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柑橘教父─國寶級研究員呂明雄,80歲走遍全台果園,奉獻一生不悔

橘子要長大,陽光、水和土壤缺一不可。對台灣柑橘產業來說,嘉義大學園藝系名譽教授呂明雄也如同陽光、水與土壤一樣重要,他的足跡遍佈全台柑橘果園,從研究、輔導到關懷陪伴,同時提攜後輩,為柑橘產業注入溫暖養分。

呂明雄一生研究幾乎都奉獻給了柑橘,可說是一部「行走的柑橘產業近代史」,身兼柑橘技術輔導團團長的他,對柑橘產業重大事件無役不與,如:柑橘黃龍病、進口農產品開放衝擊,而為了了解柑橘品質,他一天會試吃超過 100 顆不同品種的柑橘,甚至因此付出健康代價。

從學校退休近 20 年,呂明雄至今未停下腳步,依然持續研究國內外新技術及知識,也是各地柑橘評鑑賽事的常駐評審。儘管年近 80,他仍會親自上樹修剪枝條、將自身經驗傳承給後輩。產業界稱呂明雄為「台灣柑橘之父」,他則自謙為一名老園丁,並表示「只要我還走得動,就要繼續為產業服務」。(延伸閱讀:為何台灣柑橘世界甜?

呂明雄被譽為台灣柑橘之父,他將身心都奉獻給農業,一生陪伴台灣農民(攝影/林怡均)

水果暖男以柑橘為志業,從研究室走向田間、提升農民學養

呂明雄的父親啟蒙了他對農業的興趣,從小跟著父親種香蕉、鳳梨及橘子。對父母來說,呂明雄是個「暖男」,不僅書唸得好,會主動做家事、跟著父親下田,也會陪著母親去買菜。念大學時因成績優異,申請到的獎學金全數轉交父親買肥料、減輕家中經濟負擔。

水果養活了呂明雄一家,也讓他選擇園藝系,完成學業後,他來到嘉義大學任教。呂明雄一開始鑽研「採後處理」,協助農民透過貯藏、延緩銷售壓力,不過他發現,水果採收的瞬間就決定了品質,任何處理、貯藏方式頂多讓品質持平,提升品質的關鍵仍是源頭的品種以及栽培模式。

因此,呂明雄的研究從室內走向室外、走進田裡,他先後研究了香蕉、芒果、桃子、梨子等水果,最後定錨在柑橘。

呂明雄研究過香蕉、芒果、桃子等水果,最後定錨在柑橘產業(攝影/林怡均)

柑橘為農業轉型重要作物,卻有黃龍病夢魘

農業養活了無數先民,然而,隨著工業發展,1962 年工業產值開始超車農業,也讓國內農業開始轉型。呂明雄回憶,當時的農業政策方向為農村建設,並讓各地發展專業產區。以柑橘產業為例,台中東勢及豐原為椪柑、新竹為桶柑、嘉義水上為柳丁、台東則為晚崙西亞橙。

不過,專業產區發展不到五年,產地便爆發「柑橘黃龍病」,黃龍病堪稱全球柑橘產業的夢魘,會造成嚴重損失。

柑橘黃龍病由細菌引起,果樹感染後,植株的營養供應會受到影響,嚴重時果樹會死亡。呂明雄發現,早期不少農民是一字不識的文盲,對於新興病菌的警覺性低,也無基本的植物生理、土壤養護、病原防堵等觀念,才會造成黃龍病的快速擴散。

一開始的農村建設政策著重於於硬體改善,呂明雄認為,「軟體也要提升」,軟體指的是農民的學識素養,農民有了知識,技術應用才會有效益,他便先針對有心學習的農民開始加強專業指導。

為了提升農民學養,呂明雄勤跑產地,試驗及研究也與農民合作(攝影/林怡均)

因應進口衝擊,勤跑產地提升品質,一天試吃百顆柑橘

1990 年,台灣申請加入 GATT(WTO 的前身),也意味著台灣農業將面臨進口農產品的壓力,當時的農業政策針對不同作物產業擬定轉型方針,呂明雄是參與決策的專家之一。

他說明,當時全台柑橘面積高達 5 萬公頃,非常容易出現產銷失衡。為因應自由貿易,政策決定將面積縮減至 2.5 萬公頃,同時把柑橘單位面積產量及品質提高,並以多樣品種錯開產期、確保農民收入。

呂明雄被賦予重任,他身兼柑橘技術服務團團長,肩負拉抬柑橘品質的任務。當時全台有 47 個示範果園、17 個柑橘產銷班,分布在新竹、台中、嘉義、台南、花蓮、台東等地,每個產銷班每月都會開會,呂明雄帶著團隊一起參加會議、走訪柑橘園,搜羅產地問題,並透過研究解決,專業的指導慢慢贏得農民的心。

柑橘品質提高的關鍵之一在於拉抬果實的糖度,為了確認輔導、改良是否有用,呂明雄食用的柑橘量遠遠超乎常人,有時一天會試吃超過 100 顆不同品種的柑橘。但人體攝取糖分一旦超過可代謝量,便會轉換為血脂,經年累月下來,使他有了高血脂。

提起此事,呂明雄面不改色,僅表示「去園藝系報到的第一天,老師就警告過了,我早就有覺悟」。至今為止,他為了維持健康,減少日常澱粉及糖份,但當農民送來柑橘請呂明雄評鑑時,他從不拒絕。

雜交柑橘的時代來臨,產業需要新品轉換血

台灣最常見的柑橘為椪柑、文旦柚、柳丁等,呂明雄認為,柑橘品種接下來勢必會陸續更新。以椪柑為例,椪柑在台灣已有 300多年歷史,但隨著飲食模式改變,消費市場已漸漸出現「疲乏」狀況,價格很難再有突破,這對果農來說不是好事,整體產業都需要換血。

「21世紀是雜交柑橘的時代」,所謂雜交柑橘便是兩種以上的柑橘交配產出的後代,通常會結合父母本的優勢,例如:生長勢強、品質好、植株強壯等,現行栽培難以突破的關鍵,往往可藉由品種更新來達成。

桶柑是國內常見柑橘之一,來台歷史悠久,但產銷也都日漸疲乏(攝影/林怡均)

為協助更新柑橘品種,呂明雄走訪各國,觀察世界各地潛力品種,他認為最有參考價值的是日本,因為台灣各地的環境條件不同,適合的品種也不同,日本的品種則非常多,幾乎是一縣一品種,例如:愛媛 28、春見等。

其中,呂明雄最看好的品種為「不知火」,因為不知火有椪柑的血統,產量非常高,果肉 Q 彈。此外,不知火在農曆春節前成熟,可和現在的柑橘盛產期 (12 月) 錯開,有利於銷售。

呂明雄關注「不知火」已 30 多年,不過此品種最初引進台灣時並不順利,引種者並不知道枝條中帶有病毒,來台落地生長狀況相當不好。呂明雄將染病枝條進行「脫毒」處理,並對植株打「疫苗」,再透過多年試種,發現到該品種適合鹼性土壤,但國內現有柑橘多集中在山區,山區土壤偏酸,他多方比對下發現,台南市下營區的環境最合適,便輔導當地果農種植「不知火」。

不知火是呂明雄最看好的品種,未來有望更新台灣柑橘市場(攝影/林怡均)

傳承經驗、提攜後輩,更願意陪伴農民

在嘉義大學園藝系任教時,呂明雄的辦公室人氣最高,常有農民跑來串門子。2004 年退休時,不少農民到場,並央求他退休後持續輔導產地,呂明雄毫不猶豫答應了。退休近 20 年,他還是東奔西跑,甚至會有國外柑橘農跨海求救。

嘉義大學園藝系名譽教授李堂察本來是呂明雄的學生,後來也成為同事、摯友。李堂察相當敬佩呂明雄,並認為呂明雄既有園藝學術專業,也熟悉產業,更願意耐心陪伴農民,「在國內沒幾個人可以堅持這麼久,台灣橘子變好吃,呂老師功不可沒」。

李堂察透露,只要有柑橘農求救,呂明雄就會到產地協助,至今為止,他仍常常親自爬樹、為年輕研究員示範修剪枝條的技術。對此,呂明雄直言,自己一旦「兩腿一伸」,腦中所知所聞只會跟著進棺材、對產業毫無幫助,因此必須把畢生經驗傳承給後人。

呂明雄耐心陪伴、引導農民,讓種植技術及品質都有所提升(攝影/林怡均)

舟車勞頓也不怕,看到「橙黃橘綠時」便足矣

妻子形容呂明雄「不浪漫,但讓人放心」,因為呂明雄心力都放在柑橘產業,專注到連結婚紀念日都記錯。

出差必須上山下海,呂明雄都會向家人如實報備、工作結束就馬上回家,即便舟車勞頓、到家時間很晚,妻子也從未聽過呂明雄喊累,相反地,他總是喜孜孜的和妻子分享所見所聞,並滿足地說:「今天又從農民身上學到很多事。」

呂明雄認為,任教期間必須協助處理行政雜務,退休後反而有更多時間研讀柑橘相關文獻,並把文獻中的學理轉化為應用技術。將一生奉獻給柑橘產業,呂明雄站在果園裡,看著成排果樹、掛著成熟的橘子,在陽光照耀下顯得飽滿誘人,這畫面他百看不厭,聽到農民因輔導而收入變好,便是支撐他堅持多年的心靈支柱。

「最是橙黃橘綠時」是呂明雄最喜歡詩句,他以此提醒自己莫忘初衷,並保有好奇心、持續以「老園丁」的姿態從果園裡發掘新知。

「最是橙黃橘綠時」,是呂明雄百看不厭的畫面,更是讓他堅持多年的動力(攝影/林怡均)

延伸閱讀:

【柑橘秘密】為什麼台灣的橘子世界甜?橘子為何會變白臉變黑臉?快進來看柑橘大宅門

過年就是要大「桔」大利!聽黃阿賢上一堂柑橘通識課

文旦的內心戲大公開!老欉才好吃是真的嗎?文旦戰國時代來臨?一起來解開文旦的「中秋節魔咒」!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