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林光電開發熱區,黃色圈處為小兩甲或660平方公尺光電。(圖片提供地方居民)

花東縱谷美景失守!花蓮鳳林光電圈地,超過1700公頃,佔全鎮面積近1/6

台灣光電開發,除了造成西海岸國土破碎,更越過中央山脈,連淨土花東縱谷,也成了「光電重災區」。(閱讀全國綠能重災區,請點選這裡

根據立委陳椒華辦公室揭露,光電開發廠商已取得位於花蓮縣鳳林鎮、國有財產署(以下簡稱「國產署」)及台糖合作意向書(亦稱「土地同意函」)整合開發中土地,逼近兩千公頃,幾乎佔全鎮面積1/6。

光電業者簽下鳳林大片土地開發光電的消息,撼動以觀光旅遊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小鎮經濟根基,引發在地業者關切,鳳林觀光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李美玲更以「驚心動魄」來形容。未來遊客由花蓮市南下進入花東縱谷,進入眼簾的第一印象恐怕不是連綿的綠意,而是大面積光電板。

(更新)報導上線後,縣府向本刊重申,花蓮以環境保護優先,縣府不支持農地開發地面型,廠商取得國有土地合作意向書,不代表縣府同意開發。

鳳林光電開發熱區,黃色圈處為小於兩公頃或 660 平方公尺光電。(圖片提供/地方居民)

超過 1700 公頃光電即將進軍鳳林,佔全鎮面積近 1/6

立委陳椒華花蓮服務處主任陳慶元解釋,從去(2023)年起陸續收到民眾陳情,發現鳳林面臨嚴重的光電開發危機,經向國產署、台糖公司調閱資料發現,廠商取得國產署合作意向書 29案,面積達 925 公頃,另有台糖與業者開發兩案共 307 公頃;加上已完工之友達「生豐一號」66 公頃,以及私人土地開發 437 公頃。

總計鳳林光電總開發規模約在 1735 公頃,達鳳林鎮總面積近 1/6。

目前除「生豐一號」66 公頃已完工外,最新則有由台糖與力暘、中美晶兩案合計開發 307 公頃進行中,其後亦有 30 多個大型案場整合等候開發。

危及花東縱谷綠色景觀,應有地方意見

陳慶元認為,花東縱谷最大的景觀資源,就是由農業跟林地串連成一片不間斷的綠帶,南北長達 180 公里,人們不論駕車或搭火車進入花東旅遊,自然感受到大面積綠帶景觀帶來療癒身心的休憩效果。

鳳林是遊客從花蓮市經壽豐南下花東縱谷的第一個大城鎮,新豐平大橋尤其是鳳林鎮入口門戶,橋下兩側都是大面積造林地,等於是鳳林的門面,地方擔憂若遊客進入鳳林第一印象就是光電板,對觀光發展傷害很大。

陳慶元憂心,光電開發案目前在地方治理的討論度並不夠,他提到先前池上反對光電進駐是由鄉公所來發動討論,「池上人非常重視地景保護,景觀作為公共資產是公民意識一部分」,他認為,鳳林鎮公所應該發揮自治權,慎重面對開發案,「如果無法反思地景守護的價值,鳳林可能成為此後花東縱谷綠帶地景破碎化的開始。」

陳慶元認為,花東縱谷的景觀資源來自於一百多公里不間斷的山林環境與農業組成,國有地也是景觀資產一部分,不該任意釋出種電。(攝影/林吉洋)

觀光協會:光電大舉開發,在地旅遊業者「驚心動魄」

李美玲是鳳林的社區工作者,是她一手把鳳林推上國際、取得「慢城」認證,目前也是鳳林鎮觀光旅遊發展協會理事長。她形容鳳林的光電開發已經到了「驚心動魄」的程度,「1700 公頃是非常可怕的數字,散落四處遊客可及的地方,對觀光業一定產生很大的衝擊。」

因此,旅宿業者作為觀光產業的主力軍,是鳳林最強力反對大型光電案場開發的群體。

李美玲指出,除旅宿業外,鳳林還有兩大空中產業也極力反對光電進駐,一個是飛行傘,另一個是空中輕航機產業,這兩個產業都是帶遊客從高空鳥瞰花東縱谷景色。「如果光電案場一處處建起來後,以後居高臨下看到的不是花東縱谷延綿無盡的綠意,而是滿滿的光電板,這樣還有吸引力嗎?」

而光電開發免經環評的規定,讓李美玲認為政策對光電近乎「放任不管」。李美玲說:「政府為推動綠能幾乎是無限放寬,50 公頃、100 公頃開發都不需要環評,這樣的政策太離譜,如果光電再不訂出環評,選民都在等著看!」

李美玲話講得很重,因為鳳林做為台灣「慢城」運動的起點,觀光小鎮的根基已經被大舉圈地的光電開發所撼動。她認為光電開發的破壞力已衝擊到選民意向,官方應盡速明確制定光電環評標準。

鳳林小鎮產業以觀光跟農業為主,光電開發來的又快又猛,衝擊花東縱谷的旅遊產業(攝影/陳麒祥,照片取自鳳林鎮公所)

為何光電一窩蜂到鳳林?李美玲:面積大產權單一,輸電成本低

令李美玲不解的是,鳳林人口少,耗電量也不高,為何成為光電場蜂擁進來開發的鄉鎮?後來才得知,正是由於鳳林人口稀少,卻擁有大面積土地,而且產權單一,幾乎都是國產署或台糖國有地,加上還有大型變電所,可以讓業者減輕日後投資輸配電設施的成本。

但這些大筆國有土地背後,仍具有歷史爭議。大面積國有土地是國府繼承的日本殖民政府財產,但實際上卻是周邊以阿美族為主的部落傳統領域,國民政府來台後,陸續移撥給退輔會或台糖公司,實際上從未解決歷史遺留的傳統領域問題。

以台糖公司提供土地,與力暘、中美晶兩集團得標的「天樞」、「旭愛」兩案用地為例,就牽涉部落傳統領域,目前仍有部落從事放牧及林下經濟,要求立法委員前往現場會勘,因此儘管鳳林土地成片、產權單一,但除了砍樹種電的生態與景觀爭議外,也有傳統領域議題尚待解決。

環團:鳳林模式過於草率,綠能倡議團體也不支持

地球公民基金會長期在花東駐點,該會專員梁聖岳坦言,即便地球公民並不反對綠能發展,但面對鳳林的開發也不得不搖頭,他直言目前這種只有追逐收益最大化的綠能開發,實在過於草率。

他也指出,雖然開發商鎖定國有地,產權相對好處理,但這種光電開發模式,會把「過去土地遺留的歷史問題丟給開發商與在地居民,雙方會用最粗暴的方式去面對,並沒有辦法讓光電好好發展。」

梁聖岳認為,作為能源轉型倡議團體,他們期待更積極探索地方發展的想像,讓眾人討論光電如何嵌入地方,才是符合環境正義的綠能發展模式,但目前這種粗暴開發方式可能適得其反,「導致地方對綠能的討論,停留在污染、光害或電磁波之類的表淺層次」,反而讓民眾遠離合理的綠能發展方向。

花蓮鳳林第一座大型地面光電案場,占地面積 66 公頃。(照片提供/廖芷瑩)

學者看鳳林:任何鄉鎮都不該負擔這麼高比例光電

東華大學是花東地區最具規模的高等教育機構,也關注花東地區永續發展,自鳳林傳出大規模大規模光電規劃與申請案消息以來,東華教師便組成跨領域小組,投入研究地面型光電開發對花東縱谷的影響。戴興盛是該校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也是關注光電小組成員之一。

面對鳳林可能的光電危機,戴興盛表示,研究團隊掌握到申請案總面積比較可能落在 1100 公頃,即便略低於外界估計,也是一個相當高的數字。他主張台灣要做到兩件事:「第一,各地區都不應迴避共同承擔再生能源的責任;第二,任何一個鄉鎮,都不該負擔過高比例的光電設施。」

學者戴興盛認為應對氣候危機是全民責任,所有地區都應共同承擔提供再生能源責任,以避免責任由少數地區承擔。(圖片來源/戴興盛臉書)

學者:中央、地方應各司其職,學術界應投入研究提供公共決策討論的基礎

東華團隊自前年(2022) 8 月開始展開調查,也在鳳林地區舉辦公開討論會,發現地方有很反對的聲音、有溫和的意見,也有很支持的聲音,各種意見光譜都有。戴興盛認為,能源轉型是必經之路,也是地方重要的經濟社會生態議題,必須坐下來談,以證據為基礎,討論到底地方能容許的量是多少?應該放在哪些區位?從這些討論得到共識。

戴興盛認為,由於全球氣候危機,各國推動淨零政策刻不容緩,必須儘速以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台灣除了在海峽設置風力發電設施外,不可避免地,也必須在陸地上設置屋頂與地面型太陽光電。然而減碳是世界各國與台灣人共同的責任,應做到合理公平地分攤責任,不該由少數地區承擔。但這前提是社會應建立共識,由各地區共同合理承擔責任,而不是一味的反對再生能源設施,以搭便車心態將責任推到其他地區;而政府則有責任以政策去達成全國各區共同承擔責任的目標。

戴興盛表示,能源轉型不只影響地方,該怎麼做對學術界也是一大挑戰。東華團隊將整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對鳳林進行長期調查研究,希望透過鳳林的案例,累積數據資料作為佐證,尋找地方最合適的光電發展模式,並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力求把淨零的責任與成本分攤到各地區,而非由少數鄉鎮承擔責任,同時將再生能源的惠益確實落實在設施所在地區。

台糖農地是否能變更?由中央層級決策

鳳林造林地的產權開發雖分屬台糖公司及國產署,但仍涉及農地變更的程序,據側面了解,台糖農地開發光電政策均由中央層級決策,至於涉及農地變更程序,農業部態度為何?至截稿為止,記者尚未收到農業部回覆。

(更新)縣府申明:花蓮以環境保護優先,不支持農地開發地面光電

本文採訪階段曾就相關議題採訪縣府,縣府人員回覆,2MW 以上准駁權在中央層級。報導上線後,花蓮縣府由行政研考處吳昆儒處長向《上下游》澄清,廠商僅向國產署或台糖取得合作意向書,不代表縣府同意開發。

吳昆儒說明,花蓮縣府自 2018 至 2023 年共收到 17 件廠商申請開發光電案,只有 2018 年生豐電力 66 公頃一案,在代理縣長蔡碧仲任內核發同意函,其餘並未被縣府核定同意。

吳昆儒強調,17 件申請案內有 12 件開發集中在鳳林是事實,但現任縣長徐榛蔚任內沒有任何一件取得同意。廠商申請開發是人民合法權益,縣府會依程序受理審查。縣府已訂立特別辦法,要求籌設光電須在地方召開說明會,取得鄉鎮公所同意函才能送至縣府進行下一程序,否則就是退件處理。

吳昆儒表示,綠能開發是中央政策,國際上也有有急迫性,能源局也曾就光電開發多次向縣府溝通說明。縣長徐榛蔚已申明,花蓮縣以環境保護優先,支持潮汐、地熱跟生質能發電,對農地地面型光電開發,採嚴格把關。

延伸閱讀:

綠能災區之最》七股3成面積種電「最大苦主」,鳳林強度最高,芳苑風、光電兩面夾擊

【空拍調查】破碎的西海岸,魚塭農田光電海

【調查】全國最離譜綠能開發,屏東農地種電背後真相

【調查】大風吹,吹什麼?風電重擊的海口人生

【調查】光電侵農大調查,直擊數百案場,揭發四大亂象

(持續更新)錯誤綠能犧牲農漁村系列報導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