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太平洋在唱歌的海稻米 用藝術活化休耕的米粑流

台11線,一條台灣最接近太平洋的公路,目光所及,伴隨的是碧綠青山與碧海藍天,隨著道路蜿蜒,交互映入眼簾。

只是定睛一看,許多雜草叢生的荒廢梯田,盡是焦黑枯槁,被除草劑肆虐的痕跡。

但車行來到64K處的花蓮縣豐濱鄉石梯坪,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機,讓海岸山脈與太平洋環抱的這片水田大地,像是畫布一般,重新妝點起金黃的稻穗、流動的活水、港口邦查的技藝,與互助合作的米粑流精神。

石梯坪水梯田空拍圖(林務局提供)
石梯坪水梯田空拍圖(林務局提供)

米粑流 記載一個邦查與水稻的互助精神

阿美族自稱Pangcah(音譯:邦查)。歷史上,港口部落的邦查可說是甚早開始接觸水稻耕種的原住民,時間可追溯至清代。在台11線還只是鋪著泥土與碎石的產業道路時,隨處可見倚著海岸山脈的丘陵地,被開闢為連畦的水梯田面向太平洋。

翠綠的青山、金黃色的稻浪與湛藍的海水相互輝映,是台11線的景觀特色。

可惜後來化學農藥與肥料發達後,農人為了省事,除草劑一灑,螢火蟲不見了,野草也枯死而消失水田中。休耕政策推行後,農業式微,水田乏人耕種,某任豐濱鄉長更認為既然大家都不耕種,索性就拒繳水費給農田水利會進行維修。

再加上二、三十年前,工業發展帶動農村年輕人口外流,更加劇石梯坪水田的消失,直到民國90年左右,石梯坪附近一、兩塊水梯田耕種過後,再也沒有出現水稻。

水田消失,不但改變了昆蟲與小動物棲息的環境,也間接使邦查互助合作的「米粑流」傳統精神面臨傳承危機,因應水梯田種植所衍生的各式慶典文化,也面臨流失。

休耕的水梯田,生機黯然,取而代之,是拔地而起的建築物。
休耕的水梯田,生機黯然,取而代之,是拔地而起的建築物。

有感於「米粑流」的流逝,住在港口部落的升火工作室執行長舒米‧如妮,想藉由水梯田復耕,一點一滴找回部落流失的互助精神,也重現蟲蛙和鳴的景象,三年前因緣際會認識了林務局保育組技正林華慶,展開漫長的「花蓮豐濱港口水梯田溼地生態三生產業生根計畫」。

他們從修復水圳,活化休耕、廢耕田,栽種海稻米與特色植物,到推動溼地裝置藝術等一連串歷程,打造石梯坪成為海岸公路上具有邦查特色的「濕樂園」。

海稻米 海浪與稻浪交織的音符

睽違二十多年,港口部落水梯田首次復耕所選用的稻米品種,是由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育成的香米「台稉4號」。台稉4號是國內著名的芋香米「益全香米(台農71號)」與「新香米(桃園3號)」的親本來源之一,具有穀粒飽滿、植株較矮、口感Q黏與香氣濃郁的特色,成為「海稻米」的首選品種。

輔導東部地區發展有機農業多年的花蓮農改場作物改良課長宣大平說,石梯坪臨近太平洋,海風與鹽份都比較強,台稉4號植株較矮,恰好可以適應海岸風大的環境,海風中帶有些許的鹽份,可以刺激植物逆境求生的本能,讓品種特性展現得更好。

除此之外,陪伴石梯坪復耕的花蓮農改場團隊也檢測發現,石梯坪水田因為休耕多年,累積豐厚的黑土,有機質含量達6%以上,栽培時完全不必施用任何肥料,使得榖粒不會因為氮肥過多造成蛋白質增加變硬,將台稉4號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宣大平又說,由於石梯坪受東北季風帶來海面的水氣與鹽份影響,病蟲害比較少,幾乎不會發生稻熱病,只有水稻枯葉病需要注意,花蓮農改場輔導農民以有機資材防治病蟲害,更讓海稻米多了健康與友善。

石梯坪的水梯田為黑土,帶有豐富的有機質,完全不用施肥,海稻米採有機耕作,更帶來生機與健康。
石梯坪的水梯田為黑土,帶有豐富的有機質,完全不用施肥,海稻米採有機耕作,更帶來生機與健康。

於是,原本只是雜草與除草劑輪迴上演的休、廢耕梯田,因為林務局經費支持在地居民修復水圳,再度注入源源不絕的活水。石梯坪的水田裡,不再有化學農藥對生態的殺戮,取而代之的,是海浪與稻浪交織的音符,港口邦查收穫的歡笑,以及海稻米在飯鍋裡跳躍所散發的Q勁與米香。

這次石梯坪水梯田復耕的規模將近六公頃,稻榖產量約每公頃3000公斤,相較於前期一分地的試作增加了三倍之多。雖然第一代「海稻米」成功問世,在產量和品質上都有超乎預期的良好結果,但宣大平說,石梯坪仍有水梯田整地困難及地力不均等問題必須逐一克服,花蓮農改場會持續陪伴農民均勻整地並建議種植綠肥調節地力,期待第二代海稻米能青出於藍。

石梯坪邦查的飛魚飯,結合了太平洋的鮮味與海稻米的甜美。
石梯坪邦查的飛魚飯,結合了太平洋的鮮味與海稻米的甜美。

水田、蒼穹、老鷹  藝術讓休耕活了起來

海浪與稻浪為石梯坪交織出海稻米的音符,水梯田則是邦查藝術家與素人創作者的舞台,讓石梯坪成為台11線上「濕樂園」。

林務局保育組技正林華慶說,隨著石梯坪水梯田的生態與景觀逐漸被尋回,天生帶有創作基因的部落年輕藝術家認真思索,如何讓藝術結合濕地,打造出東海岸特有的新文化地景,因此「米粑流濕地裝置藝術季」應孕而生。

為了重現兒時記憶裡老鷹倏忽下降水田抓蛇的「鷹姿」,港口部落藝術創作者嘎令‧里外以桂竹為素材,花了四天在水梯田裡編出裝置藝術作品《鷹影》。

「小時候大人農忙,我會背著弟弟妹妹在稻田中幫忙。抬頭一看,有一隻好大的老鷹在天空盤旋,咻的一聲往田裡衝,我以為牠要吃麻雀,抓著一條蛇又飛走了,當時只覺得老鷹好大,好壯觀喔,」嘎令‧里外說,老鷹是英勇的象徵,每每看見老鷹在天空盤旋,他都很開心,因為麻雀會被嚇跑,這樣稻米就長得很好,會有豐收。

嘎令‧里外運用竹子創作出水梯田裝置藝術《鷹影》,重現兒時的水田記憶。(作品在後方)
嘎令‧里外運用竹子創作出水梯田裝置藝術《鷹影》,重現兒時的水田記憶。(作品在後方)

來自日本的裝置藝術家〈播本 貴〉Harimoto Takashi則選在靠近海岸山脈邊可瞭望石梯坪水梯田的平台,以竹、籐與棕櫚樹為素材,創作《米塔 Mita》。Mita結合米塔與sasa(客廳),與天地溝通、與山海對話,打造出部落生活歡樂的舞台。

日本藝術家播 本貴的《米塔》,是與天地山海對話的場所。
日本藝術家播 本貴的《米塔》,是與天地山海對話的場所。

播 本貴的手稿─米塔

用咖啡藝遊Mimaan(瀰漫) 到米粑流與野菜共舞

目前觀光團到石梯坪的旅遊模式,只是一輛輛遊覽車將遊客載到風景區進行中午休息與用餐,讓遊客匆忙拍照與上廁所後離開。但推動水梯田復育與裝置藝術的升火工作室舒米‧如妮,希望讓外地朋友以「慢活」體驗真正的石梯坪之美與生活,特別規劃出Mimaan(瀰漫)咖啡藝遊空間與米粑流農夫市集。

Mimaan(瀰漫)咖啡藝遊空間是部落手工藝與文創作品的展示空間。舒米‧如妮說,石梯坪水梯田濕地生態恢復後,部落也復育了兩種極有邦查特色的傳統民族植物─輪繖草與大葉田香。輪繖草狀似圓傘,需要在純淨的水域存活,每年七、八月收割後,經過20多天長時間的日曬,部落婦女用它來編織成草蓆、座墊及飾品。

升火工作室執行長舒米‧如妮是石梯坪水梯田復耕的推手,除了種植海稻米,也復育傳統植物輪繖草,由部落婦女編織為特色工藝品。
升火工作室執行長舒米‧如妮是石梯坪水梯田復耕的推手,除了種植海稻米,也復育傳統植物輪繖草,由部落婦女編織為特色工藝品。
Mimaan(瀰漫)咖啡藝遊空間,成為部落藝術家展示手工藝文創作品的溫馨櫥窗。
Mimaan(瀰漫)咖啡藝遊空間,成為部落藝術家展示手工藝文創作品的溫馨櫥窗。

與輪繖草共生的「大葉田香」則是部落傳統香料植物,原本用來掺入糯米酒中幫助發酵與增添香氣,現在開發成花草茶,預計明年上市。遊客在Mimaan(瀰漫)咖啡藝遊空間,可以緩慢地啜一口有機咖啡,悠閒地欣賞窗外水梯田的風情,選購海稻米、花草茶與手工藝品。

來自台北貓空烏鐵茶園的茶師周仁智,為石梯坪獨特的大葉田香開發茶藝新利用。
來自台北貓空烏鐵茶園的茶師周仁智,為石梯坪獨特的大葉田香開發茶藝新利用。
在茶藝家周仁智的開發下,炒熟的海稻米配上曬乾的大葉田香,創作出口味獨一無二的「舒米茶」。
在茶藝家周仁智的開發下,炒熟的海稻米配上曬乾的大葉田香,創作出口味獨一無二的「舒米茶」。

若要真正體驗港口部落邦查的日常美食,舒米‧如妮在台11線64公里處也規畫了「米粑流農夫市集」。與一般農夫市集不同,米粑流農夫市集每周六、日由農夫帶著從大自然現採的野菜及潮間帶採集的藻類、貝類與鮮魚,任君選購,市集旁還設有農夫廚房,由大廚當場料理,體驗由太平洋孕育的美食文化。

從海稻米、濕樂園、Mimaan(瀰漫)到米粑流,石梯坪的三生農業,述說的是一個山海之間人們追尋滌清心靈的劇情,一個返璞歸真的故事,值得用多吃一口飯、用緩慢旅行的方式,細細品嚐。

熱絡的米粑流野菜市集,有許多台灣西部看不到的邦查特色野菜。
熱絡的米粑流野菜市集,有許多台灣西部看不到的邦查特色野菜。
米粑流農夫市集青脆新鮮的山蘇。
米粑流農夫市集青脆新鮮的山蘇。
米粑流小農的珠蔥、綠豆與小辣椒,背後展現出生態的多樣性。
米粑流小農的蕗蕎、綠豆與小辣椒,背後展現出生態的多樣性。

推薦閱讀

海稻米訂購資訊

米粑流部落格

石梯坪、達魯岸、阿美長老的水田夢

港口部落復育豐濱水梯田溼地的故事

港口部落海稻米豐收 醞釀邦查酒文化

港口部落的藝術家〈達耐‧達立夫〉利用漂流木製作的作品《重現豐收》,述說過去族人在田中割稻,以及裝滿稻穀的麻布袋。如今田還在,但感嘆小孩子看不到過去豐收的景像了。
港口部落的藝術家〈達耐‧達立夫〉利用漂流木製作的作品《重現豐收》,述說過去族人在田中割稻,以及裝滿稻穀的麻布袋。如今田還在,但感嘆小孩子看不到過去豐收的景像了。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