的文建會成立社區營造中心,分區徵選、培力社區組織。社造點雖來自不同地區,但依照各自提案共通點:閒置空間改造或文化保存、生態調查,議題相近或區域相鄰組成「社造家族」,由輔導團隊尋找專業師資,透過培力課程、活動及計畫執行共享資源與經驗。
盧思岳回憶:「當時認為讓居民自己撰寫計畫、執行工作到核銷結案,像是天方夜譚。」這一套機制,不僅在震災重建區域被證實成功,也應用在其他非災區縣市,文建會在各地陸續成立「社造中心」,邀請專業者組成輔導團,培力社區釐清自己的需求,提出適合的計畫。這樣的輔導機制讓專業者、資深社區工作者與新進社區彼此傳承經驗,力量越來越強大。社區營造不再是單打獨鬥,而是遍地開花、互相輝映。
跟居民打成一片的老頑童,也是敏銳的觀察者
《透南風》雜誌創辦人廖于瑋是盧思岳在九二一重建區的工作夥伴,多年來維持亦師亦友的情誼。她想起災後某年協助東勢果農賣茂谷柑,已議定價格,果農卻在開賣前一刻反悔想調漲,她覺得不合理「據理力爭」,與代表果農的村長在電話中大起爭執,直到被村長「掛電話」,事情就此陷入僵局。盧思岳知道後也不多說,陪著年少氣盛的廖于瑋,在寒冬風雨中騎一個小時機車,到東勢山區傾聽農民想法,並耐心說明訂價與銷量的連動獲利關係。
「聆聽或同理社區,這件事盧思岳是用身教跟言教(傳授),一方面放手讓我們做,但在遇到困難時,陪我們一起解決。」那一次盧思岳柔軟的社區工作態度跟方法,深刻烙印在她心裡,「社造工作者面對人跟地方,必須很有耐心,先融入地方,而不是只帶著自己的目的進去,或者賣弄知識。」
在廖于瑋眼中,盧思岳是個保持好奇心與熱情的老頑童,卻有敏銳的觀察力與思想,她認為這種群眾溝通的魅力與能力,來自於十多年社運經歷的洗鍊,加上二十年社造經驗累積,讓盧思岳成為理論與實踐力兼具的社造專家。
推展社造從公部門到私企業,從台灣滾動到海峽彼岸
新港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陳錦煌醫師曾擔任 921 重建委員會執行長,他認為「盧思岳有論述能力也有輔導經驗,許多政府部門借重他推動社區政策」,從「農村再生」到「地方創生」,都有盧思岳的參與。但盧思岳厲害之處在於,除了政府部門,就連民間企業也認可他的理念。
台灣房仲龍頭企業信義房屋持續 20年推出的「社區一家」計畫,資助過許多社區行動提案,提案的門檻相當開放,支持過許多社區實現想法,除了企業家慷慨解囊提供贊助之外,陳錦煌認為盧思岳從旁協助信義房屋,建議他們規劃社區獎助方案也十分重要。
陳錦煌說:「盧思岳二十多年來一直在社造路上,不只協助公部門跟企業界,甚至也跨海到中國推廣社區營造。」他認為盧思岳真正把社造經驗發揚光大,這一份熱情與行動力值得肯定。
社造如何創造生活的幸福?
「抗爭沒有辦法改變人心」,盧思岳認為必須從日常生活著手,才可能讓人積極參與。「政府蓋的公園,居民不會管它,認為那是政府的事,但是自己動手建立的小公園、小角落,居民就會去維護。」盧思岳用簡單道理,說明社造如何透過「參與產生認同」融化冷漠的人心。
從社運到社造,盧思岳體悟到:「大道理大家聽不懂也沒興趣,一講到政治、統獨,社會馬上分裂,但是倡議故鄉的文化保存、傳統技藝、古蹟重建等,黨派立場差異就沒有這麼重要。」社造從小事出發,但卻能凝聚地方、團結眾人改善生活。
盧思岳認為,社區營造經歷三次政黨輪替,卻從未停止或改變,證明社造是台灣紛擾社會的黏著劑,從日常生活開始參與公共事務,公民社會由此萌芽是最簡單明瞭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