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檬外銷榮景失色,加工用檸檬、庫存果汁賣壓沈重,亟需開拓市場

檸檬是低調又很有存在感的水果,壓榨成汁進入料理、手搖飲料等。千禧年後,兩岸交流熱絡,不少手搖飲業者至中國拓展事業,同時帶動台灣檸檬的出口,因台灣檸檬香氣較中國檸檬明顯,出口量逐年成長,最高一年曾出口近 3000 公噸,更是屏東縣前縣長潘孟安引以為豪的外銷政績。

2022 年 8 月,中國海關總署宣布封殺台灣柑橘類水果,檸檬外銷受到影響,檸檬產地價也開始下滑,更有官方力挺的合作社破產倒閉。收購檸檬的農企透露,目前榨汁檸檬的庫存多,賣壓沉重。業者建議農政單位,應鼓勵尚未使用檸檬的新興手搖飲品牌,一起來用檸檬。

檸檬在餐飲用途廣,台灣檸檬因中國而開始外銷,種植面積增長後又因中國封殺而出現賣壓(攝影/林怡均)

檸檬是餐飲之母,吃的、喝的無所不在

金園農產生產品合作社總經理鄒國文細數,從料理到飲料都需要檸檬,例如:煎魚料理常常會附上一顆檸檬、生菜沙拉中也常常滴入檸檬汁提味,西式、中式、日式、東南亞料裡都有檸檬的身影,「檸檬可說是餐飲之母」。

國人愛喝的手搖飲也有檸檬,鮮茶道副總經理蔡宗展指出,消費者熟知的品項像是蜂蜜檸檬,加入的檸檬量較多,「有的飲料不見得有標示添加檸檬,但其實也有放檸檬」,例如:五十嵐的八冰綠,檸檬便少量加在飲料中。放眼手搖飲料品項,熱銷飲品中幾乎都加了檸檬,「檸檬是無所不在的」。

不只手搖飲,超商、超市通路裡的飲料也處處是檸檬。台灣區飲料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翁聰賢表示,市面上鮮少看到純檸檬汁,但芭樂、柳橙汁等飲料都會加入檸檬,為果汁「畫龍點睛」。

儘管檸檬攻佔國人的餐飲,但蔡宗展、翁聰賢均表示,檸檬功能大多是點綴,因此用量不算大,「一直都是穩定持平」,不過外銷數量卻從2014年起,快速增長。

手搖飲店在中國拓展,台灣檸檬打開外銷市場

查詢農業部的檸檬生產及外銷數據,檸檬種植面積及外銷量從 2014 年起同步快速增漲,栽培面積一舉突破 2000 公頃、逼近 3000 公頃,外銷量則從不到 50 公噸,直線上升到 200、500 公噸,2017 年後外銷量就破千,2019 年達到 2901 公噸的巔峰,外銷 99% 去往中國。

以農業部統計來看,2014 年以前,檸檬主要供應國內市場,但 2014 年起,約 5% 至 10% 檸檬去往中國。鄒國文分析指出,早期檸檬的通路很少,但 2008 年兩岸交流開放後,陸續有台灣人到中國開拓手搖飲事業,隨著中國的手搖飲分店一家接著一家開,這些手搖飲對台灣檸檬的採購量也增加,促使產地種植面積成長,農民、代採工班也越來越多。

台灣檸檬香氣特殊,受飲料業者青睞

台灣檸檬品種多為優利卡檸檬,中國也有種,為何當時的業者仍要買台灣檸檬?鄒國文指出,台灣檸檬的香氣特殊,中國栽培的環境不同,中國檸檬無法取代台灣檸檬。

針對台灣、中國檸檬的差異,台灣柑橘之父、嘉義大學園藝系名譽教授呂明雄解釋,中國的優利卡檸檬九成種在四川省安岳縣,四川土壤為鹼性,台灣土壤偏酸,溫度、雨量也不同,因此果品狀況不一。

此外,中國的檸檬會在樹上掛果至成熟、轉黃才採收出貨或貯藏,這些黃檸檬主要做切片泡熱水食用,香氣及酸度和台灣檸檬均不同;台灣採收的是九分熟青檸檬,青檸檬適合榨汁、製作飲料,所以飲料業者才會偏好採購台灣檸檬。

台灣和中國都種植優利卡檸檬,種植環境的不同,因而造就台灣檸檬獨特的風味(攝影/林怡均)

中國封殺台灣柑橘,影響檸檬產地價

檸檬產業因中國而起,也因中國而出現挑戰。兩岸經貿協定 ECFA 把台灣檸檬列入早收清單,給予關稅優惠。但好景不常,2022 年 8 月 3 日,中國海關總署以檢疫不合格為由,暫停台灣柑橘類水果輸入,其中包含柚子及檸檬。同年檸檬出口量跌到 160 公噸,2023 年更只剩 30 多公噸。

屏東縣政府過往曾發布新聞稿,宣揚檸檬外銷中國的實績,然而中國暫停輸入台灣檸檬後,產地合作社哀聲連連,其中,曾經受到屏東縣政府及農業部力挺的「軒禾農產品運銷合作社」更是在2022年12月因拖欠貨款而倒閉

同樣遭到中國封殺的柚子、鳳梨,出口受阻後產地賣壓變得沉重,但檸檬狀況顯得撲朔迷離。蔡宗展表示,每逢水果滯銷時,他就會接到農糧署的電話、進場採購,「我沒有收到檸檬滯銷的消息」。

然而,農民的看法卻不同,屏東縣檸檬果農馮太太指出,她與丈夫經營 1.7 公頃的產銷履歷檸檬園,中國封殺台灣檸檬後,檸檬的買氣、產地價都明顯下滑,「對我們影響很大」。

有的手搖業者沒有感受到滯銷,但農民卻覺得難賣,關鍵在於採買樣態。鄒國文說明,每家手搖飲採買的檸檬產品不一樣,有的選擇採買壓榨好的檸檬原汁,有的品牌如五十嵐,會指定要買檸檬鮮果,各家的採購標準也不同,若是採買A果,則波動幅度不大,但若採買 B 果,就會明顯感受到數量和價格的變動。

檸檬因外表、體型而分為A、B果,但產地價格及通路均不同(攝影/林怡均)

檸檬分 A、B 果,價格差很大

何謂 A 果 B 果?一般而言,檸檬依規格、品質分為 A 果及 B 果,鄒國文解釋,A 果通常進入鮮果市場,例如超市量販看到一顆顆乾淨、亮麗的檸檬就是A果,有的連鎖手搖飲如五十嵐也會指名要買A果;至於表皮亮麗但太大、太小不好包裝者,以及果皮遭蟎、薊馬少量叮咬的檸檬,則歸類為 B 果。

B 果用途廣,有的餐飲客戶會採購作鮮食用,也有果汁業者會買來榨汁;倘若病蟲害太嚴重,檸檬果皮被咬破、流出精油,賣相極差者則是 C 果,只能壓榨果汁。

鄒國文細數,B 果價格最多只有 A 果的一半,有時更只有 1/3,C 果價格更糟。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收入,都會拼命提高生產品質,他總結合作社過去八年收購情形,發現A果比例約佔七成,B 果則佔三成,C果數量非常稀少。

檸檬用途廣,可鮮果賣,也可壓榨成原汁販售、使用在多種飲料(攝影/林怡均)

A 果銷售影響不大,B 果大幅滯銷

在中國禁運之後,產地的A 果價格變化不大,通常落在每公斤 90 至 100 元,B果價格卻大幅滑落,去 (2023) 年盛產期間一公斤只剩 10 元。中國禁令為何嚴重拉低了B果價格?

鄒國文說明,鮮果、檸檬原汁都有銷往中國,鮮果檸檬的外銷對價格的拉抬更加顯著,中國買的檸檬包含 A、B 果,這些檸檬多去往手搖飲料店,每杯手搖飲的價格及配方都是固定的,但便宜的B果能降低成本、帶來更多利潤,「B果反而比A果受歡迎」,每年B果都被搶購一空。

在中國禁令之後,本該外銷的檸檬回流,然而。台灣市場胃納量是固定的,「現在市面上到處都是A果」,賣相較差、不符規格的B果便被市場拋棄。

不幸的是,中國雖然只封殺檸檬鮮果,但中國業者擔心檸檬原汁會是下一個禁輸項目,因此也不再向台灣採買原汁,讓加工檸檬的需求雪上加霜,「檸檬A、B果價格都下滑,但個別受影響程度不同」,倘若A果從 100 元掉到 90 元、80 元,那B果的價格便是從 50 元跌到 30、20、10 元。

本該外銷的檸檬回流到國內市場,連帶拖累產地價(攝影/林怡均)

水果產量大過鮮食需求,價格下跌,消費者未必感受價格變化

針對加工端與產地之間的落差,大苑子董事長邱瑞堂指出,水果的價格是有分等級的,鮮食水果的要求最高、價格也最好,「農民賣鮮果的利潤是最好的」,但倘若水果產量大過鮮食需求、必須尋求加工通路時,價格就很不好,有時甚至和成本齊平,或者更低。但產地端的變化不見得會反映在售價上,因此消費者不見得能感受到價格變化。

邱瑞堂一語中的。屏東縣檸檬果農邱國和說明,檸檬每年7月至9月盛產,此階段的產地價是最低的,入冬後到過年前的產地價最好、但產量最少,「盛產期的價格,是農民收入的關鍵」。

以近兩年來說,過年前的檸檬價格每公斤約 90 元出頭,「往年都可以破百」,而盛產期的檸檬價格浮動更明顯。

面對滿園的檸檬,邱國和表示,去年以來,他都請農工增加疏花、疏果的量,尤其是B果,「收了也是賠錢」,因合作社場、食品廠的庫存「依然很多」,產地農民都盼望中國重新開放市場,紓緩檸檬的賣壓。

即便中國重新開放,台灣檸檬也不再有優勢

縱使中國再次准入,台灣檸檬可能也討不到好處。永大食品長年收購檸檬,副總經理謝應盛表示,中國當地手搖飲料店每天都要營業,不會因為失去台灣檸檬就減少品項,反而轉向採購便宜的中國、東南亞檸檬。

雖然中國檸檬香氣不足,但飲料店還是可以透過調味來彌補,現在也已經讓客人習慣口味了,台灣檸檬不再有市場優勢。

謝應盛透露,Covid-19 起,檸檬的買氣就下滑,加上中國的封殺,不少農民都在淘汰老樹,但因Covid-19 疫情傳染風險始終未消,加上網路瘋傳吃檸檬可以抗肺炎,短期間內檸檬的鮮食需求未減,不過讓人擔心的是,後續檸檬市場仍是未知數。

檸檬產地價低迷,檸檬農民紛紛加大疏果量,也期待中國市場重新開放,但業界調查後認為,即便中國市場重新開放,台灣檸檬也難再競爭市場(攝影/林怡均)

農糧署:檸檬汁庫存壓力大,願意協助

鳳梨、釋迦等水果,遭中國封殺時,農業部的對策之一是加工,但檸檬本來就有很高的比例是做加工,該如何紓解?

蔡宗展認為,連鎖手搖飲、大型食品廠的包裝飲料的現有檸檬市場已經穩定,也很難再增加,建議農政單位可以媒合新興、剛起步的手搖品牌,近期新加入的品牌擁有的產品數量較少,有的品牌甚至不見得有使用檸檬,鼓勵這些新興品牌一起來用檸檬,可以加速檸檬的消化速度,「這些品牌原本檸檬用量是零,從零開始會成長很快」。

對此,農糧署果樹及花卉產業組組長蘇登照回應,檸檬汁的庫存是各家業者的商業機密,農糧署主要著力於末端的消化。去年檸檬產量約減少一至兩成,外銷中國佔總產量不到一成,農糧署詢問食品廠,得到的回應是去年加工、採購一切正常,但目前確實尚有庫存。

蘇登照表示,今年柑橘果需求非常強勁,推估檸檬汁也有廣大市場,但倘若產地有廠商、合作社場有庫存壓力,農糧署願意協助。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