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一到,不論山谷森林或都市行道樹,經常可見台灣欒樹吐出黃色的花,隨後紅色果實結實纍纍,樹色鮮艷令人不禁駐足欣賞。不過稱呼這種樹時,千萬不能省略「台灣」?台灣欒樹又稱為「苦楝舅」,它跟苦楝有何關係?樹木有異味原來是因為椿象聚集,需要消滅牠們嗎?台灣欒樹充滿趣聞軼事,趁著秋高氣爽,一邊在金雨下漫步,一邊認識這平凡卻又不凡的本土樹種。
認明「台灣」稱號,才是台灣特有種
台灣欒樹 (Koelreuteria henryi Dummer)是無患子科、欒樹屬的植物,林業試驗所所長曾彥學說明,全世界欒樹屬植物目前有四種,只有台灣欒樹是台灣特有種,其餘則為原生斐濟的斐濟欒樹,與分佈中國的複羽葉欒樹、欒樹。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楊智凱說明,若口語上把台灣欒樹省去「台灣」兩字,就代表另一種在中國黃河至長江流域的「欒樹」(Koelreuteria paniculata),兩種欒樹因為花朵與果實的外觀、生長期相似,也確實常讓大家混淆。但台灣欒樹只分布在台灣,在中國看到欒樹,要注意避免「認錯親」。
想分辨台灣欒樹與欒樹,可觀察兩者的果實:台灣欒樹果實底部比較尖細;欒樹則偏渾圓。楊智凱並表示,兩種欒樹葉片都是「羽狀複葉」,不過台灣欒樹羽狀複葉上的小葉數目會比欒樹多,台灣欒樹小葉的基部外觀,也有較明顯、鋸齒狀的「缺刻」。
俗稱「苦楝舅」,卻跟苦楝關係甚遠?
除了欒樹,台灣欒樹也常被錯認為苦楝。曾彥學解釋,台灣欒樹未開花、結果時,樹形與葉片外觀與苦楝相像,因此也稱為苦楝舅或苦苓舅。而植物名字含有「舅」,意指它與另一種植物相像,「如同外甥的外貌像舅舅」。
不過台灣欒樹與苦楝的相似處只限外觀。楊智凱強調,楝科、楝屬的苦楝跟台灣欒樹「恐怕連親戚都不是」。反而是龍眼、荔枝等無患子科樹木,跟台灣欒樹親緣關係比較近。若觀察樹木花期,台灣欒樹主要在中秋前後盛開黃花,苦楝則是春天吐出紫中帶粉的花朵,兩種樹木就能輕鬆區分。
臉書粉專植業病也圖解台灣欒樹與苦楝的樹皮型態:台灣欒樹的樹皮裂紋偏向十字型,樹幹越大,裂痕更像方塊狀;苦楝樹皮則呈現單純縱向或互相交錯的裂紋。若沒有花朵或果實可供辨識時,則可透過樹幹紋路避免「指欒為楝」。
在秋季撒下「金雨」,多種顏色與視覺美感
入秋是台灣欒樹耀眼的時節,楊智凱指出,台灣欒樹的「欒」,就是形容它的花、果實在樹梢聚攏,如同山巒起伏的景象。當黃花落下時,又像撒下點點金雨,而有「台灣金雨樹」的美名。楊智凱並補充,台灣欒樹花期與多數植物花期錯開,剛好能在秋、冬季補充蜜蜂的花蜜來源。
秋天的台灣欒樹綠葉尚在,樹梢不僅有黃花,還有玫瑰色的果實,有些果實還會轉成深褐色,一棵樹有多種色澤,因此也稱作四色樹。楊智凱表示,入冬之後,台灣欒樹葉片會轉黃並掉落,留下黑褐色的果實,春季與夏季又重新綠葉繁茂,一年間充滿不同視覺美感,使它享有「全球亞熱帶名花木」的殊榮。
燈籠狀果實是「最好的行囊」
許多人以為台灣欒樹紅色或褐色的「燈籠」是花,實際上那是台灣欒樹的蒴果。蒴果是由複雌蕊發育而成的果實,成熟後會開裂,讓裡面包裹的種子掉出。楊智凱舉例,秋葵即是典型的蒴果,但它的蒴果「比較肉」,台灣欒樹的蒴果則為三片輕薄的外膜,內部通常含有三粒種子。
台灣欒樹近乎中空的蒴果,能在秋風吹拂時快速轉動,透過風力把果梗擰斷。楊智凱解釋,脫離樹木的蒴果先像螺旋槳,在空中「邊轉邊漂」,落地之後則如同沙漠中的風滾草,在地上滾動直到外膜磨損殆盡,這能減少種子在母樹旁發芽,而無法獲得充足養分與陽光。他形容這是台灣欒樹給予種子「最好的行囊」,讓種子透過蒴果,往更多地方生根。
樹上出沒椿象,要防治嗎?
台灣欒樹樹幹上有時會出現顯眼的紅色,且飄出陣陣異味,這不是樹木本身的味道,而是與它共生的「紅姬緣椿象」造成的。楊智凱說明,紅姬緣椿象是台灣原生種昆蟲,多吸食台灣欒樹的果實或樹液。聽來像是害蟲,但他強調,紅姬緣椿象不太影響台灣欒樹生長,牠堅硬的口器像是小刀,可以割破種子外殼,若沒嚴重損害種子,種子能在落地後快速吸收外界水、養分並發芽,協助台灣欒樹繁衍。
有人可能擔心紅姬緣椿象會像害蟲「荔枝椿象」,危害果樹或人類,楊智凱澄清,紅姬緣椿象鍾愛台灣欒樹,對荔枝、龍眼等果樹幾乎無危害。牠們受驚嚇時雖然會散發異味,但異味物質不會刺激人體,對人的傷害性遠低於荔枝椿象。
曾彥學說明,紅姬緣椿象多在台灣欒樹結果期出沒,並集中在 3、4 月,其餘時間聚集的機會不高。此外紅姬緣椿象出沒,恰巧提供燕子等鳥類作為食物來源。他建議大家看到台灣欒樹上的紅姬緣椿象時不用緊張、亦不用驅離,讓牠為台灣欒樹與鳥類貢獻。
台灣欒樹早已是原住民生活教材
欒樹早已出現在人類生活中,《禮記》中記載「天子樹松,諸侯柏,大夫欒,士楊」,表示人死後,墳前所種的樹要依階級區分,其中「欒」就是代表是欒樹。不過楊智凱說明,台灣欒樹直到 1895 年才由英國植物學家亨利氏在屏東萬金庄(約現今萬巒鄉)留下採集紀錄。
「以往它(台灣欒樹)很少見!」楊智凱澄清,野生台灣欒樹多零星生長在陡峭的山壁間,不像現在隨處可見。縱使被發現,台灣於日治時期的造林也多以檜木等樹種居多,較無木材價值的台灣欒樹,直到近代才因為其觀賞性而廣為栽種。
不過撇除文字紀錄,台灣欒樹已深入台灣原住民生活。楊智凱舉例,包含魯凱族、布農族等,發現台灣欒樹開花、結果時出現颱風,就能推敲是傷害性更強的「秋颱」,並趕快遠離山區。習慣種植旱稻的泰雅族也會配合台灣欒樹開花,種植第二期稻作。另外卑南族則透過成熟果實的顏色,教年輕女子辨認經血,讓台灣欒樹成為天然的健康教育素材。
浪漫金雨隧道帶動河川整治
當台灣欒樹開花、結果,豔麗的樹色經常佔據社群媒體版面,其中位於彰化溪湖的東螺溪畔,有長達 1.5 公里的「台灣欒樹綠色隧道」,許多人會在花期前往朝聖。
湖埔社區大學執行長林淑玲說明,東螺溪畔依位置種植不同行道樹,恰巧溪湖其中一段是台灣欒樹。2010 年,社區大學深感東螺溪水質變差、台灣欒樹因密植而不斷衰弱,所以自組志工隊,定期照護台灣欒樹,還承租附近土地,建造原生植物區,希望改善當地生態環境,讓台灣欒樹與東螺溪恢復健康。
經過社區大學多年努力,台灣欒樹越來越健壯,還讓當地成為賞欒熱點。林淑玲分享,社區大學近年定期舉辦「戀戀欒樹節」,會特別封街,遊客可以在馬路上享受金色花雨灑在頭上的浪漫。社區大學也將原生植物區建成東螺溪生態教育園區,並促成今 (2023)年彰化縣政府執行當地原生植群復育計畫,東螺溪畔逐漸恢復清澈、生意盎然的景象,「這都是有這段台灣欒樹的關係」。
楊智凱則推薦遊客特地走訪屏東萬巒,從萬金聖母教堂往來義、三地門等地區旅遊,不僅可以欣賞野生的台灣欒樹於山間展現堅韌的生命力,還能體驗亨利氏發現台灣欒樹的歷程、瞭解台灣欒樹與原住民文化的關聯。
無法前往各地賞欒景點也沒關係,曾彥學表示,台灣欒樹因為外觀優美,土壤貧乏的惡地也能生長,蹤跡已經遍佈一般道路、學校、公園等地方。他並強調,台灣欒樹具備外觀多變、適應性強、台灣特有種等多項特質,大家更應該好好珍惜與保存它,「若要選哪個樹種代表台灣,台灣欒樹一定是選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