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鷹之手》翻轉蓮藕產業,牛斗山合作社揪青農打響品牌,截切蓮藕攻佔連鎖超市

全台第一個蓮藕合作社誕生,一部電影竟讓一個夕陽產業起死回生!以嘉義縣民雄鄉牛斗山蓮藕產業為題、藕農為主角的《老鷹之手》在 2021 年上映,電影讓當地蓮藕熱銷,更催生出國內第一個蓮藕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劉智賢原本並非蓮藕農,看完電影受到觸動,便媒合當地青年藕農及國內連鎖超市,成功讓截切蓮藕上架,使得過去被農民視為次級品的蓮藕有了商品價值。

截切蓮藕在超市供不應求,也讓劉智賢決定組織合作社,透過合作社協助當地藕農取得產銷履歷驗證,一同供應連鎖超市,打響牛斗山蓮藕的品牌。合作社昨 (1) 日成立,目前有 30 名社員,橫跨老中青世代的農民。21 歲的青農蔡家豪已創業六年,靠著蓮藕年營業額上看 700 萬,他和青農夥伴認為「蓮藕產業絕非夕陽,只會越來越好」。

《老鷹之手》上映後,刺激國內蓮藕的消費量,讓牛斗山蓮藕產業起死回生,青農們都看到希望。(攝影/林怡均)

紀錄片翻轉產業,蓮藕價格三級跳

由賴麗君和彭家如執導的紀錄片《老鷹之手》,榮獲坎城世界影展多項大獎的肯定,紀錄片在國內掀起一股蓮藕熱潮,也讓牛斗山的蓮藕產業出現反轉之勢。民雄鄉山中村村長鄭永欽表示,紀錄片上映後,許多消費者指名要買牛斗山的蓮藕,使得當地蓮藕價格從每台斤 35 元一路爬升到 55 元,「農民的收入變好了!」

《老鷹之手》片中提到牛斗山蓮藕曾經有過外銷榮景,但時過境遷,外銷不再、從農人口老化、青年外流,依賴人力操作的蓮藕產業成了人們眼中「夕陽產業」,藕田面積只剩下約 40 公頃。賴麗君和彭家如花了四年拍攝紀錄片,影片工作結束後也決定協助重振牛斗山的蓮藕產業,不過產業問題已冰凍三尺,要讓農民願意改變並不容易。

「農民們非常保守」,賴麗君分析,牛斗山的蓮藕產業歷史悠久,一直沒有出現產銷班或是合作社,是因為老一輩農民保守又怕麻煩的個性,比較習慣自己種、自己交盤商。而且藕農的種植技術都只傳給自己的孩子、鮮少有討論交流,沒有組織的情況下,農民對外界的資訊不了解,也不知道有什麼資源可以尋求,即便紀錄片拍攝完畢後有人提議組成產銷班或合作社,「一個一個農民去問,沒人願意組織」。

蓮藕果菜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劉智賢本是玉米筍農,因看了《老鷹之手》紀錄片,決定協助蓮藕產業。(攝影/林怡均)

截切蓮藕上架超市,次級品也有出路

合作社的幕後推手是劉智賢,劉智賢是牛斗山的孩子,他種有 20 甲玉米筍,交貨給全聯等超市通路。看了《老鷹之手》,他認為蓮藕是很有潛力的作物,也不願故鄉的蓮藕產業消失,因此主動聯繫在地青年藕農將部分蓮藕取得產銷履歷,透過截切及包裝,成功上架到楓康、全聯、家樂福及美聯社等連鎖超市。

截切蓮藕上架到連鎖超市也打破傳統運銷模式,劉智賢分析,過去蓮藕都直接交給盤商行口,但價格非常不穩定,幾乎是任由盤商喊價,農民還要負擔紙箱的包裝成本。相比之下,截切蓮藕不必特別大或特別漂亮,且超市是固定價格收購、還會提供重複使用的塑膠籃,讓原本價差的次級品蓮藕有了保障。如此一來,前往傳統菜市場的蓮藕質優、價高。總體來說,個頭小、外觀有一點瑕疵的蓮藕送截切有穩定的銷路,漂亮的大蓮藕交盤商也不怕被殺價。

國內目前並無專門的蓮藕截切場,牛斗山一開始的蓮藕截切、低溫保存,都是劉智賢自掏腰包。截切蓮藕上架後好評不斷且供不應求,讓他萌生組織合作社、增加供應量的想法,眼見保守的農民們不敢當出頭鳥,他便自願帶頭、組織農民,「總要有人開始嘗試」,合作社的任務是賣出更多蓮藕,並提升整體產業價值。

牛斗山蓮藕已經上架到國內連鎖通路(照片提供/彭家如)

合作社試種有機蓮藕,未來會建置截切場

提升產業的第一步就是協助藕農取得產銷履歷驗證,蓮藕果菜生產合作社經理楊智凱表示,所有連鎖通路都相當注重產品的溯源及食安,牛斗山的藕農們很早就發現使用化肥會引發連作障礙,很多農民都已捨棄化肥、改用有機質肥。但農民不瞭解法規,也不會文書作業,因此都沒有申請。合作社接下來會陸續幫農民完成文書作業、取得產銷履歷驗證,拿到上架通路的入場券。

除了產銷履歷,蓮藕果菜生產合作社還打算嘗試認證「有機蓮藕」,楊智凱說明,有機農產品中很少看到蓮藕,等於是一片待開拓的藍海,但農民過去並未嘗試過有機栽培,因此多選擇觀望。合作社會先打頭陣,目前已經試種一公頃蓮藕田,正在有機轉型期,預計明年就會取得有機認證,屆時會用這些有機蓮藕來測試市場接受度。

劉智賢表示,除了幫忙賣蓮藕,合作社還要爭取外界資源來服務在地蓮藕產業,包含在當地建置截切場、尋求科研計畫開發機器來降低人力成本,以及申請外籍移工來解決缺工問題。

蓮藕青農創業六年,年營收上看 700 萬

勞動節這天是蓮藕果菜生產合作社首次社員大會,一共有 30 位藕農參加,出席者囊括老中青世代,包含《老鷹之手》紀錄片女主角鄧素玉,以及當地知名蓮藕師傅郭宏英。50 多歲的郭宏英是蓮藕技術研發先鋒,十年前因生意失敗、欠債回到故鄉種植蓮藕,他拜師處處碰壁,於是前往北部觀摩高壓水柱沖土採收蓮藕的技術,後來回鄉改良、教授其他藕農,近五年來牛斗山採藕都慢慢轉為高壓水柱採收。

高壓水柱採收技術已是產業趨勢,15歲的李嘉明能輕鬆駕馭水槍、在藕田快速作業。(攝影/林怡均)

高壓水柱採收可以提高採收效率,同樣時間可以採三倍的蓮藕,且耗損降低,更不會造成老鷹之手。郭宏英目前有六個徒弟,年齡跨足 18 歲到 70 歲,現場許多青農社員都是郭宏英的弟子,例如嘉勝農業公司的創辦人蔡家豪。蔡家豪今年才 21 歲,卻已經創業六年,他的人生是被蓮藕慢慢導回正軌。

蔡家豪童年時母親離家,他一度性情大變、想去混幫派、當老大,國中畢業後因家境貧困而放棄升學,遇到郭宏英才開始學習種植蓮藕。蔡家豪 15 歲時便以家中農地為基礎創業,並找兒時玩伴一起種蓮藕,但蓮藕田工作辛苦,剛開始夥伴無法負擔,加上初期負債 60 萬元,一度讓他很想放棄。後來在當地藕農的協助下,他成立的農企業漸漸有了起色,現在擁有 10 名員工,面積也增加到 10 公頃,且已經研發到可以秋冬也能採收。

靦腆的蔡家豪管理農企業非常制度化,生產、包裝和銷售分工嚴明,平均每天出貨量可達 3000 台斤,一年營業額可達 700 萬元。公司另一名股東李嘉俊是他的搭擋,兩人都看好蓮藕產業、願意拼搏,李嘉俊認為,蓮藕農的二代、三代越來越不願意下田,但蓮藕仍有廣大市場,這意味著,願意下田的農民做得好就不用怕競爭,「這個產業不會越來越差,只會越來越好!」

蔡家豪 (右) 創業六年,與玩伴李嘉俊(左)一同經營公司,包辦蓮藕生產到銷售(攝影/林怡均)

電影打開年輕消費市場,蓮藕田面積大幅成長

蔡家豪決定加入蓮藕果菜生產合作社,是為了多一個販售的機會,許多藕農的想法與他相同。禾益農產行的許圃筵是第三代藕農,全家種有三公頃的蓮藕田,從種植、採收、洗藕粉、販售都是家人分工。許圃筵表示,《老鷹之手》上映為整個牛斗山蓮藕打了一劑強心針,農民本來以為只有外省人會吃蓮藕,直到紀錄片帶來了很多新客人,他才恍然大悟,「單純只是年輕世代不認識蓮藕」。

參加合作社或許能為蓮藕能開拓新的市場,許圃筵認為,過去盤商給的蓮藕價格很不穩定,參加合作社是家族決議後的嘗試,因為年輕客群的消費地多在超市,打進超市會更有機會繼續經營客戶,接下來也會配合取得產銷履歷驗證。

郭宏英統計發現,今年牛斗山蓮藕田面積已經突破 70 公頃,未來合作社拓銷,面積有望回升到過往的上百公頃。賴麗君認為,傳統觀念認為務農是次等職業,藕農也會鼓勵孩子離鄉發展。現在願意留在故鄉種植蓮藕的青年多是新住民的孩子、貧苦家庭的孩子,有的孩子學歷不高、家裡窮到連一個便當都買不起。

這些人被社會拒絕,卻被蓮藕救了一把。「這是祖先留給孩子的禮物」,蓮藕絕非夕陽產業,而是可以養家活口、甚至致富的產業。

延伸閱讀:

為愛掘土,《老鷹之手》深刻記錄蓮藕農日常,榮獲坎城世界影展三項大獎

【蓮藕秘密】解開蓮藕、蓮花、蓮子的三角習題,來認識「老鷹之手」守護的「靈根」

【蓮藕料理】日劇的「金平蓮藕」怎麼做?主廚傳授「藕」伊系家常菜,漬物、煮湯皆美味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