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挑戰(1)大地震進逼 台灣 Ready?

世界末日的預言在大家冬至吃湯圓的歡樂聲中不攻自破,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不過,地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與環境變動所可能帶來的嚴重天然災害危機,卻絲毫不得大意而必須正視因應。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最近分析日本與台灣歷史地震紀錄與資料,憂心未來幾年台灣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極高。他表示,地震、颱風、超大豪雨、火山爆發等自然現象,都是地球進行能量釋放與調整,只是彼此間的關聯為何,目前仍超出科學家研究與預測的極限。但可確定的是,目前地殼溫度在上升,增加了板塊活躍性,而地球暖化縮短長期氣候的變遷周期,使得極端氣候更加頻繁出現。

「現在地球就好比是待產的孕婦,陣痛越來越強、頻率越來越短,風險也越來越大,」汪中和這樣形容。

日本311地震後 台灣也將發生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宮城縣外海發生芮氏規模9.0的大地震引發超過10公尺的海嘯,重創日本東北部,造成萬人以上的死亡與失蹤。這場地震不但是世界地震史上規模第4大的地震,也是1923年關東大地震以來日本傷亡最為慘重的地震災害。

分析近百年來日本發生的大型地震災害,分別為1896年(日本明治29年)的三陸大海嘯、1923年關東大地震、1995年阪神大地震與2011年日本東北的大海嘯。汪中和認為,日本與台灣同屬歐亞板塊,板塊運動會相互牽連,因此日本去年發生311大地震後,台灣也應該同時關注自身發生大地震的可能。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近百年台灣地區發生死亡超過百人的大地震當中,以1906年的梅山地震、1935年新竹苗栗烈震與1999年集集大震最為驚人。梅山地震造成1,258 人喪生,新竹苗栗烈震奪走了3,276 條人命,集集大震更造成超過2444人的死亡及8700 多人的輕重傷,尤其集集大震及其餘震造成災區的範圍北至台北,南達嘉義,是台灣有史以來損失最嚴重、災區範圍最廣的天然災害。

汪中和將日本與台灣的大地震發生時間交疊比對,發現同屬在歐亞大陸板塊的兩地,地震發生有某種關連性。1896年日本發生三陸大海嘯後10年,1906年台灣發生梅山大地震;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後12年,1935年發生新竹苗栗烈震。這4次台日之間發生大地震均間隔約10年。

但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後,接著1999年台灣發生集集大地震,相距周期已縮短為四年。汪中和擔憂地說,從歷史資料觀察,同屬歐亞大陸板塊的台灣與日本,在地震發生上有連動關係,因此日本發生311大地震後,台灣未來幾年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高,值得注意。

汪中和將日本與台灣的大地震發生時間交疊比對,發現同屬在歐亞大陸板塊的兩地,地震發生似乎有某種關連性。(圖 / 汪中和提供)
汪中和將日本與台灣的大地震發生時間交疊比對,發現同屬在歐亞大陸板塊的兩地,地震發生似乎有某種關連性。(圖 / 汪中和提供)

不過,對於汪中和這項說法,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認為,以一百年做為地震觀測周期,時間太短;雖然台灣與日本同在歐亞大陸板塊,但誘發日本311地震的是太平洋板塊,其活動遠比台灣地震僅為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作用,成因複雜得多。因此他對此持保留看法。

台灣地震活動度降低 發生大地震前兆?

另一項令汪中和認為台灣可能出現大地震的警訊,是觀察到去年日本發生311地震後,台灣的地震次數減少,與1999年發生921大地震前地震次數減少的現象類似,值得注意。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分析的資料顯示,當孕震構造區於較長時期呈現低地震活動度時,可能意味著發生較大規模地震的潛勢增高。在過去15年的密集觀測時期中,921 地震前近半年的地震發生個數明顯異於常態,地震活動度亦屬偏低,此一情況值得日後觀測參考。

根據氣象局的資料,台灣一年發生芮氏規模2-4左右的地震約18000次,但日本發生311地震後一年,台灣發生芮氏規模2-4左右的地震次數卻不到9000次。汪中和認為,地震活動度降低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這意味板塊持續累積能量,發生大地震可能性會增加。

不過,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認為,雖然日本311地震後,台灣發生芮氏規模2-4左右的地震活動次數減少,不過也發生過兩次芮氏規模6以上的地震,能量應有所釋放。不過他提醒,地震預測難度非常高,台灣位於地震帶上,地震發生本來就比較頻繁,因此要時時具備地震防災的觀念與警覺。

本圖為臺灣百年來之災害地震震央分佈圖(1901~2000)。汪中和憂心,如果災害性地震震央發生在臨近台灣的沖繩海槽或是馬尼拉海溝,將可能引發海嘯威脅核電廠;若發生在台北盆地或西部地震帶等人口稠密區,引發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將難以計數。(圖 / 汪中和提供)

汪中和:台灣應積極整備 避免重蹈福島核災覆轍

研究氣候與環境變遷的汪中和認為,地震、颱風或豪大雨都是地球釋放能量的形態,彼此之間也有所關連。如果沒有颱風或豪雨發生,對地球來說是能量的累積。他分析從明鄭到現在有記載的災害性地震,有14次死亡人數超過百人、3次超過千人,當中有80%發生在枯水期,例如921地震發生當年,台灣就未發生颱風與豪雨。

汪中和表示,這兩年台灣氣候相較穩定,台日之間的地震關連性高,再加上台灣地震活動度降低,種種跡象都讓他擔憂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似乎越來越高。如果震央發生在沖繩海槽或是馬尼拉海溝,將可能引發海嘯威脅核電廠;若發生在台北盆地或西部地震帶等人口稠密區,引發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將難以計數。他提醒政府與全民應該積極採取地震防災整備,尤其以海嘯引發日本福島核災為鑑,嚴格要求核電廠的安全管理與演練。

接續閱讀

台灣的挑戰(2)2015年起 更多更凶的莫拉克 更高更猛的海浪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