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滿軟毛的紅毛丹與「果后」山竹是東南亞最具代表性的水果,過去國人若不是趁著前往東南亞時大啖一番,就只能購買進口貨。不過現在台灣也有果農種植紅毛丹與山竹,而且風味和新鮮度都完勝東南亞,一上市就被掃購一空。
國產紅毛丹與山竹雖然供不應求,栽種面積卻依舊相當少。學者跟果農分析,紅毛丹因為有荔枝為市場強敵,山竹則是苗木價格高、等候產果的時間長,農民眼見高收益也不敢進場。
但兩種果樹比多數水果容易栽種、價格崩跌風險較低,專家建議果農們將紅毛丹、山竹與其他其他果樹兼作,就不怕進場風險過高。
引入台灣多年 紅毛丹、山竹維持高檔價位
紅毛丹與山竹雖被歸類為「新興作物」,不過台灣爲了保存、研究各種熱帶果樹,早在 1930 年代就將兩種水果引入,至今仍不斷有新品種出現在台灣。
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副研究員劉碧鵑表示,紅毛丹品種在台灣至少有十餘種,果殼就可粗分紅、綠、黃等顏色;山竹則有果殼深紅的泰國山竹、馬仕特山竹,與果殼偏黃的黃金山竹。
高樹大津農場果農蔡門興主要種植荔枝,偶然吃到紅毛丹後被它酸甜的滋味吸引。他認為既然荔枝在台灣深受歡迎,同為無患子科的紅毛丹應該也有商機,「值得栽種看看!」他栽培紅毛丹近 50 年,栽培面積超過 12 公頃,宅配價格一斤至少 250 元,也在好市多等大型通路販售。
枋寮春古山竹果園果農許琇晴栽種山竹超過八年,她被美味吸引而種植泰國山竹,如今栽培面積達一公頃,山竹每斤 750 元仍被掃購一空。
潮州彩虹玉生態農場果農陳坤信則是種植黃金山竹,他看見台灣山竹的消費潛力,且黃金山竹從苗株到產果的「幼年期」較短,又適應台灣的環境,約八年前開始栽種,至今產量穩定,每斤售價最高可達 350 元。
紅毛丹栽培困境:品種龐雜、消費者更愛荔枝
蔡門興種植紅毛丹雖然將近半世紀,不過紅毛丹始終未成為台灣主流水果,他認為這是因為台灣紅毛丹沒有專精品種,造成果實品質良莠不齊,「難怪不被市場接受」。他初期是不斷將紅毛丹送給收購荔枝的行口,拜託他們試吃,後續經由他們推薦給市場,才逐漸翻轉國人認為台灣紅毛丹「很難吃」的印象。
劉碧鵑分析,紅毛丹果農習慣以種子繁殖實生苗,但實生苗的品種特性易生變化,若出現消費者喜歡的果實特性,也難以穩定生產。「台灣紅毛丹的品種有點太多了」,劉碧鵑表示,果園若有不同品種紅毛丹,果殼、軟毛顏色差異太大,反而影響賣相。另外部分品種的果肉會「黏核」,不易與種子分離,消費者不方便食用,就會減少購買意願。
荔枝也限縮了紅毛丹的市佔率。劉碧鵑解釋,紅毛丹與荔枝同為無患子科果樹,生長習性相近,紅毛丹雖比荔枝晚收一個月,但都算是夏季的水果。由於國人喜好風味又濃郁又甜、且較不會黏核的荔枝,味道較清淡的紅毛丹還有待市場開發,果農目前自然會優先種植荔枝。
劉碧鵑同時補充,荔枝開花、結果需要低溫,東南亞因為全年溫暖,荔枝不易產果,讓東南亞國家以生產、消費紅毛丹為主。
紅毛丹人工成本壓力小 新住民市場穩定
不過紅毛丹對比荔枝也有其強項,因荔枝產期較集中,農民常遇到「搶工」而無人力採收;紅毛丹在台灣有機會一年兩收、夏季產期晚於荔枝,且單一產期的產量較少,劉碧鵑認為「人力採收壓力較小」。
此外,紅毛丹在台灣較不會有種在東南亞時常見的病蟲害,因此用藥需求較低,較無食安疑慮。蔡門興也觀察,台灣逐年變熱,低溫的時間減少,一些荔枝品種因此不易產果。若之後荔枝產量因氣候變化受限,台灣紅毛丹市場就有機會擴展。
經過多年推廣,蔡門興表示,台灣消費者愈來愈能夠接受紅毛丹,市場需求日趨穩固,「尤其東南亞新住民,他們就是熱愛紅毛丹」。
他分析,東南亞業者有意拓展台灣紅毛丹市場,但進口紅毛丹通常較粗放栽培、再經過長程運輸,新鮮度與風味都會下降。反觀他的紅毛丹經過細心栽培,連東南亞消費者都稱讚「比母國(的紅毛丹)漂亮、好吃」,顯示國產紅毛丹的競爭力。
山竹進場障礙:種苗成本高、幼年期過長
許琇晴觀察,台灣幾乎沒有大面積栽種山竹的農友,「我一直找不到同伴」,並認為買苗成本是關鍵:泰國山竹樹苗動輒數千元,樹齡二、三年以上「甚至要十萬」,農民較難負擔。
山竹幼年期時間長,也增加農民投資風險。許琇晴說明,泰國山竹幼年期至少八年,又要過三、四年才比較豐產,農民單一種植山竹的收入空窗期太長,「除非經濟無虞,不然很難進場」。她是因為丈夫在資金上全力支持,才能規模種植。
黃金山竹幼年期雖比泰國山竹短,但從種植到量產也須約八年,降低農民投資意願。再加上台灣消費者對黃金山竹更陌生,消費市場尚在成長,農民多抱持觀望心態,乃至陳坤信種植一分地的黃金山竹,「就算面積很大了」。
台灣的氣候條件,限制山竹的栽培區域。除了供灌要穩定,劉碧鵑提及,山竹不適合季節與日夜溫差太大,而台灣氣溫對山竹而言,「夏天太熱、冬天又太冷」,建議年均溫穩定的南部區域種植較佳。
不過南部一向種植芒果、荔枝、蓮霧等高經濟價值、市場需求固定的水果,農民不會優先選擇種植山竹。
國產山竹風味與食安兼具 可長期投資
相對進口山竹需經過蒸熱、運輸等過程,水分與風味流失,壞果率也較高,許琇晴形容,新鮮泰國山竹口感 Q 彈,帶些微酸的鮮甜,入喉還有香氣竄出,「就是幸福的味道」,且國產泰國山竹常溫保存數日也不太會壞果,滋味完勝進口山竹。
進口山竹曾有農藥殘留不符規範的紀錄,也因蟲害嚴重被台灣禁止進口多年,許琇晴栽培泰國山竹不用農藥,她發現泰國山竹病蟲害不多,產量也相當穩定,國產山竹更具備食用安全的優勢。
陳坤信說明,南投以南皆可成為黃金山竹栽培地區,且不斷有消費者接受外觀明亮、賣相佳的黃金山竹。他認為農民可以長期、漸進式投入黃金山竹市場。他並強調,正因山竹的門檻較高,反而避免農民一窩蜂搶種,售價受短期的產量波動而急遽起伏。
劉碧鵑補充,山竹味道受多數消費者喜愛,而果殼所含的藤黃素等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有益,有機會朝保健食品產業發展。另外山竹前期幼苗栽培難度較高,但植株成熟後,產果量通常逐年增長,管理也會較輕鬆,屬於長期栽種,效益會不斷顯現的「大隻雞慢啼」果樹。
先行者建議:漸進式栽培
若農民想嘗試生產紅毛丹與山竹,劉碧鵑建議「分散風險」,在栽種芒果、香蕉等主作物時,兼種紅毛丹或山竹,減少單一作物的風險,也不用擔心全部改種的投資壓力。
台灣能生產荔枝、少風害的區域,都適合栽種紅毛丹。蔡門興認為農民規模栽培紅毛丹,要優先買性狀較穩定、不易變化果實特性的無性繁殖苗,一定要淘汰果肉黏核、風味不佳的不良植株,果實也要扣合消費者喜好。
像東南亞新住民喜歡果肉風味濃郁,台灣人則重視果實大顆。農民依據客群聚焦種植特定品種,避免品種龐雜,反而不利銷售。
許琇晴分享,泰國山竹幼苗比較需要遮陰,農民可在原本果樹間兼植泰國山竹,再逐漸淘汰原有果樹,降低山竹折損風險,也減少收入空窗期。她並強調,現在國產泰國山竹一斤價格經常破千,若有更多農民進場,雖會降低售價,但更能擴大國內市場,「希望山竹不只少數人吃得起」。
陳坤信則建議,山竹開花、產果等生產週期跟常見的熱帶果樹不一致,農民要依山竹生長特性,調整修剪、植株矮化、採收等管理排程,有效提升生產品質,讓消費者願意購買國產山竹。等到越來越多農民進場,價格會更親民,消費者頻繁地購買,「這個市場就會更加穩固」。
台灣新興作物系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