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西災後02》地震重創百果之鄉,果農:支持楠西水果,讓居民勇敢站起來

(續前文)楠西區位於台南市東,北鄰嘉義縣,台三線貫穿全區,是曾文水庫門戶,由於地處阿里山山脈的尾稜地帶四面環山,是一個美麗的山城。楠西人多以果樹為業,有「百果之鄉」美名,盛產楊桃、梅子、棗子、芒果、龍眼、芭樂。

然而地震重創楠西,除街區毀損,農戶們損失難以估計。《上下游》記者實地走訪山區,農戶一邊清理房屋,也設法維持工作。農民表示,楠西人幾乎都靠果樹生活,若外界願意支持楠西重建,請支持楠西的水果產業,讓農民能自食其力,勇敢站起來。(支持小農聯繫方式見文末)

災區果農阿雪仍趕工出貨,期望帶來現金收入補貼房屋修繕、重整家園費用。(攝影/林吉洋)

芒果季雨季接踵而來,果農產業急需政策協助

臉書社團「楠西在地人」版主呂英瑛表示,現在是楊桃、棗子的產季末,隨之而來楠西最忙的芒果季節,不過因重建進度緩慢,許多居民因房屋無法居住,卻又無處可去,被迫暫居於倉庫、農作物包裝場,甚至靠著搭帳篷生活。

隨著芒果產季將至,這些空間原本應用於果實篩選、包裝與運輸,但目前因安置需求被占用,使得農業作業受阻。更嚴重的是,部分農民考量災後的生產環境不穩定,加上資金短缺,決定放棄經營或縮小面積,更加打擊當地經濟,影響地方復甦。

山區的農民住家屋頂垮下,為了照顧果樹而不放棄離家,只靠著帳篷在戶外勉強生活。

人飢己飢,熱血青農投入救災

密枝里位於楠西最北端,也是芒果面積最大的地區之一。現年 34 歲的青農江俊毅原本是一名汽車修護技師,因父親車禍事故後喪失務農能力,母親一人無法照顧果園,他回鄉幫忙,也成了專業果農。

震災發生後,阿毅注意到山區居民住得很分散,常常一個山頭只有一、兩戶,更有很多長輩不知道向外求助,只靠里長一個人奔走調查受災情況,顧不上所有人。由於阿毅在街區大廟北極殿擔任志工,看到物資湧入卻無法分配到山區,他在徵求廟方人員同意後,跟著叔叔陳博恭協助分派物資到山區。

他記憶深刻,當時寒流來襲,許多山區住家損毀,老人家躲在簡陋的屋簷避難,連瓦斯都沒得用,只能簡單的燒柴煮食。看到他開四輪傳動小貨車將保暖毯、衣物襪子跟麵條罐頭送到家裡,孤獨待援的老人家眼眶淚汪汪地道謝,連他也忍不住溼了眼眶。

他帶著記者來到密枝里最北端的雙溪地區、一處 30 戶的「新社區」聚落,這裡是曾文水庫興建時淹沒區的移民村。地震後有八成房屋都被判定為危險住宅無法居住,類似這樣聚落,若無安置重建計畫,聚落將會消失。

在危難中站出來的青農阿毅,義務為山區獨居戶分送救援物資。(攝影/林吉洋)

青農:震災衝擊果農產業,加速人力流失、廢耕

這一次震災,江俊毅認為影響不只是房屋倒塌、水塔水管破裂,整個產業面的損害才要開始逐步擴大。

山區果農需要季節性密集勞動力,但因為是短期缺工,不容易吸引長期性的移工進駐,果農之間只好靠著「相放伴」,彼此換工幫忙。地震之後,不少高齡的果農因為房子震垮,有人出外投靠親友,留下來的人也必須重建家園,能夠換工的勞動力會更少,接下來的芒果季會出現嚴重的缺工潮。

由於高齡果農可能暫時外出投靠子女,也可能被迫提早放棄果園,不管是果農選擇退場或縮小面積,都會加速果園廢耕。山區原本猴害就非常嚴重,廢耕的園子越多,猴害的範圍會擴大侵入現在還在經營的果園,形成惡性循環,提高務農的困難度。

最後則是產業鏈的萎縮,楠西鄉熱帶果樹事業多元發展,果農多半都會有兩、三種熟練的果樹物種,保留許多技術與資材服務鏈,但這些服務鏈都需要一定規模支持。地震之後,如果某一種果樹產業規模縮減,可能就會瀕臨消失,連帶著百果之鄉的優勢也會慢慢失去。

阿毅的說法並非危言聳聽,實際上楠西正是台灣最後一個大面積的楊桃出口生產區,這次震災也在傷害楊桃產業。

楠西是台灣最大楊桃出口產區(攝影/蔡佳珊)

最後的楊桃村,台灣最後一個大面積產區

楊桃貿易商江華特說明,過去楊桃是果樹大宗,面積曾經多達 6 千多公頃,隨著國人消費習慣改變,楊桃產量節節敗退,到 2014 年面積跌破 1 千公頃,2023 年更只剩下 378 公頃,其中楠西佔 138 公頃。(延伸閱讀:外銷之星楊桃黯淡)

楠西是台灣最重要的楊桃產地,雖然如今楊桃產業式微,卻仍然有一條「楊桃路」,也是楠西街區通往梅嶺的 188 縣道,道路兩旁仍遍布楊桃園,是台灣最後一個楊桃集中的產區。

江華特感嘆,十多年前媒體報導楊桃鉀離子過高、易傷腎,讓許多人不敢再吃楊桃,實際上只有腎臟功能不好的人才該避免食用。現在楊桃除了慘澹的內銷市場,還有一點香港訂單,出口主要靠美國、加拿大的市場支持,在這些國家,楊桃就像是熱帶風情的裝飾品,在超市仍有一定消費者支持。

江華特表示,楊桃需要大量人力,原本就缺工的楊桃產業、這次再遭到地震重創,他擔憂台灣楊桃在北美市場占有率,會更進一步的減少。

楠西的灣丘里,188線道經過,兩旁都是楊桃果園,被稱為最後的楊桃村。(攝影/林吉洋)

楊桃農大罵:「家垮了,哪裡還有心情摘楊桃!」

記者來到灣丘里,果農潘明娟正拿著電話含著淚水跟朋友訴苦:「不摘啦、不摘啦,家裡都震垮了,哪裡有心情繼續工作。」出口的盤商還在叫貨,但是她一方面操煩家裡震垮了,另一方面又找不到工,只好懊惱地破口大罵,叫盤商自己帶人來摘楊桃,茫然的心情由此可見。

她說震災震垮了房子,沒辦法繼續住人,她跟先生只好把棉被床鋪家當搬到工寮來暫時棲身,偏偏楊桃還得出貨,工寮變成臨時屋,她只能到楊桃樹下鋪幾塊塑膠墊當成包裝場,繼續出貨。

潘明娟表示,楊桃要出貨,平常找幾個工,在大家合作下很快就能出貨,但現在大家都是受災戶,找不到工人。先生要回家處理震壞的房子,她一個人守著果園出貨,想起受損的房子跟接下來的雨季和芒果產期,忍不住要掉下眼淚。

果園的地面上留著地震搖下來的大果子,慢慢腐爛;而樹上的果子也因為缺工,幾乎要過熟。矛盾的心情就像潘明娟的困境,「家裡跟果園只能先保一頭,顧不得那麼多了。」

潘明娟住家震垮,臨時住在工寮,打電話給朋友紓解憂愁。(攝影/林吉洋)

果農退休宣言:只靠果園沒辦法養家,四處打工浪跡天涯

果農羅昆能種植兩公頃的芒果,災後他家裡倒了一面牆,只好在倉庫以車為床。可能是因為長期勞動,身體仍十分精壯,看不出來已 75 歲。羅昆能表示,近年氣候異常,芒果越來越難種,地震讓他有感而發:「今年種完,明年一定要退休了。」

羅昆能形容,楠西果農的一生都在果園跟工地來來回回,「光靠種芒果沒辦法養家,農閒時還得四處打工,因為如果那年水果歉收,不僅本錢沒辦法回收,還倒欠一屁股。」在地果農們習慣先跟農藥行賒帳,等水果收成再來結帳,久而久之形成一種融通方式。

呂英瑛指出,楠西以農業為主,地震對當地農業生計造成嚴重打擊,因農業需要穩定的資本投入,如購買種苗、肥料、設備維護、人工成本,農資材費用等,但地震後,許多農戶不得不將有限的資金優先用於房屋修繕與生活重建,導致農業投資嚴重不足。

呂英瑛擔憂,資金短缺讓許多農民選擇縮減種植規模,甚至放棄耕作,進一步加深農村經濟困境。長遠來說,若產業無以為繼,地方將陷入人口加速外流的惡性循環。

農民許維翰認為,只要國人以消費支持楠西水果,有產業就可以留住人。(攝影/林吉洋)

農民:請支持楠西水果,讓農民勇敢站起來

許維翰(阿翰)與田燕雪(阿雪)夫妻的房子在震災中裂損,所幸被判定結構還算安全、尚能居住,上午慈濟志工到家裡修補震壞裂開的牆壁;但他們還得趕到山上去採果,裝箱出貨。

阿翰說,災難發生一個月來,大家都很難過,但是更重要的是水果不會等人,幾乎所有楠西人都靠果樹生活。成熟期就是要摘、要繼續出貨,產業繼續運行,生計才能維持。如果外界希望看到楠西重建,最好的方法就是支持楠西的水果產業,讓楠西人能夠在產業中自食其力,勇敢站起來。

附註:想支持楠西小農,可以聯繫:

1、滿滿蔬果運銷合作社(各式芒果與芭樂、火龍果、木瓜)

聯絡人:謝雅萱 0919221192

2、雪翰果園 阿翰+阿雪(愛文芒果、黑香芒果,帝王芭樂)

聯繫電話:0915077825

3、廣興蜂業(龍眼蜂蜜、蜂王乳、蜂花粉)

聯絡人:邱品嘉 0912792590

延伸閱讀:《楠西災後》系列文章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