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爆發史上首例非洲豬瘟,中央檢驗 40 場關聯牧場,PCR 檢測結果皆為陰性,顯示疫情目前仍僅限於台中梧棲案例場,並未大規模爆發。此外,因病毒分離結果尚未出爐,病毒「是死是活」還未揭曉,因此目前台灣仍為非洲豬瘟的「非疫區」。
專家直言,過去七年台灣自豪於防疫成果,未能把握機會進行制度改革,從廚餘處理模式到防疫作為,均需儘速改變,才能真正杜絕風險。
.jpg)
禁運禁宰時間拉長恐「塞豬」學者:可考慮縮減禁宰範圍
非洲豬瘟雖然不會人畜共通,但為控制病毒擴散風險,農業部宣佈禁運禁宰 5 日,是否會再延長到 15 天?農業部常務次長杜文珍表示,非洲豬瘟病毒的潛伏期為 15 天,因此採每 5 天為一階段觀察期,視每階段疫情調整措施。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志峰指出,禁運禁宰時間若拉長超過一週,造成養豬場內「塞豬」,等於是飼養密度提高,容易造成豬隻緊迫,即便牧場內沒有非洲豬瘟病毒,豬隻也可能因緊迫而出現其他疾病。他建議,既然關聯場核酸檢測均為陰性,禁運禁宰時間若要拉長,應將範圍縮小到局部地區,以兼顧民生需求。
彰化某養豬場C 先生透露,本週原訂要送 800 頭豬至肉品拍賣市場,臨時叫停,但場內仍有母豬產仔,一旦禁運天數拉長到 10 天以上,屆時牧場將「豬滿為患」。C 先生表示,養豬每月支出至少七位數,無法出豬就沒有收入,「病毒沒有來,但如果現金週轉不靈,牧場就先垮了!」
台灣檢驗與越南病毒株相近,需加強對東南亞移工宣導
非洲豬瘟病毒為境外移入,我國邊境攔查非法肉品,7 年來已檢測 9507 件樣本,其中 996 件呈病毒核酸陽性,主要來自中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高風險國家,病毒核酸陽性率約 10% 至 11%,陽性件數八成集中在中港澳地區。
邊境肉品檢測猶如撒網捕魚,免不了漏網之魚。陳志峰表示,目前案例場的病毒檢測結果,與越南病毒株相近,意味著病毒可能來自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不排除是伴隨移工或新住民所攜肉品而來。中央接下來應加強對新住民、移工宣導,尤其是在農場、畜牧場勞動的移工,更需加強宣傳力道。
我國移工中,越南籍排行第二、佔 34.1%。中國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前系主任羅玲玲認為,防疫視同作戰,非洲豬瘟病毒是接觸傳染,目前越南非洲豬瘟病例暴增,越南籍移工屬高風險族群,現階段防疫政策要求豬隻產業鏈停止移動,也應考慮到越南籍移工會有聚餐、返鄉依親的需求,在病毒潛伏期的 15 日內,養豬場移工若返鄉,回台後需隔離並暫停聚餐。
台灣大學動物科學系名譽教授徐濟泰建議,中央應在短期內,將邊境肉品檢測頻率提高為「逐批」,把邊防做得更周全。
除廚餘外,「接觸擴散」亦是感染途徑,清潔消毒應落實
陳志峰指出,非洲豬瘟傳染途徑多元,不只是廚餘,接觸傳染也是途徑之一,尤其非洲豬瘟病毒潛伏期長,清潔消毒應做得更徹底。我國牧場清潔常規為噴灑消毒水,但禽畜舍內的設備、運輸車及化製車的車身和輪胎,多沾黏動物的毛髮、糞尿,噴灑消毒水僅能去除表層病毒,消毒效益會打折扣。
羅玲玲則認為,無論有無非洲豬瘟,不同疾病的病毒時刻都在養豬場潛伏,後續應對國內牧場體檢,疫病較嚴重者,先透過豬舍清潔、曝曬,以降低病毒量;豬場無疫病者,則要進行生產管理精進,例如:將生產效率低的母豬進行淘汰更新。
羅玲玲指出,養豬產業全面清潔,可立即降低病毒量,清潔不應限於養豬場內,也包含運輸途徑,例如:飼料車、運豬車及化製車等,以美國為例,美國進出豬場車輛在到達目標豬場前幾公里,會有豬場人員攜帶水與消毒劑,對車輛進行清潔消毒,台灣可在國道加油站設置畜牧車輛的專屬清潔區。
若全面禁用廚餘養豬,每日近 500 公噸廚餘無處去
中央防堵非洲豬瘟措施包含全面禁止廚餘養豬,雖然廚餘養豬頭數僅佔 8 %,但卻吃掉全國 62.6% 的家戶及事業性廚餘,依每日廚餘總產量 2115 公噸來計算,若永久禁用廚餘養豬,每日將有 495 公噸廚餘無處可去。
中央還未定調是否永久禁止廚餘養豬,有的縣市已自行決定永久停用,例如:雲林縣及花蓮縣分別在 2018 年和 2019 年宣布,近期高雄市也宣布永久停止廚餘養豬。事實上,防範非洲豬瘟的 7 年來,廚餘養豬的管制力道只增不減,但中央始終沒有明確宣布「永久禁止」,原因在於廚餘的去化。

生質能無法達最大量能,飼料化更能快速解決廚餘
當初為解決廚餘問題,台中市、桃園市、新北市先後設立生質能源廠及中心,但對比過往新聞稿及發言內容,三處生質能廠及處理中心,均與當初宣稱的最大處理量能存在落差,顯見生質能無法完全收納廚餘。
陳志峰指出,對比建置成本,生質能的發電效益低、成本回收速度慢,因此過去 7 年才未在全台遍地開花,建議廚餘仍應比照國外進行飼料化,才是務實之道。
除生質能外,台南市擁有全國最先進的兩座高速廚餘醱酵場,加上一處傳統堆肥場,每月廚餘處理量能為 1200公噸,相當於單日 40 公噸,但台南市每日廚餘產量約100公噸,仍有 60 公噸無法負荷。
環管署副署長林左祥指出,人口越多的都市造成的廚餘越多。若連台南都無法處理自身廚餘量,其它人口更多都市更難解決。
| 生質能處理地區 | 「宣稱」最大廚餘處理量能 | 10 月 23日 環管署公布實際消化量能 |
| 新北市生質能源中心 | 厭氧醱酵 200 公噸/日 | 11.5 公噸/日 |
| 桃園市生質能中心 | 厭氧消化 135 公噸/日 | 44.7 公噸/日 |
| 台中市外埔綠能園區 | 厭氧醱酵 110 公噸/日 | 74.7 公噸/日 |
陳志峰:廚餘養豬作法需改變,台糖地可建置蒸煮中心
在廚餘無法找到其它去化方式之前,廚餘養豬仍是必要措施,但是對於廚餘的定義與處理方式,可能要有新的方式。
全球仍有國家允許廚餘養豬,例如:日本、紐西蘭,以及美國部份洲,均有法規要求高溫蒸煮廚餘,並訂定實務操作指引。不過,這些國家的「廚餘」與台灣人認知的「廚餘」有些出入,她們的廚餘定義爲「食品產業副產物及剩食」,食品業副產物如:食品廠豆渣、酒粕;剩食則如超商、超市賣剩的便當。
過去 7 年裡,中央曾規劃在全台各地建置廚餘蒸煮中心,但目前僅苗栗縣全順畜牧場審查通過營運,且各地規劃中的蒸煮中心,常被視為嫌惡設施而難以動工。陳志峰建議,中央應比照偏鄉中央廚房的做法,先盤點廚餘養豬的密集區,就近劃出台糖土地、建置廚餘蒸煮中心,以「防疫、衛生、營養」為管理原則。
學者:建議排除家戶廚餘,事業廚餘可以溯源
廚餘蒸煮中心猶如豬的中央廚房,防疫部分涵蓋食材及蒸煮過程,陳志峰認為,家戶廚餘來源複雜,且常混雜包裝袋、橡皮筋等異物,「不好溯源就不用了」。
至於來自食品廠的豆渣、酒粕,果菜批發市場及蔬果截切場的殘渣均為植物性成分,較無防疫疑慮;來自團膳、大型餐飲集團的事業性廚餘,食材來源可追溯、組成也相對單純,應仍可進入蒸煮中心做飼料化。
事業性廚餘雖仍可能有肉品等動物性成分,但若依照 WOAH 做到確實高溫蒸煮,便可充分殺菌。陳志峰建議,蒸煮中心的設備規格、食品衛生管理,可參照罐頭工廠的規範,配置專業人員,設定營養配方、進行專線生產,以蒸煮設備為例,若設置開放性鍋爐,表面和中心溫度存在落差,實際蒸煮時應煮至沸騰,且設備應能自動記錄溫度,專業人員須在旁記錄。
陳志峰表示,台灣應儘速進行廚餘改革,才能兼顧防疫又能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
這家烏龍麵店太驚人│豬肉自養自賣 野菜自種│剩料再做飼料養豬 100%零剩食











原來所謂的專家就是事後諸葛?