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什麼東西都會生鏽的地方」,蔡伊倫指著「那間賣魚的花店」鏽蝕的店招說,「所以我一開始就把鐵製招牌弄成鏽色」,大有一種與鹹水海風直球對決的氣慨。在老漁民居多的漁村中開一間花店,乍看是與環境格格不入的選項,卻是蔡伊倫對故鄉的眷戀。
作模型開始接觸乾燥花 考取執照正式開業
「那間賣魚的花店」座落在東石鄉副瀨村新結庒連綿的魚塭旁,蔡伊倫翻修原本置放漁具、飼料的倉庫,變成吸睛的花店,雖然特意選擇低調的灰色水泥牆面,但簡潔俐落的建築語彙有種藏不住的光芒。

大學唸的是室內設計,蔡伊倫畢業選擇專題製作時想起自己曾經懷抱一顆少女心,覺得長大後開花店很夢幻。生活稀釋了她的夢想,但不妨趁專題來作一間花店的模型。為了把花店模型裡裝滿花,她開始接觸乾燥花,從此打開另一個世界。
蔡伊倫表示,自己很喜歡鮮花,但接觸乾燥花後,覺得它們既耐放、色澤也比鮮花更多元,再加上她喜歡作模型,乾燥花很像模型的零件,可以讓她組裝成美麗的作品,所以很想進一步認識它們。畢業後,蔡伊倫留在台北工作,白天在園藝資材公司幫客戶設計人造花牆,晚上則鑽研乾燥花的技術,「自己應該可以當老闆」的念頭也慢慢萌生。
蔡伊倫先辭去台北的工作,把東石老家的閣樓整理成工作室,先在網路開店試水溫,又勤跑市集與顧客溝通,畢業季前先製作兩、三百個乾燥花束,「我想說有沒有賣都沒關係,就當作是練習」,結果都如願售罄。雖然慢慢在網路累積了客層,也有固定的營業額,但蔡伊倫很快就發現,因為沒有正規的技術作基底,花束設計碰到瓶頸。於是她放下現成的訂單,讓自己重新歸零,她又返回台北上班,休假時四處拜師,等考到花藝師執照後,才正式返鄉準備開業。

眼光獨具 看出漁村花店的潛力
蔡伊倫從國中起就因為求學而外宿,大學畢業後又留在台北工作,不到 30 歲的人生竟有一半以上的年歲沒陪在父母身邊,「我想要回家了」,她說。
蔡家世代在東石養魚苗、蝦苗,蔡伊倫體認到自己是「魚」養大的,因為不忘本,店名才會取為「那間賣魚的花店」。花店以販售乾燥花和教學為主,父親的下游客戶偶爾也會拿烏魚子、魚丸、鮮蝦請蔡伊倫販售。
只是開店這事受到各方質疑,有人出於關心,擔心年輕人創業受挫,有人則是一味奚落,等著看倒店的好戲,阿嬤認為「花又不能吃,誰會買?」連蔡爸爸都不支持女兒,要她到嘉義市租店面,東石不是可以開花店的地方,她坦言「一切都是在質疑聲中開始的」。
雖然反對聲眾,蔡伊倫卻充滿信心。她提到許多人想到東石就想到吃海鮮,鎖定觀光客的海鮮餐廳不下十家,大家敢投入餐飲業的紅海,卻少有人願意滿足當地人生活物質的需求,演變成許多需求都得到外地才能被滿足。她期待未來有更多人敢於投入不同的服務產業,一起照顧東石的鄉親。
東石當地並不是沒有花店,但他們的客層多是宮廟、喪禮、或是開幕致慶的大型花架,一般人沒有買花回家欣賞的習慣。就像不同個性的業務員跑到非洲賣鞋子,有人看到非洲人習慣打赤腳而覺得失望,有人則是看到遍地商機,蔡伊倫說:「我深深覺得在東石開花店是有機會的,只是大家不敢想像而已。」

培養在地粉絲 讓花束展現自然美
2021 年,疫情看似趨緩,蔡伊倫又準備許多乾燥花束,想以當年的畢業季重新起跑。沒想到入夏後疫情急轉直下,畢業典禮多改為線上,她看著滿倉庫的花束欲哭無淚。
不過她生性樂觀積極,與其坐困愁城,不如用花束來交朋友,於是她在臉專和 IG 宣布「免費贈送乾燥花」,沒想到引起很大的迴響,許多外人特意開車來拿花,走進過去從來不曾聽聞的地名「副瀨村/新結庄」,他們打卡、分享,許多 youtuber 也來造訪,「那間賣魚的花店」迅速成為網美名店,許多人特意繞來東石朝聖,看一間開在荒郊野外的花店。

「但我覺得那些名聲比較不切實際,因為我想要打動的是在地人」,蔡伊倫認為既然要深耕地方,就不該沉迷於外來者的追捧,「他們可能來一次就再也不會出現」。
她腳踏實地,帶著當地學校的老師們認識校園中可以乾燥的植物,也開設課程讓老師學習,希望美學的種子可以往下散播,她同時大方提供免費花材讓大家試作,慢慢培養出在地粉絲。同時,她還創造可愛的「蛋花」和壓克力「盒花」,兩、三小時的課程就可以帶回自己的花藝作品,現在每堂收費上千元的課程都有十人左右報名,「誰說漁村的人不會欣賞花?」
過去的網路顧客則是發現,蔡伊倫的作品有了很大的質變,不只與一般硬梆梆的乾燥花不同,而且很有辨識度,「客人說在別的地方看到,就知道那是我設計的花」。她直言許多同業從鮮花設計入行,容易被鮮花的思維綑綁,而她一路都是做乾燥花,熟稔的知識與技術自然不同。
另外,蔡伊倫喜歡爬山,大自然就是她靈感的來源,她會蹲下來觀察花草的姿態,轉譯在她的作品裡。她自陳自己的風格就是自然派,「我綁一束花會用到十幾種花材」,因為大自然本來就是百花爭妍。既然乾燥花已經脫離季節的束縛,她便希望讓更多植物上舞台,「小花也因為襯托了大花而被看見」。

驚覺自己像外地人 用文化部計畫改造家鄉
蔡伊倫有回接了勵馨基金會的活動案,教授受輔導的少女們製作「蛋花」,課程結束後她帶著大家到村子裡逛逛,來到主祀五府千歲和義愛公的百年老廟富安宮,廟方卻沒有人可以出面導覽。她平素只有廟會時會來拜拜,對廟宇的建築特色、源起故事等都一知半解。「我這才警覺,自己就像個外地人一樣 。」
既然許多人因為花店而來到東石,有沒有可能趁機讓大家認識家鄉呢?當時朋友剛好傳來文化部的「青年村落計畫」,蔡伊倫尋思能否透過政府的經費改變家鄉?富安宮後方有個閒置空間,那是蔡家的老三合院,蔡伊倫想把老宅整理成社區的共享空間,未來可以作為藝術展間,或是展示社區故事照片,或是請外來的藝術家來布展,「可能性很多」。
人生第一次跟公部門要經費就成功,蔡伊倫的村落計畫拿到 80 萬元的補助,除了改造老屋,還包括導覽人員培訓。另外她也發揮設計專長,為富安宮設計文創商品。
同樣也是返鄉青年,文蛤漁民黃良志結婚時老婆的新娘捧花就是蔡伊倫設計的。在這次的村落計畫中,黃良志是老屋整修的「苦力」,漁閒時總是盡力幫忙她。他提到許多偏鄉都有別具特色的社造空間,這也讓他特別期待蔡伊倫的計畫能為東石衍生的可能性。

質疑聲變成支持力 錯誤政策讓青年失望
離開繁華的台北、習慣的社交圈,蔡伊倫返鄉創業,一開始覺得頗為孤單,還好兩個妹妹也跟著她回到東石,一起為家鄉打拚。
「有人想很多,但不會付出行動」,蔡伊倫說自己的個性是想到什麼就趕快行動,「不然什麼都不會有」。目前花店生意漸漸穩定,文化部的村落計畫也按步就班進行中,過去的質疑聲浪,慢慢都轉為支持的力量,她相信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只是她也不免抱怨,自己努力改造家鄉,但家鄉美麗的森林就要被砍伐。「東石難得有一片綠意,港墘農場卻要被砍樹種光電」,想到聖母大道旁可能舖滿光電板,她提高音量「難道讓觀光客來看光電嗎?」文化部鼓勵青年返鄉,經濟部卻要把鄉村舖滿光電板,蔡伊倫直指,政府的「錯亂」讓返鄉青年感到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