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在超市冷藏區的牛奶就一定是鮮乳嗎?可能未必。很多保存期限長達 60 天以上的進口乳,卻標示為「鮮乳」冷藏銷售,令消費者混淆。行政院原拍板,未來保存期高於15天者不能標示為「鮮乳」,但據傳因美日壓力,政策將急轉彎,本週五(14日)將召開協調會議。
鮮奶標示反覆急轉,讓酪農界再次地震。國際貿易及畜牧學者認為,政府有責任提供正確資訊給消費者,同時兼顧本土乳業,誠實標示是避免混淆的最佳解方。

酪農做實驗,進口「鮮」乳,放置常溫數十天都不會壞
進口長效乳與國產鮮乳究竟有什麼差異?
台大動物科學系名譽教授徐濟泰表示,鮮乳殺菌溫度較低,微量營養素並未流失,但也仍含有微量的孢子,因此從運輸到銷售都必須全程冷藏。但 ESL 乳(長效乳)、保久乳殺菌溫度較高,微量營養素流失之餘,細菌已全滅,因此保存期限較長,若是無菌包裝更不必冷藏。(閱讀「鮮乳定義」點選這裡)
中華民國酪農協會第三屆理事長顏志輝,定期採買市售國產鮮乳及進口液態乳,放置於常溫做實驗,每日觀察變化。顏志輝表示,當鮮乳出現狀況時,內部會產生氣體、膨脹,部分低溫殺菌的國產鮮乳放一天,包裝明顯膨脹且爆裂,但進口乳卻可置於常溫多時仍無異樣。
根據實驗結果,好市多品牌「鮮乳」、紐西蘭「鮮乳」等,在常溫下靜置超過 60 天也未見膨脹,日本北海道牛乳則於 35 天後爆裂。而後他親自送驗,進口長效乳送驗結果均為無菌,「根本不是鮮乳!」



行政院長拍板,卻傳因國際壓力可能再轉彎
將近兩千名國人與酪農於去年留言附議,政府應讓鮮乳標示「名符其實」,但衛福部以「可能造成貿易障礙」為由,預計讓保存期限長達 60 至 120 天的進口液態乳可標示為長效「鮮」乳,讓酪農醞釀上街抗議。
今年 2 月行政院長卓榮泰拍板,無論國產或進口液態乳,保存期限在14天(含)以下者才能標示為「鮮乳」,食藥署隨即表示,已接獲指令展開作業,沒想到今日傳出政策又將大幅急轉。
據悉,食藥署接獲美日關切,認為新的標示規定將造成國際貿易壓力,擬推翻政院決議,不以效期做鮮乳定義。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說明,政策方向會與國際接軌,並保障國內酪農權益,但具體執行方式會有所調整,因此本週五將分別與酪農界及乳品廠說明。
酪農不滿,只盼公平競爭的機會
聽聞行政院指示又將翻案,義美衛星牧場聯誼會會長、牛乳產業基金管理委員會召集人楊梅貴直言,乳品標示爭議延燒九個月,開過數次會議,各地酪農屢次放下工作北上,多次看似有結論卻又沒下文,再加上學童乳政策也被臨時喊卡,酪農對政府信任度已經探底。
顏志輝表示,酪農的要求很卑微,只需要公平競爭的機會,也希望標示能讓消費者不再混淆,希望中央政府能像南下關心酪農的台北市政府一樣,以行動給予本土乳業信心、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學者:即便有國際壓力仍可溝通,進口長效乳不應假冒鮮乳
中央政府是否真的將因國際壓力,讓政策急轉彎?《上下游》採訪多名知情人士指出,政府近期確實接獲美國在台協會及美商會來函,日本也透過WTO表達關切。
逢甲大學國際貿易與經營學系教授楊明憲認為,政策搖擺不定意味著,政府可以被「討價還價」,也影響政策的信賴度。他並質疑,加拿大才是美國出口乳品最大買家,相比之下,進口來台的美國液態乳數量極低,所謂國際壓力是真的存在,抑或只是「自己嚇自己」?
楊明憲指出,「即便有壓力,也是可以溝通」,標示攸關消費者權益及認知,在自由市場下,政府有責提供正確資訊,且必須兼顧本土產業。
以「效期14天」做為鮮奶依據,遇到執行困難
除了國際壓力,根據《上下游》掌握,政院原預計以「有效期限 14 天」做鮮奶標示區隔,在實務面遇到執行難題,才是政策轉彎的核心原因。
依《畜牧法》第 37 條,進口乳製品應符合國家標準(CNS),一旦不符合,將以《畜牧法》第 38 條處新台幣 10 萬至 50 萬元罰鍰,換言之,進口乳製品「必須」符合國家標準 (CNS),但國家標準公告至今已超過 50 年,法規完全跟不上日新月異的乳製品加工技術。
現行規範僅針對鮮乳及保久乳制定國家標準,但目前進口液態乳多為保存效期長的 ESL 乳, ESL 乳並無國家標準(CNS)可依循,且國家標準(CNS3056) 並未限定生乳來源是否為國產,因此業者便將進口 ESL乳對應「鮮乳」國家標準進行販售。
在政府未針對 ESL 乳制訂國家標準之下,原擬以「保存期限14天」做為識別鮮奶的基準,並無科學依據可循,難與國際談判。
畜牧學者:台灣應比照美國法規修正
專研各國乳業制度的徐濟泰分析,原本的國家標準(CNS)的確不夠完備,且太過模糊,沒有保存期限也沒有加熱溫度,應比照美國法規修訂。
徐濟泰說明,以美國的法規標準來說,美國當地的鮮乳正式名稱為「巴斯德殺菌乳」,保存期限頂多 28 天。進口來台保存期限長達 90 天的液態乳,本質上根本不是「鮮乳」,以好市多的美國全脂牛奶為例,加熱溫度、時間為 138℃、2秒,此組合在美國屬於 ESL 乳,但來台以「鮮乳」姿態混淆國人。
徐濟泰表示,雖業者作法有爭議,但我國法規不齊備,也是造成問題根源。
修正方向:CNS3056直接改為牛羊乳
根據《上下游》掌握,政府將調整現有國家標準,將 CNS3056 的「鮮乳 Fresh Milk」改為「牛羊乳 Milk」,此做法將與國際接軌,亦即,未來進口長效乳僅能標示為「牛乳」或「羊乳」,不會標示為「長效鮮乳」、「ESL鮮乳」、「OO鮮乳」。
楊梅貴表示,除產品標示外,政府也應限制進口長效乳的廣告不可使用「新鮮」來混淆,例如:不可以用文字或是影音強調以OO國「新鮮」生乳製成,否則會造成混淆。
酪農:有標章才能叫鮮乳
楊梅貴認為,若政府要推翻原本不以保存期限作為區隔依據,就必須改以鮮乳標章、CAS、產銷履歷或是動物福利標章來做標示鮮奶的依據,「酪農才能夠接受」。對此,行政院食安辦公室主任許輔回應,將依照酪農的建議,未來僅具有鮮乳標章者才可標示為鮮乳。
徐濟泰表示,國內鮮奶標章等稽核十分嚴謹,無論未來制度如何修正,消費者只要認明有鮮乳標章、CAS、產銷履歷等標示,就可以確保喝進的是貨真價實的國產鮮乳。
美食家:政府應針對國產鮮乳價值、優勢做食農教育
高人氣的「美食家的自學之路」經營者高琹雯表示,過往通路只買得到國產鮮乳,「鮮乳保存期限兩週」早已深植國人心中,目前長效進口液態乳也標示鮮奶,確實會造成消費者困惑混淆。
高琹雯認為,對於重視風味的人來說,國產鮮乳絕對具有優勢,倘若政府真的因國際壓力必須低頭,則必須讓國人能在消費時「一眼辨別」,例如以國產標章區隔,若有動物福利標章則更加分。她呼籲政府,應趁此機宣導標章,並進行牛奶食農教育,例如不同加工溫度會造就鮮奶的各式風味,凸顯國產鮮乳的價值、優勢。
延伸閱讀:
徐濟泰/什麼才是鮮乳?應明確規範殺菌方式、時間及乳源,要求「閉門冷藏」銷售
乳價戰爭01》為何台灣鮮乳那麼貴?生乳與末端售價價差驚人,通路抽成遠超他國
乳價戰爭02》紐西蘭牛乳零關稅,為何零售依然貴?乳廠定價「穩贏」公式
那鮮奶3天沒壞還能叫鮮?
有很多鮮奶做優格是完全做不起來的,根本沒有菌全都殺菌殺完了,那就不能標示他是鮮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