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頭蝠(攝影/賴鵬智)

全球最東的高頭蝠就在台灣!西富國小為保育蝙蝠單騎環島,將蝙蝠的好「報乎人知」

「來了來了,我看到了」、「在哪裡在哪裡」、「有,我也看到了,有一隻」、「我看到三隻了」……

孩子們穿著雨衣,個個抬頭指天,熱切、興奮地指著天空的蝙蝠,牠們在黃昏時從高大的蒲葵樹上飛出來覓食,壯觀時可以有上千隻在空中盤旋。只是海葵颱風雖已離境,花蓮依舊豪雨不斷,這天願意冒雨捕食昆蟲的蝙蝠不多,但還是讓孩子們看得好興奮。

昨 (8) 日這場在花蓮怡園渡假村舉辦的環境教育活動,由蝙蝠專家徐昭龍媒合,他帶領花蓮光復西富國小全校師生一起來認識可能是全世界最東的一群高頭蝠。徐昭龍希望透過一顆顆種子的萌發、茁壯,台灣人可以對蝙蝠就此改觀,一起來保育牠們。

高頭蝠飛出來了,孩子們興奮地抬頭張望。(攝影/張書瑋)

從一隻蝙蝠屍體結緣 

花蓮原本就有蝙蝠,只是孩子受到家庭的影響,過去對蝙蝠並無好感。古時候華人視蝙蝠為招福的象徵,但在西方娛樂世界的影響下,大家漸漸厭惡、甚至恐懼蝙蝠,對牠們不是敬而遠之,就是設法驅趕。

徐昭龍舉例,台北市是砍樹、雲林請消防隊用水噴、金門則是火攻,住在樹上的高頭蝠因各地方政府的無知而遭迫害。徐昭龍判斷,怡園的高頭蝠很可能就是原本居住在光復太巴塱國小的一群,某位校長因為不可考的原因,把校園內的蒲葵樹全砍了,牠們便就近移居到怡園。

西富國小的孩子們是如何從討厭到接受、甚至成為全台灣對蝙蝠最熟的小學生?故事要從一隻死在校園內的蝙蝠說起。孩子們撿到蝙蝠屍體,交給學校護理師張素連,她與台北蝙蝠學會聯絡,將屍體送驗後,除了知道牠是「東亞家蝠」外,還發現牠是因為加保扶(俗稱「好年冬」的農藥)而致命。

徐昭龍表示,2ppm 的加保扶就能殺死一隻成鷹,但西富的東亞家蝠身上驗出了107ppm!花蓮號稱全台有機村,怎麼還有農民使用這劇毒農藥?此外,學會還對蝙蝠屍體進行分子序列比對,發現牠「生前」吃了許多白線斑蚊和農業害蟲。這些結果引發張素連的好奇,「花蓮很少有登革熱疫情,搞不好就是蝙蝠幫的忙」,既然蝙蝠對人類有好處,我們怎麼能不理解牠呢?

YouTube video
孩子們辛苦等待的就是高頭蝠從蒲葵飛出的畫面(非採訪當日影像,影片提供/徐昭龍)

作實驗發現蝙蝠好棒棒,騎單車環島「報乎人知」

在徐昭龍的協助下,張素連利用綜合課,帶著西富國小的孩子們進行實驗,拿東亞家蝠的糞便當肥料種空心菜和蘿蔓,發現有施蝠肥的蔬菜高度多了 4、5 公分,他們還在學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指出同儕都願意認識家蝠,希望學校能夠安排相關課程。

這次的實驗幫西富國小贏得「科學小論文」的銀牌獎,負責實驗的葉昀提到,其他的參賽者都是高年級,他們以中年級身分獲得銀牌,覺得很開心;林浩凱則坦言,實驗結果讓他嚇了一大跳,「沒想到差異那麼大」;彭博意迫不及待將成果告訴爸媽,「本來他們會用農藥,現在都不用了(怕影響蝙蝠)」。

(左起)葉昀、林浩凱、彭博意是蝠肥實驗的主力。(攝影/楊語芸)

張素連提到,實驗之後全校師生都切實感受到蝙蝠的益處,孩子們對於保護蝙蝠有了強烈的使命感,「想要為不會說話的蝙蝠發聲」,他們決定騎單車環島,用他們的足跡宣揚理念。

12 天的行程中,西富的學生除了正式拜會南投的特生中心,與研究員進行交流外,他們也把握每個停留休息的機會,用展板跟路人分享蝙蝠的「真相」,不論是火車站、餐廳、飯店,只要有人願意聆聽,他們就不厭其煩地訴說。

張素連表示,孩子們本來也討厭蝙蝠,所以他們很能同理一般人的心態。「老實說孩子們講的話更有說服力」,她在路人的眼神中看到希望。有一次他們在加油站上廁所,看到有個網子上卡了隻死掉的蝙蝠,孩子們拜託加油站把綢子拿掉,還順便幫員工上了一堂「蝙蝠課」,這事讓張素連頗為感動,她深切感受到孩子們對蝙蝠的心意。

西富國小的學生在田中車站對路人解說蝙蝠的益處。(照片提供/張素連)

教職人員通力合作,設計課程發展特色

由於蝙蝠已經成為全校關注的焦點,西富國小便趁勢將這個主題融入在課程中,從小一至小六各有進度,讓學生由淺入深,更瞭解這個物種。

教導主任賴方之負責課程設計,她坦言蝙蝠是門專業,幸有許多專家和志工朋友的協助,課程除了學理,也包含許多手作,希望近可以讓孩子愛惜動物、遠可以讓他們保護地球。

校長黃寶賢提到,他三年前接任西富國小時就知道蝙蝠課程非常成熟,他只是加以梳理,結合社區的資源,成為學校的校訂課程,希望孩子們可以回頭影響務農的父母,一起減少農藥,保護蝙蝠就是保護我們的環境。「也希望大家講到蝙蝠,就會想到西富國小」,他認為這正是學校發展特色課程的目的,各種議題能夠遍地開花,引起社會的討論和關注。

事實上西富國小旁的馬佛社區也受到學生的感召,不只打造了近百間蝙蝠屋,還合力創作《蝠來了》繪本;當地農民也改採友善農法,推出「友蝠有機米」,更可貴的是,社區連續三年以「給小蝙蝠無毒的幸福」為題,獲得「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計畫」全國首獎,空前的紀錄讓社區倍感榮光。

西富的學生身著蝙蝠衣,為荒野保護學會親子團宣導蝙蝠的益處。(照片提供/張素連)

怡園有意願保育蝙蝠,但需要更多人認識牠們

既然西富國小已經對蝙蝠如此熟悉,為什麼還要到怡園來看蝙蝠呢?

西富國小所在的馬佛社區多以東亞家蝠為主,所謂「家蝠」就是比較親民,牠們多住在民宅的屋簷或學校設立的蝙蝠屋裡。不過高頭蝠是住在樹上的,習性與家蝠完全不同。每到黃昏,成群高頭蝠從蒲葵樹上墜飛翱翔的驚人畫面,用徐昭龍的話來形容,「生命力美得讓人想哭」。他希望更多人認識高頭蝠,也感佩怡園保育蝙蝠的決心。

阮毓琇是怡園財務長,也是創辦人的媳婦,她提到怡園的前身就是公婆收容大樹的地方,「他們不忍許多大樹因為開路、建屋而被砍伐」,從各地不計代價移來的大樹在這片土地上蓊鬱成林,成就了後來的怡園渡假村,因此生態保育不只是怡園的宗旨,更是刻在他們身上的 DNA。

怡園是少數取得「環境教育場所認證」的私人企業,最近還打算在園區內復育水雉,從事生態保育不遺餘力。阮毓琇本身是花蓮的環境教育大使,她在參加某次增能課程時認識西富國小的東亞家蝠,而後間接認識徐昭龍,她知道園區內有好幾棵蒲葵樹,便邀請徐昭龍前來調查。結果他不只發現高頭蝠,還發現其他五、六種蝙蝠。他有心推廣,怡園有心保育,雙方一拍即合,合作愉快。

不過阮毓琇坦言,怡園目前只能低調地保護高頭蝠,例如在牠們繁殖的 5 月至 10 月不使用吹葉機驚擾牠們,但對於園區內有蝙蝠一事,還不敢大聲宣揚。一來是解說人員的訓練不足,二來也怕引發遊客的恐慌,「要改變大家的刻板印象,得一步步慢慢來」。

徐昭龍則建議,美國的萬聖節也是他們的蝙蝠感恩節,因為秋天的各種物產得以豐收,都要感恩蝙蝠的授粉。怡園不妨也嘗試推出蝙蝠感恩月活動,帶大家作蝙蝠屋、吃蝙蝠餐(用蝙蝠造型的餐具,不是真的大啖蝙蝠)、夜觀蝙蝠覓食,而且要「限量供應」,他相信怡園打響高頭蝠保育名聲指日可待。

高頭蝠就居住在怡園的幾棵蒲葵樹上。(攝影/楊語芸)
高頭蝠(攝影/賴鵬智)

台灣應該發展成為高頭蝠的研究和保育中心

最後徐昭龍表示,高頭蝠在台灣繁殖生育,牠們都是台灣寶寶,如果保育工作可以傳承下去,例如西富國小的學生成年後結婚生子,還可以帶著他們的下一代回來看蝙蝠,「這個蝙蝠屋是爸爸在這裡唸書的時候蓋」,這是多麼美好的因緣。

從巴基斯坦到台灣都是高頭蝠出沒的區域,只是這些區域都面臨嚴重的開發,經濟到位後想要進行保育工作,才發現高頭蝠都沒了。徐昭龍表示,台灣特有種的保育工作,對其他國家的研究員而言只能做參考,但高頭蝠是世界廣布種,就像大家會特意來台灣看黑面琵鷺一樣,高頭蝠對全球研究蝙蝠的人都有意義,「台灣應該發展成為高頭蝠的研究和保育中心」。

延伸閱讀:

【蝙蝠解密】蝙蝠為什麼要倒掛?真的會吸血嗎?回聲定位有什麼厲害?吃害蟲大胃王?

台灣蝙蝠陣容華麗:金黃、摺翅、Y 型鼻,農藥、風機、棲地破壞三大致命傷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