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緣和林鴻毅夫妻合照。(攝影李慧宜)

來南迴「家家酒」,大武女兒中年返鄉開書店,潘美緣用百年旅社點亮南迴四鄉

提到「南迴四鄉」,少有人能明確說出台東縣的金峰鄉、太麻里鄉、大武鄉和達仁鄉。這裡是離首都最遠的地方,也是迎接元旦日出第一道曙光的海岸,台九線南北向貫穿其中,人們大多疾駛而過少有停留。四鄉戶籍總人口數 23451 人(2023 年 8 月統計數字),不及台北市北投區的 1/10,常住人口只有戶籍人口的一半。

外界對南迴四鄉的印象是「進出台東必經之路」、「原住民地區」、「產業沒落」、「人口老化」。當在地青年紛紛離鄉背井之際,卻有個人非得跟所有人走相反的路。她是出身大武鄉的潘美緣,一位資深廣播人,近 30 年跑遍全台各地做節目。52 歲的這一年,她向太平洋許願,願返鄉以畢生之力打造新南迴。

9 月 26 日下午,陽光耀眼,由潘美緣建立的南迴四鄉唯一書店正式誕生,名為「家家酒書房」。為什麼是書店?潘美緣認為書店的經營最簡單、但又最包容,這是一間書店,乘載偏鄉弱勢兒童的希望;但它也是咖啡廳,正匯集著地方創生的夢想,至於它的前身是一座百年老旅社「大武旅社」,經過一番改頭換面,開始容納各地旅人駐足歇腳,從「心」認識南迴四鄉的變遷與豐富樣貌。

潘美緣和林鴻毅夫妻。(攝影/李慧宜)

繼承「大武旅社」傳統 建立東台灣「雜種」新認同

身上有阿美族、排灣族、客家與閩南等多元血統,潘美緣常說:「我就是『雜種』,我覺得超好。我們這裡很多是這樣,原本是原住民地區,早期有漢人開墾,後來外省人遷入,現在還有新住民,是典型的東部混搭風,完全呈現台灣多元族群的社會特色。」

不只血統多元,潘美緣的童年也多彩多姿,這一切要拜「大武旅社」所賜。

潘美緣的祖母叫做「郭笑」,在日治大正年間經營當地第一家旅館:「大武旅社」。民國 60 年代,伐木業興盛,各地伐木工人以「大武旅社」為家,不同族群一起生活,潘美緣自小聽遍各種口音。

「我是在旅社長大的孩子,很習慣南來北往的旅客。常常阿嬤在廚房煮大家的晚餐,我也在中庭花園摘葉子假裝自己在煎白帶魚。工作完的叔叔伯伯經過時會跟我點菜:『今天是什麼魚啊?』那時候我特別得意。」潘美緣洋溢一臉笑容。

彼時的大武旅社,會有長期住宿的旅人在花園搭灶自煮共食。潘美緣最常見到的是廣東菜和東北菜,「我記得一位張伯伯,他非常喜歡炒蝸牛。他會在花園四處抓,不夠就到後山抓。這些旅館的味道,讓我理解世界很多元。」

大武旅社老照片(相片提供/潘美緣)

在回家與返鄉個人生命與集體命運間 10 年歸途步步艱辛

回家容易返鄉難!從台北回台東,坐一趟火車打個盹,這是回家。不過,返鄉沒這麼簡單。童年老樹不見了、與父母同輩的老人日漸凋零、老街不再熱鬧、老戲院已經消失,家鄉對潘美緣來說,看似很近其實遙遠。這一條歸途,她緩慢爬行 10 年才回到起點!

父親是職業軍人,潘美緣 10 歲隨父母移居台東市後又到台北市,從沒想過回大武生活。大學畢業後,她投入媒體工作,跑遍全台製播各種類型廣播節目,近 30 年來入圍、得獎多次,廣播金鐘獎、卓越新聞獎、社會光明面新聞獎都可以看到她的名字。

2011 年清明節,潘美緣陪爸爸回家掃墓,兒子指著倒塌頹圮的大武旅社說「這裡是鬼屋」。無心的童言童語如當頭棒喝,使她興起隔年回大武整理老屋和祖墳的念頭。

倒塌的老房子、長滿雜草的空地,是南迴四鄉常見的聚落景觀。(攝影/李慧宜)

這個機緣也促使潘美緣投入家鄉的地方事務。2015 年起,她陸續擔任「台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志工和理事長。5 年下來,她推動南迴四鄉的「綜合長照服務機構」、「關懷據點」、「方舟課輔教室」、「文化健康站」、「愛心巡迴巴士」、「智慧醫療車」等 11 項計畫。

卸任理事長一職後,潘美緣過度勞累、回台北休養,老家繼續提供「南迴協會」作為辦公室。前 2 年,辦公室遷走,空房子無人居住管理容易壞,潘美緣決定邁出返鄉第二步。

「當時我說要在老家開一間書店,爸爸、叔叔都不贊成。感謝我先生賣掉他家的祖厝,我在獲得 2022 年廣播金鐘獎後幸運拿到一個 100 萬元的節目,加起來收入 300 多萬元,這筆錢讓我們開始二度整修老屋,全心投入書店籌備工作。」

南迴四鄉位於太平洋之西大武山之東,擁有豐沛的自然資源。(攝影/李慧宜)

一個人不如一群人 「家家酒書房」有書有咖啡

「家家酒書房」的命名靈感,來自「大武旅社」在潘美緣身上留下的印記。

9 月 26 日是「家家酒書房」舉辦開幕茶會的日子。潘美緣致詞第一句是「一個人如果到了 52 歲才返鄉,是不是有一點晚?可是這條路我走了 10 年」。

「家家酒書房」的功能很多樣,來自各界捐贈的二手書一萬多本,分成生態環境、族群文化、社會議題、文學詩集、繪本、漫畫或工具書等 12 大類,供遊客借閱,也陪伴「方舟課輔教室」的 30 多個孩子,其次,書房的公共空間也能為返鄉年輕人、移居青年與社區工作者,提供一個分享交流的自由天地。

家家酒書房內有一個開放參觀的廣播錄音室。(相片提供/潘美緣)
家家酒書房前的空地也是方舟課輔教室孩子們的遊戲區。(攝影/李慧宜)

以人情點亮南迴四鄉 開幕活動好繽紛

以書房開幕期間的活動設計為例。山豬窟休閒農業區的夥伴說要帶團導覽千年神榕,原點烘焙的年輕情侶負責製作野菜牛肉漢堡招待遊客,大武社區發展協會的媽媽們也不落人後,推出彩虹飯團打頭陣的特色午餐,還有獵場工作室的蜂農、太湖植物園的植物專家,也都紛紛加入「家家酒書房」的開幕活動。

陳雅涵畢業於靜宜大學生態系,台中人,他和男友陳志明在 2019 年開始推動林下養蜂。「我住這裡每天都很期待起床,一走出門看到山、開車出來看到海,活在山海懷抱中,蜜蜂有足夠的蜜源、人有豐沛的生活感。後來遇到美緣姊,大家理念很接近,想一起為友善環境做更多的事。」

以大武彩虹街為發想,社區發展協會的媽媽們開發出彩虹飯糰和周邊特色料理。(攝影/李慧宜)
陳雅涵與陳志明在大武推動林下養蜂至今已經4年。(攝影/李慧宜)

網路媒體人曾憲虹報名參加導覽團,深受大武人感動。他說:「前幾年我第一次環島經過大武,本想多走走深入了解,沒想到開車到大武車站什麼都沒看到,當時對大武的印象是我想親近它但我不知道如何走進去。」

這次運氣好多了,曾憲虹參加各路人馬首度合作的導覽活動。他說:「我看到森林蜜蜂農經營良心事業,也在植物園體會到生態的多樣性,導覽員詳細解說在地歷史和大武港口的變遷。這次我見識到大武的魅力了!」

葉少雲現為山豬窟休閒農業區的理事長,也是生態解說功力一流的導覽員。(攝影/李慧宜)

偏鄉不缺人才缺機會 潘美緣盼大武為南迴摸索成功經驗

「家家酒書房」有如南迴四鄉的展示窗,一樓有漂流木組合的生命之樹,天花板上掛著排灣族魚簍燈,二樓讀書區的地板,鋪設東海岸空拍的 3D 列印作品。

潘美緣說:「南迴四鄉缺的不是人才,而是機會。總要有個人先撐住,我希望,那個人是我,可是我也會需要大家幫忙撐著書房。」始終撐著潘美緣的是先生林鴻毅。無數的細節工作包含擺設、搬運、接送、招待以及張羅資金,都包在他身上。

大武村村長董炎輝跟潘美緣父親同輩,總是替她捏冷汗。「美緣,說真的,我看不出來妳在這裡開店,客源在哪裡?你到底有沒有市場調查?」

不用調查就知道沒有市場!潘美緣看重的是要有人走出第一步,也要有資源可以兼顧弱勢孩子的陪伴輔導。開幕期間,書房內外人來人往,笑聲不斷。附近鄰居紛紛說,「大武旅社復活了,大武的女兒回來了。」

潘美緣認為,根要從地方長出來,只要書房活下來表示大武有機會重生,大武的經驗會是南迴四鄉的第一步。黃建賓是大武鄉長,也是潘美緣的好朋友。他對潘美緣說:「我曾問妳家在哪裡?妳跟我說:『有夢想的地方就是家。』希望我們一起回到出發的原點、實現夢想!」

每每提及老家的重建與社區的未來,潘美緣總是感動落淚。(攝影/李慧宜)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