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綠色餐飲大獎》頭城休閒農場奪殊榮,年度主廚Sinasera 24,三廚師獲年度大使

綠色餐飲指南提倡運用友善、有機食材與環境永續,今(14)日盛大舉辦第三屆綠色餐飲年會暨頒獎典禮,表揚致力台灣綠色飲食推廣的餐飲業者們。這次綠色餐飲年會共有 16 項大獎,其中代表最高殊榮的「GDG 年度大獎」由致力當地食農、食魚、環境教育的頭城休閒農場獲得;新增的「GDG 年度大使」則是頒發給喻碧芳、張皓福、簡天才三位綠色餐飲先驅者。

參與業者看好綠色餐飲未來發展,並強調綠色餐廳以後將是趨勢、而非賣點,業者找出自己的餐廳特色相當重要。與會專家則在典禮中分析,綠色餐飲業者若能以互助經營、共同採購等方式合作,較能落實永續經營,另外專家也強調連鎖餐飲集團應盡快加入綠色餐飲產業鏈中,以提升自己的企業形象。(全部得獎名單請見文末)

今年 GDG 年度大使頒給簡天才(左)、喻碧芳(中)、張皓福(右)。(攝影/孫維揚)

破 400 家業者參與,皆是食農教育先鋒指標

去(2022)年綠色餐飲頒獎典禮尚在疫情期間,但台灣綠色餐廳持續增加,成長率超過 34%。綠色餐飲指南共同創辦人何佳穎表示,在台灣疫情嚴峻時,許多業者出現共享經濟、共同採購食材等多元的經營模式,互助合作撐過疫情,「看到非常感動」。

目前綠色餐飲業者達 400 家以上,她感謝越來越多餐廳加入,也強調每個餐廳不論有無入圍、得獎,都是為食農教育作為先鋒的精神指標。

台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說明,綠色餐廳已透過蔬食、慢食、全食物等方向實踐食農轉型,「非常佩服他們」。他也強調,綠色餐飲不應只有農業部等單位主導,環境部等其他公部門若能協助,更能讓綠色餐廳成為餐飲業主流,彰顯它們貢獻淨零排放的成果。

農糧署農業資源組組長黃俊欽表示,消費者「用吃就可以改變世界」,而綠色餐廳即是讓消費者輕鬆用餐,就可以落實環境永續。他並指出,綠色餐飲指南今年獲得英國永續餐廳協會(SRA)在台唯一授權,已經與國際接軌,企業、團膳應多採購綠色餐廳的有機餐食與禮盒,以提升自身 ESG 形象。

綠色餐廳逐年成長,至今已超過 400 家業者參與。(攝影/孫維揚)

本屆 GDG 年度大獎:頭城休閒農場

本屆台灣的綠色餐飲獎項包含 GDG 年度大獎、GDG 年度大使、最佳有機友善食材獎等 16 項大獎,以「 GDG 年度大獎」象徵最高榮譽,透過頒給顧及各項永續飲食指標並有卓越表現的餐廳,成為所有綠色餐飲業者的典範與目標。

今年榮獲綠色餐飲指南 GDG 年度大獎得主為頭城休閒農場,企劃經理林宏達表示農場經營超過 40 年,不僅從慣行走向有機,還致力把在地食農、食魚、環境教育擴展到整個頭城鎮。他說明,農場看頭城鎮的小學學生不斷外移、人口也在流失,因此召集頭城四所小學組成「共好學員」,由農場主廚用在地食材設計餐點,免費為學生舉辦食農教育,「希望把農漁民、小孩都留在當地」。

頭城休閒農場榮獲今年 GDG 年度大獎。(攝影/孫維揚)

林宏達舉例,頭城有獨特的白帶魚一支釣,於是農場購買白帶魚、主廚全魚利用,讓學生透過飲食,愛上頭城的農漁產品。他也運用淺山生態農法產出的作物設計「森林餐桌」,並在消費者用餐時介紹野豬、蜜蜂等林間生物,推廣生物多樣的重要性。

林宏達也分享,頭城有位捕捉櫻花蝦的漁民,會把撈到的海中廢棄物帶回岸上回收,透過農場引介,讓遊客加入捕魚、回收垃圾的行列,現在已是環境永續專案的熱門活動,也使他更有動力維持漁業生產。林宏達認為綠色餐飲業者可以從食農教育出發、延伸到環境教育,最後促進許多農漁民永續生產,以此應證「吃就能改變世界」。

首頒 GDG年度大使:喻碧芳、張皓福、簡天才

今年綠色餐飲指南新增「GDG 年度大使」,獎勵在綠色餐飲發展上勇於作為先鋒、並願意提攜後進的推動者。首屆的年度大使頒給東雅小廚創辦人喻碧芳、Tu Pang地方餐廳主廚張皓福天才餐飲創辦人簡天才,並特別在頒獎時贈與桂冠,彰顯他們為綠色飲食付出的努力。

論起推動綠色餐飲,喻碧芳在台上哽咽表示,「感謝之餘,也覺得有更多的責任」。她提到自己希望用餐可以兼顧健康與美味,所以才推動有機餐飲,但草創時期經營不易。她認為要讓主廚等內部夥伴先認同有機餐飲,這點相當重要,購買優質食材時不能忘記節省營運支出,才能維持餐廳長久經營。

最初像是「獨自前行」、現在有許多餐廳同業「一起共行」,張皓福形容台灣綠色餐飲如同跑了一半的馬拉松,「還要繼續努力」。他不諱言初期推廣綠色餐飲時,消費者較難理解與認同,因此「讓客人好好享受」餐飲著實重要。他會讓消費者用餐時瞭解餐點設計、食材故事,提升餐點的價值,以此讓消費者更願意用更高價格消費綠色飲食。

張皓福表示,許多大型企業為了 ESG 形象,在挑選餐食時更可能優先選擇綠色餐廳,他認為綠色餐廳將會是「向上發展」。但他強調,綠色餐廳也因此將會成為常態,經營綠色餐飲「是起點、不是賣點」,業者需要為自己的餐廳找到特色,設法把有機飲食變成時尚、流行,而非單純的理念宣達。

「(獲獎)是壓力也是動力」,簡天才眼見綠色餐飲指南召集越來越多同業,覺得台灣綠色餐飲將「團結力量大」,自己也會持續帶動在地、友善食材應用與推廣。不過他建議同業,綠色餐飲需要一定的經營規模,也要願意多分潤給前端農民與餐廳夥伴,較能維持餐廳永續營運。

四餐廳榮獲「有機友善食材獎」

「有機友善食材獎」是表揚高比例選用有機、友善食材作的餐廳,不僅讓消費者吃得安心,也成為維護環境永續的一份子,獎項分別挑選北、中、南、東區各一家綠色餐飲業者。北區獲獎餐廳 fifteen 拾吾純植⻄餐廳大量選用有機、友善食材,佔每月採購金額 80% 以上。主廚表示,綠色餐廳增加,代表國人具有「善待環境」的理念,「希望這樣的信念延續」。

有機友善食材獎今年頒發給 fifteen 拾吾純植⻄餐廳、許愿、漢來蔬食巨蛋店、一簞食。(攝影/孫維揚)

中區許愿選用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合樸農學市集、三小市集、上下游基地供應的農產品,以消費者、農場、市場與通路四者相互督促,彼此都能落實永續採購,經營者楊媛婷表示,「或許小型的綠色餐廳在餐飲業可能是「nobody」,但她相信若堅持理念不放棄,就會是消費者的「 somebody」。

南區漢來蔬食巨蛋店長期、穩定與有機農產小農、農場合作,以有機食材及友善食材設計健康的飲食菜單,彰顯綠色飲食的精神。一簞食則大量使用宜蘭深溝村友善社群、周邊農友生產的蔬果設計菜單,不僅讓消費者吃到當地優質農產品,也致力於用餐點完整呈現深溝一年四季的風貌。

年度主廚獎:Sinasera 24 楊柏瑋

「年度主廚獎」鼓勵餐廳廚師,用食材搭配、菜單設計、消費者體驗等面向,引領綠色飲食風潮,本屆年度主廚獎頒給 Sinasera 24 主廚楊柏偉。楊柏偉表示,餐廳位處偏僻的長濱,不僅與當地 50 位以上的小農合作、為長濱國小設計食農教育、還協助新住民開設新餐館「Luma Café」。

他相信只要願意做許多嘗試,綠色餐廳就能讓外界知道台灣有許多很棒的地方,等著消費者認識。

Sinasera 24 楊柏瑋喜獲年度主廚獎。(攝影/孫維揚)

最佳永續海洋獎:從缺

頒獎典禮也討論綠色餐飲未來的挑戰,前包心菜實驗廚房創辦人陳瓊慧指出,綠色餐飲業者需要花時間與產地交流,壓縮營業時間,而被消費者誤解餐飲業者在偷懶,也造成小型餐廳越來越難生存。她認為除了業者可以設計調理包、加工品增加販售品項,也可設法與同區域的業者共同採購或互相協助經營。

由於評審認為入圍餐廳都須再加強漁業與海洋教育,本次最佳永續海洋獎因而從缺。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分析,台灣仍進口很多漁產品,但消費者無法辨識午仔魚、虱目魚等國內主產的漁種,在推動食魚教育時,應從教育消費者認識在地、國產的漁產品出發。

未來經營方針:同好共同合作、連鎖餐飲應加入

綠色餐飲指南創辦人黃俊誠表示,許多連鎖餐飲集團仍不願加入綠色餐飲產業鏈中,也缺席今日頒獎典禮,他特意在會場擺放一隻娃娃,以此呼籲連鎖餐飲集團需積極加入綠色餐飲,才有助於提升自身 ESG 形象與永續經營。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學院院長劉秀慧表示,綠色餐飲勢必對減碳有極大貢獻,台灣若建立起完整的碳權計算、交易機制以後,應儘快協助綠色餐廳與碳交易市場接軌,用實際減碳數據彰顯綠色餐飲的永續價值。

黃俊誠(右一)在會場擺放一隻娃娃(右二),呼籲連鎖餐飲加入綠色餐廳的行列。(攝影/孫維揚)

2023第三屆綠色餐飲指南 16 項得主名單:

GDG 年度大獎:頭城休閒農場

GDG 年度大使:喻碧芳(東雅小廚創辦人)、張皓福(Tu Pang地方餐廳主廚)、簡天才(天才餐飲創辦人)

年度最佳主廚:楊柏偉(Sinasera 24 主廚)

有機友善食材獎:fifteen拾吾純植⻄餐廳(北區)、許愿(中區)、漢來蔬食巨蛋店(南區)、一簞食(東區)

在地當地食材運用獎:拾穗 Bakery&Kitchen(北區)、三時之聚- 彰化武德殿(中區)、而今餐酒館(南區)、邂逅街冰淇淋(東區)

最佳全食料理獎:醞釀生活

最佳永續海洋獎:從缺

最佳人氣獎:泔米食堂(北區)、山東餃子牛肉麵館(中區)、春日廚房(南區)、花愛現餐酒館(東區)

最佳綠食倡議獎:飛雀餐桌行動

最友善社區獎:西尾半島物產店

最有潛力新餐廳: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

最佳綠色空間獎:心雕居

最佳環境永續包材獎:攪攪實蔬

最友善員工獎:膳馨餐飲集團

年度最佳永續經營獎:天才餐飲股份有限公司

綠食先行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中市沙鹿區農會、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高級中等學校、凱基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宏國德霖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啓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南老爺行旅、雲品溫泉酒店雲月舫、台北君悅酒店茶苑、高雄洲際酒店 SEEDS 大地餐廳、崇越集團、Gamania 橘子集團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