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主權與小農市集的倡議

今年以來,美牛進口的問題,重新掀起社會大眾對飲食安全問題的關心與討論。啟動這波國人對美牛進口問題關心的,是2009年底由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和消基會等民間團體共同發動的「台美重啟談判」公投連署活動,抵制行政院衛生署於2009年11月2日發布《修正美國牛肉及其產品進口之規定》。

由於公投案在立法院審議過久,導致民眾熱情一度冷卻,直到2011年初美牛檢出瘦肉精,再度引起國人關心。然而仔細檢視美牛進口的問題,我們將發現,它不單純只是食品安全問題,更包夾了國際政治經濟的需求或壓迫(如:台美關係、參與國際多邊經貿組織等),使得民眾在「不進口美牛,台灣就沒錢途」的恐嚇之下,猶疑是否該開放有安全疑慮的美國牛肉進口。

在這波糧食安全的議題中,支持開放者一直拒絕討論:我們是否「有權」決定我們希望的食物品質?我們是否該讓渡我們的「食物主權」(food sovereignty,或譯為糧食主權),以換取具有不確定性的多邊經貿合作?我們是否「有權」拒絶多邊合作對糧食的控制?

2012年05月20-25日,我到南法的歷史古城Montpellier參加第13屆國際民族生物學會研討會。本屆的主題為「文化多樣性、生態多樣性與永續經營:發現過去與構築未來」,其中「食物主權」是近年來受到國際學術界或農業運動界重視的概念,在這次研討會中,也有許多關於食物主權的研究發表。故本文即介紹食物主權的概念,並進一步說明此一倡議對在地食物生產的意義,以及小農市集對食物主權可以提供什麼貢獻。

什麼是食物主權

什麼是「食物主權」?食物主權一詞是1996年由「農民之路」(Via Campesina)所提出的政治主張,他們倡議:個人、社群、人民和國家有權定義他們自己的農業、畜產和漁業等農業和食物政策,而不受其他國家傾銷的壓迫。食物主權的倡議有別於「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主張,其更強調「文化」在食物選擇上的重要性。食物主權強調人們不僅有免於飢荒或食用不安全食品的「人權」,更有選擇適合其文化的食物之「文化權」,其概念基於以下七點原則:

1. 食物是人民的基本權利:必須保障每個人都有安全、營養及合適其文化的食物,以維持人類的健康生活與尊嚴。

2. 耕者有其田:一個真正的土地改革是必要的,使無土地農民獲得土地及控制耕地的權力,並歸還原住民的傳統領域;此一權力不因性別、宗教、種族、社會階級或意識型態而有所歧視。

3. 保護自然資源:促進自然資源之永續利用與照顧,特別是土地、水、種籽和畜牧。土地耕作者有權實踐自然資源的永續經營,保護生態多樣性。

4. 反對世界銀行、WTO、IMF協助跨國企業控制農業:食物是首要且最基本的營養來源,但卻只是貿易中的次要項目,一個國家的農業政策必須優先供應國內消費以及糧食自給。糧食進口不可取代本地生產,也不可壓低價格。

5. 終結飢荒全球化:食物主權受到多邊機構以及投機資本所破壞,多邊組織的經濟政策助長了對農業政策的控制。因此,終結多邊合作對糧食的控制,也就等於終結飢荒的全球化。

6. 社會和平:任何人皆有免於暴力的自由,不能以食物做為武器致使貧窮增加、迫使弱勢族群邊緣化、導致原住民遭受不公平處境、強迫都市化,以及壓迫小農。

7. 民主的決策制定:聯合國或相關組織必須開啟一個民主的程序,讓農民直接投入農業政策的制定,任何人有權獲得誠實且準確的資訊。此為良好管理、平等參與,以及避免各種歧視之基礎。

自家栽培的黃秋葵、九層塔和茄子
讓自家栽培的黃秋葵、九層塔和茄子,成為每日餐桌飲食,就是維護食物主權。

食物主權:以在地食物對抗世界糧食體系

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從無飢荒之虞,走進超市或菜市場,總有取之不盡的食物供我們採購,大街小巷隨處都有餐飲店,食物主權的議題看似離我們很遠,許多人不但從未思考過飢荒是否會降臨,甚至也從未關心過這些食物從哪裡來。其實,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2%,從糧食安全的角度而言,在氣候變異加劇及國際關係不穩定的今天,三餐之中有二餐的脾胃要仰賴進口食物照顧,風險的確不小。

從生態主義與文化權的角度來看,當今的農業為了講求經濟效益,而逐漸朝少樣大面積的方式耕作,導致生態多樣性消失,而屬於某些族群獨特的飲食文化,也將隨著食材的消失而無法延續,我們的確面臨食物主權的危機。

食物主權的主要訴求就是支持小農生產符合地方生態與文化環境的食物,以對抗日漸擴張的工業化農糧生產及世界糧食體系。恢復食物主權不僅是一種倡議或國家政策的作為,一般民眾透過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也能實踐對世界糧食體系的抵抗。本次研討中有不少關於食物主權的研究,這些研究強調農民保種的重要性;在地食物系統對生態及農業地景多樣性的貢獻;以及如何透過地方組織推動生態文化教育,傳承傳統生態知識與維繫在地食物系統的永續等。在這場研討會場外的林蔭公園裡,主辦單位也串連在地組織,舉辦小農市集。

市集,是人類古老的交換模式,在傳統市集中,人們不但交換物品,也透過交換建立社會關係。然而,在全球化底下市場逐漸巨大化、複雜化,甚至超越控制,成為一個自我調節的體制。

簡單地以糧食的市場為例,當我們走進超市映入眼簾的是各式各樣的食品,然而諷刺的是,這些食品背後所連結的大多不是一戶一戶的小農或家戶型的食物加工者,而是少數的幾家企業農或大型食品公司。這些「食」、「農」相關企業購買了農村的土地和勞動力,將之轉換成食品販賣給都市的消費者。換句話說,我們所購買的不是食物,而是商品化了的土地與勞動。

18世紀重商資本主義誕生以前,土地和勞力本來不是商品,土地是自然的存在,而不是人類製造的物品;勞動是人類生活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得以蓄積販賣的東西。然而,商業的邏輯底下,鄉村的土地依照農用、建築用、商業用等不同用途而被貼上不同的價格標籤;人們勞動的價值依工作性質被「價格」所定義了。土地與勞力商品化,對現代人最大的影響即在於其結果威脅了人們的食物主權。

土地不再為農民或地方居民生產其需要或喜好的食物,而為了遠在他方、不知何處、不知名的他者生產。勞動力的價值不再取決於勞動者是否生產良質的食物,反而取決於遙遠的市場供需機制。在主流消費市場或世界糧食體系之下,不論生產者或消費者的食物主權都被剥奪了。因此,今日世界各地有許多學者、環境運動者和在地組織工作者呼龥以以在地食物對抗世界糧食體系。

小農市集維繫吃的主權
活潑的高雄在地小農市集─微風市集,積極維護食物主權。

小農市集 維繫「吃的主權」

在各種食物主權的日常實踐行動中,小農市集就是一個草根又基進的食物主權堡壘。

小農指的是以個人或家庭勞力為主,沒有長期雇工的農場。在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下,不論是否種植有機,小農的生產方式都很缺乏效率。特別是採用有機耕作或自然農法的小農,由於個人或家庭的勞動力有限,加上不使用農藥、殺草劑等提高效率但也具傷害性的物質,因此一個小農家庭只能照顧十分有限的土地。

土地面積小不但限制了產量,也提高申請有機認證的成本,使得許多小農放棄申請認證,但也因此造成他們的產品無法進入有機通路。微風市集成立之初,我曾訪談過許多小農,發現這些未申請認證但仍堅持無農藥、無化肥、無殺草劑耕作的小農,最後往往只能將農產品拿到傳統菜市場,以慣行蔬果的價格「賤售」。辛苦地耕耘、微薄的收入,只是為了實踐守護環境和「吃的主權」。

微風市集成立後,高雄地區的小農有了一個和消費者直接面對面的平台。三年半的努力,我們看到農友為我們的食物主權做了許多的貢獻。過去為了符合主流市場的需求,農友只種植少數較具市場性的品種,但今天微風市集裡的農友們為了避免與友攤品項重覆,生產的品種愈來愈多樣化,光是蕃茄的品種就超過10種之多。

一般超市或傳統市場甚少出現野菜,但微風市集愈來愈多在地的食材,野菜、野果、放山雞、野蜂蜜等,這顯示小農的耕作維護了多樣化的生態環境,而使得多樣的農食地景得以出現。在地食譜也重見天日,米麩糕、芋頭粿、醬菜、手工麥芽等,客家的、閩南的、原住民的食物挑動著懷舊的味蕾。

飲食,不只是填飽肚皮的事,它更是文化的事。從田間到餐桌,每一步都富含著在地族群的文化思維。小農市集不僅維繫小農的生存權,也維繫在地飲食的文化權和每一個消費家庭安心吃的主權;它是我們藉以反思世界糧食體系誤謬的基地,也是我們用以抵抗危險食物的堡壘。

微風市集食育講座由農友介紹在地食物
微風市集食育講座由農友介紹在地食物
微風市集提供小農產銷的平台
小農市集維繫吃的主權

(作者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