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年代,很多鄉鎮都會成立專屬的臉書社團,推薦好吃美食、好玩景點或分享地方美照。嘉義縣東石鄉也有一個臉書社團,好吃好玩訊息一樣不缺,卻多了弱勢關懷與輔具交流,從電動床到尿布與急救金,媒合資源免費提供給鄉親們。特別的是,社團還有一位新聞特派員,只要一部機車一台手機,每天發布東石第一手地方新聞,這個神奇的社團就是「東石之美」。
在台糖港墘農場傳出要砍伐 77 公頃林地種電之際,東石之美立即做第一手報導,24 小時緊盯開發案進度,成功促使地方大團結,成立自救會保住港墘森林。
東石之美有多熱門呢?東石鄉常住人口只有 2 萬人,但是社團人數超過 6.5 萬人,就連嘉義縣長翁章梁來到東石,也不忘找東石之美諮詢地方民情。東石之美不只小心翼翼守護鄉親的信任感,更努力照亮東石鄉,想邀大家來東石作客。
.jpg)
三絲捲老闆當版主,守護東石鄉親
余仁傑是東石之美社團的版主,東石人通常親切叫他「社長」。社長的正業是擺攤賣三絲捲,一種由魚漿、肉絲跟筍絲作為內餡的肉捲,是雲嘉一帶常見的小吃。他通常早上 5 點蒸煮三絲捲,7 點開著小發財車到東石鄉各村落叫賣,最後再到先天宮前擺攤。
記者採訪當天,余仁傑的三絲捲賣完後正打算收拾攤車,卻有個婦人騎摩托車前來,不是為了買三絲捲,而是塞了紅包給他,他隨即拿出記帳本,想記下婦人大名,婦人卻堅持不想公開本名,留下紅包揚長而去,余仁傑只好在記事本寫上「某某村善心人 2000」。收攤之後,他沒有先回家休息,而是前往村長家。
東石村有一清寒家庭,全靠阿公阿嬤剖蚵養大孫子,未料孫子發生車禍,傷勢嚴重,醫藥費驚人。村長出具清寒證明及醫藥費帳單明細後,余仁傑拿出一疊紅包,註明各村捐款人姓名、金額,在村長見證下轉交給爸爸,並拍照在社團公布,小心翼翼的守護這份信任,讓捐款人知道他們的愛心送到誰的手中。
.jpg)
.png)
網路社團化身愛心輔具循環利用中心
下午本該是余仁傑回家休息、備料蒸煮的時間,但他通常稍作休息後又開著發財車出門。這次他把發財車清空,風塵僕僕地開到朴子市約定地址。因為要載的物件有點龐大,需要兩人搬運,社長找「東石之美」另一位夥伴成峻前來幫忙搬運。
委託人是一對年約 6、70 歲的兄弟檔,他們想捐出老母親生前使用的電動床,委請社長轉交給需要的人。哥哥強調,「這個床花費兩萬塊買的高級品,躺下去不會有褥瘡,幾乎還是全新的,買回來用沒幾次老人家就走了,狀況很好丟掉太可惜,希望轉贈給有需要的人。」搬運時天空下起雨來,四人喬了半天,終於把電動床架上發財車。
社長跟成峻緊接著又趕到另一村,這裡要接收的是便盆椅跟成人紙尿布,還有好幾箱營養品。委託人是一位漁民大叔,東西上車後,委託人又拿出一疊鈔票,拜託社長轉交給需要幫助的人,社長又拿出筆記本抄錄一番後,繼續趕往下一處。
兩人來到東石、布袋交界掌潭村,走進低矮陰暗的老房子,這一位老阿嬤長期臥病在床,單靠小兒子照料,社長把便盆椅送來供阿嬤使用,他一面安頓新設備,一邊記錄下老阿嬤紙尿布的尺寸,想待有適合的捐贈品再來轉交。
之後,社長與成峻分道揚鑣,成峻趕著到東石港邊,因為採訪當天是颱風來襲前一天,海上風浪達到警戒標準,縣府在半夜緊急宣布閉港,所有船隻只許進不許出,許多蚵農還來不及到外海把蚵棚拖回內海,這些蚵棚恐怕會禁不起大浪、互相推擠或打壞掉,有蚵農急著在社團裡討救兵,成峻發現問題便趕去瞭解狀況。

.jpg)
東石頭號報馬仔,第一手報導今日東石新鮮事
成峻在「東石之美」的正式職稱為「特派員」,這位活像從《水滸傳》走出來的黑旋風李逵,熱心公益、率直魯莽卻又誠懇。成峻的工作是洗蚵池,一有空閒就騎車東南西北繞,他是東石第一號報馬仔,蚵鄉有什麼大小新聞,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
成峻每天都會在社團貼好幾條東石新聞快報,舉凡廟會祭典、道路施工或人員傷亡的社會新聞,都是成峻的報導題材。雖然外表粗曠,他卻有顆細膩的心,經常在各村廟宇采風,介紹庄頭文化跟信仰風俗。
臉書社團成立後,漸漸有些小吃、飲料店在開幕時請成峻幫忙放送宣傳,廣邀鄉親捧場。談及此,成峻立刻收起彌勒佛般的笑臉嚴肅道:「社團裡廣告還是有控管,只限東石在地店家,支持鄉親創業,平常是不能隨便打廣告喔。」
成峻曾經外出打拼十多年,看盡人情冷暖後返鄉,才發現故鄉最可愛。「你問曾經出外的人,都是這樣,什麼繁華大都會,都比不上富有人情味的故鄉。」他一有空就到港邊拍攝夕照,讓旅外鄉親用他拍的故鄉美照,一解思鄉之愁。更有人透過社團,找到失聯三十餘年的朋友,這些事情都讓他充滿成就感,靠一部機車、一台手機,就可以做好多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有人因為看到東石的美好,出外的東石人有機會常常回來,沒來過東石的人,會找時間想來,這樣做這些事情就夠了。」他笑笑地說。

來跳舞吧!自信與活力照亮蚵鄉
說起「東石之美」社團的發起,要追溯到 2015 年,當時多數東石人都使用「朴子市社團」,余仁傑覺得東石應當也要有一個關心食衣住行的社團。他找上當時在地方相當活躍的嘉義縣祥和舞蹈協會總幹事黃碧貞共同發起「東石之美」,她一口就答應。
黃碧貞雖然是朴子人,但曾祖父在東石,對東石也是很有感情,她在邑米社區大學跟各社區、協會教舞。從傳統土風舞到各國民俗舞蹈,甚至時下地方媽媽最流行的韓國傳統舞通通難不倒她。尤其遇到地方慶典、踩街活動時,她精心指導的舞蹈班戮力演出,讓人感受東石人的熱力,一點也不輸給嘶吼的海風。
黃碧貞說,東石鄉地廣人稀,要呼朋引伴揪人來上課並不容易,不過一旦遇到活動演出時,舞蹈班學員自動卯起來練習,自費化妝造型,上了舞台就是努力展現自信,她形容那種心情好比是「不管人家有沒有欣賞,也要努力發光發熱,照亮地方的那種拚勁」。
她認為「東石之美」就像是東石人的舞台,大家平時都忙著吹海風剝蚵仔拚生計,但是透過這個平台,可以在成峻第一手報導中關心東石地方最新消息,閒聊打屁、分享美景,都在為平淡的海口生活增添光彩,為故鄉活絡氣氛。
.jpg)

社群時代小人物,透過網路平台做大事
跟所有農漁村一樣,東石這個全台最大的養蚵之鄉也飽受高齡化與人口外流之苦,年輕人大多在成年後就往都市跑,村子越來越空,留在家鄉的老人無人照料,貧病交加或缺乏輔具也不好意思主動開口。
東石之美社團成立之初,並非刻意走向公益社團,而是在網路傳播的便利中,發現地方有許多不被關注的需求,這些苦難,讓曾經年少離鄉打拼的余仁傑非常難受,不知不覺就開啟這項讓愛心循環的公益事業。
透過網路平台,他們把鄉親的困難轉化為資訊,也把手中有多餘物資的人媒合起來,匯聚群力提供協助。這股善意的力量越滾越大,成為東石鄉互相關懷、照顧的平台,真正落實里仁為美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